任光前 李铁松 曹 帆 李成明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四川升钟水库景区消费生态足迹研究*
任光前 李铁松 曹 帆 李成明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与岛屿理论,对升钟水库国家4A级水利工程类旅游景区的原住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食物消费状况作出评判。2013年升钟景区总的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在生态足迹视角下对比景区的生产消费状况,反映出景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今后要对景区的产业作出一定的调整,即消减盈余的猪肉、粮食、水果、蔬菜、豆类、鱼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增加牛羊肉、牛奶、糖类、蛋类的生产性土地面积,适当控制常住居民人口数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游客人数,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足迹;升钟景区;人均消费;生态盈亏
生态足迹作为衡量地区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目前有综合法与成分法两种,都用“全球公顷ghm2(global hectare)”单位表达,区别于通常的土地面积公顷hm2(hectare),1全球公顷代表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水平下1公顷土地利用面积,即1公顷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1]。综合法在1992年由William Rees等率先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magel加以完善[2-4],以各类消费物质的宏观统计量为计算基础,适用于国家乃至全球的大尺度生态足迹研究;成分法是由Simmons和Chambers于1998年提出并由Lewis和Barett加以改善,以构成消费成分的单体测量为基础,适合于小区域单元的生态足迹测量[5]。两种方法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区域旅游生态研究,测评一定土地水体区域总面积能否产出满足一定人口的资源和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物,从生态角度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6-9]。本文利用岛屿理论,将升钟水库景区视为一种相对静止不变的状态来研究确定游客量,建立景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孤立岛屿模式来研究景区的消费生态足迹,对景区目前的可持续状态作出一定的评判,并对景区产业布局调整提出新的生态发展措施。
升钟水库集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多功能的大一型水利工程于1984年6月建成[10],位于东经105°05′~105°43′,北纬31°32′~32°04′,库容13.39亿m3,控灌广元、南充、阆中3个市9个县区的1 390 km2[11]。升钟湖景区面积529.5 km2,景区所辖南部县的升水镇、保城乡、双峰乡、大坪镇、神坝镇、铁鞭乡、太霞乡、店垭乡、升钟镇、西河乡、桐坪乡等14个乡镇(表1)。升钟湖景区1997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4A级景区,同年接待游客约43万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约70万人次,随着游客人数的剧增,对景区生态压力也不断加大,对升钟景区生态足迹研究就变得迫切而重要。
表1 升钟景区所涉乡镇详情
注:数据来源于南部县统计年鉴2014
旅游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支持一定数量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对于旅游区而言,其支持的人口数量由区域常住居民和游客两部分构成[8],根据2014年《南部县统计年鉴》中所包含的升钟水库景区所涉及的各乡镇年末人口核算得出库区常住人口为149 337人,景区游客人数有着动态变化,升钟景区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接待游客分别为12万、19万、43万、52万、64万、70万人次,呈直线上升状态,又因游客人数不会无上限的增长,借鉴岛屿理论,将升钟景区视作孤岛静止状态,游客量限定为70万人次作为研究数据,即库区人口表示为常住人口加游客量的一种“叠加”效应来计算景区消费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1992年提出以来[2,7],各学者根据研究区域内容的不同提出了多种模型,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主要由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观光等6部分组成,本文主要研究升钟景区食物消费生态足迹,针对食物生态足迹国内外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型:Hardi P等[12]于1997年提出生态足迹模型;章锦河等[8]根据生态足迹提出来新的旅游生态足迹食物模型;顾晓薇等[14]将生态足迹引入小区域层面研究提出新的食物生态足迹,见公式(1)。
Af=Qf/Pf
(1)
式中:Af为年内某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Qf为年内该类食物的消费量;Pf为生产该类食物的土地平均生产力。
本文采用公式(1)研究升钟景区主要从景区静态下食物消费来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是一种小尺度小区域人口叠加式的消费生态足迹。公式(1)中以消费量和平均生产力作为生态足迹的核算因子,数据易得,计算方便,并在岛屿理论下游客量也是相对稳定的,故本文选取公式(1)作为研究方法,计算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计算的主要食物分类中,牛羊肉(奶)类产品的土地占用类型为牧草地;猪、家禽、蛋、果糖,蔬菜等占地类型为耕地;鱼类的土地占用类型为水域[15]。
3.1 数据来源
由表1可知升钟景区常住居民149 337人,景区游客限定为70万人次(两日游),各类食物的平均生产力参考文献[14]及升钟景区实际状况得出,各类食物人均消费量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10)整理并参考[15-17]文献及2014《南部县统计年鉴》人均生活食品消费量得出。
3.2 计算结果
经上述讨论,选取顾晓薇等[14]的食物生态足迹计算公式来计算升钟景区生态足迹,结果如表2。
表2 升钟景区生态足迹
注:总消费量=人均消费量×常住人口+人均消费量×2×70万/360
生态足迹是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由表2可知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折合为976.95 km2,远远大于库区所辖529.5 km2(可生产性地域仅为7 012.4 hm2),景区游客70万人次两日游折合常住人口为70万×2/360≈3889人,叠加常住居民后总计为129 176人,由此可得人均生态消费足迹为0.756 hm2/人;而旅游者消费生态足迹仅占3.01%。
3.3 对升钟景区生态足迹的验证
基于表2计算得到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利用Hardi P等[12]于1997年提出生态足迹模型对此进行验证,见公式2。
EF=Nef=N∑(aai)=N(ci/pi)
(2)
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消费量;aai为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得到景区人均消费生态足迹ef=0.756 hm2/人,与上述计算结果完全一致;景区消费生态足迹EF=97 657 hm2,与上述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模型选取正确,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人均生态消费足迹为0.756 hm2/人。
由近年《南部县统计年鉴》中所包含的升钟景区所涉及的各乡镇年末各类食物产出,可知库区各类食物产出量呈现上下波动,由此我们利用岛屿静止状态研究生态足迹,选择2013年统计数据核算景区所辖11个乡镇各类食物总产出可得表3,由表2对比分析可得图1。
表3 2013年升钟景区各类食物产消状况 t
图1 升钟景区各类食物消费生态足迹所占比例
生态足迹是用来度量一地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对景区而言就是衡量当地生产性地域面积是否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需求[17],辨识研究区域的发展模式是否在其生态系统可更新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即景区承载力的一种计量方法[18-19]。由表3、图1可知,升钟景区内10类主要食物已有4类处于赤字状态,主要食物生态足迹有鱼、蛋、蔬菜、粮食、牛羊肉、猪肉、牛奶等7类中3类已处于赤字状态;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循木桶原则,所以景区食物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不是游客,而是景区内人口密度大,对食物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这就要求升钟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对景区居民的生育教育,控制景区内常住人口数量,以利于进一步拓宽旅游产业。
本文借鉴岛屿理论,从人均食物消费角度测算出2013年升钟景区消费生态足迹为97 695 hm2,即需要97 695 hm2的土地才能维持整个升钟景区原住居民与外来游客的食物消耗,这个数值是升钟景区面积的2.3倍,是景区可耕地面积的19倍;升钟景区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0.756 hm2/人。每年要从景区外输入69 t牛羊肉、444 t牛奶、51 t糖、141 t蛋才能够维持目前景区原住居民与游客的食物消费水平。升钟湖4A景区旅游者生态足迹只占到景区生态足迹的3.01%。所以建议今后要对景区的产业作出一定的调整,消减盈余的猪肉、粮食、鱼类、水果、蔬菜、豆类占有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增加牛羊肉、牛奶、糖类、蛋类的生产性土地面积,适当控制当地常住居民人口数量,放宽游客准入,增加游客量,发展生态旅游。
[1] 祝光耀.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R].北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
[2] 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3] Wackernagel M,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 Wackemagel M,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e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e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 Economics Ecological,1997(20):3-24.
[5] Siommons C,Lewis K,Barett J.Two feet-two approaches:a component-bas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ing[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3):375-380.
[6] 王青,刘建兴,顾晓薇,等.中国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生态经济学报,2004,2(2):39-45.
[7] 章锦河,张捷,梁玥琳,等.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35-744.
[8]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9] 郑群明,王甫园.世园会筹备对西安生态足迹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4,34(2):154-160.
[10] 王文敬,任德有,李铁松,等.基于PSR模型的四川省升钟水库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198-200.
[11] 何冬琼,张秋劲,刘佳,等.升钟水库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时空分布[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1):30-33.
[12] Hardi P,Barg S,Hodge T,et al.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R].IISD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17,1997:1-2,49-51.
[13]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607-615.
[14] 顾晓薇,李广军,王庆,等.绿色大学建设中的生态足迹[J].环境科学,2005,26(4):200-204.
[15] 陈冬冬,高旺盛.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738-1747.
[16] 徐上,武拉平.我国城镇居民肉类消费及地区差异[J].中国农业信息,2014(05):255-256.
[17] 喻闻,许世为.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分析[J].农业展望,2012(10):52-55.
[18] 吴燕,王效科,逯非.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J].资源科学,2012,33(6):1145-1152.
[19] 李铁松,任德有,李剑.四川升钟水库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0,29(2):55-61.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in Shengzhong Reservoir scenic spot of Sichuan
Ren Guangqian,Li Tiesong, Cao Fan, Li Chengming
(College of Land & Resourc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This paper aimed to assess food consumption of the Shengzhong Reservoir, a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of national 4A grade scenic spots , in order to improve travel services and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The methods used include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hengzhong scenic area, the total area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was 97 695 hm2, and that of consumptio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was 0.756 hm2in 2013; by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s of the scenic spot were compared, and it reflected industry layout of the scenic area was not reasonable.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adjus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industry layout of the scenic area, namely to reduce the surplus land area for production of pork, grain, fruit, vegetables, and legumes, increase that of red meat, milk, sugar, eggs, and fish;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an appropriate level,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ecological tourism and attract more tourists,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local residents.
ecological footprint; Shengzhong scenic area;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cological profit and loss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4ZA0130);西华师范大学科研项目13C006、CXTD201311成果。
2014-10-08;2014-10-27修回
任光前,男,1990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生物地理。E-mail:req123456789@126.com
李铁松,男,教授。E-mail:lts64425@163.com
X5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