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祝颂语和问候语文化浅谈

2015-02-23 06:26何逵
学语文 2015年3期
关键词:恙虫问候语太后

□何逵

汉语的祝颂语和问候语文化浅谈

□何逵

汉语中的祝颂语和问候语非常发达,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祝颂语内容丰富,角度多样,生活中的事件和各种对象皆可致以祝愿与称颂;问候语总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表示对问候对象的细致关心。

祝颂语;问候语;文化

一、祝颂语

祝颂语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祝颂语古时候称为“祝辞”,一开始是古人把颂赞、礼仪、音乐等全都献给鬼神的,目的是祈求神鬼、祖先为自己降福消灾。除了供奉祭品、行跪拜礼外,还要诚心诚意地说上一些赞美的话,同时许下自己的心愿,祝颂语就这样产生了。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有一首《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写的是上古时期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诗的最后一段写农民到了年终,粮食丰收了,场地也打扫干净了,于是大家凑在一起端着酒杯、吃着羊肉,并大声喊道“万寿无疆”。这里的“万寿无疆”就是祝颂语,是祝长寿之意。

孔子把礼乐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用于现实生活,作为维护等级关系、培养道德情操的工具。他认为“礼乐”运用得好,可以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再后来,那些原本献给鬼神、后来献给君王尊长的颂赞之词渐渐地脱下神秘的外衣,摆脱等级的束缚,成为维护普通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礼仪语言。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伦理道德,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与人为善、以仁待人;在社会心理上推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言语交往中就表现为多说好听的话,反对恶语伤人。与人交往时献上一句祝福语会令对方精神愉悦;送上一句不吉利的话虽不会带来什么直接后果,但会引起别人的愤怒和谴责。鲁迅先生《野草·立论》里有一个笑话: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还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说孩子将来要“发财”“做大官”,虽然不一定成为现实,但这是一句吉祥的祝颂语,所以主人高兴,对说话者表示感谢;那个说“孩子要死的”人虽然说出了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实,但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习惯,缺少仁爱之心、友善之意,伤害了主人的感情,所以“群起而攻之”。

如今,这种祝颂语主要用于各种有喜庆色彩的集体活动。一般的人际交往时所赠送的牌匾、所写书信的末尾、国际交流的盛会等,都会用到大量的祝颂语,并且它们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例如:

祝晋升:青云直上,鹏程万里

祝新婚:百年好合,花好月圆

祝寿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祝乔迁:福地生财,华堂生辉

祝生育:弄璋志喜,弄瓦征祥

祝新年:时泰年丰,岁岁平安

书信也是传统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书信末尾的祝颂语也有一定的模式和固定的词语,例如康、绥(“安”的意思)、祺(“安”的意思)、安、佳、祉(“福”的意思)、褆(“福”的意思)等。这些词语体现了祝颂的中心意义,针对不同的祝颂对象而会有所不同:

祝学者:著安、撰祺

祝教师:教安、教祺

祝作家:文安、文祺

祝军人:戎安、戎绥

祝旅人:旅安、旅祺

祝婚者:俪安、俪祺

假若祝颂对象是平辈、晚辈,还要在祝颂语前面加上一些专用语,例如:此致、顺问、顺祝、顺颂、此颂、即问、即颂等;假若祝颂对象是长辈、领导,则所用的专用语是:敬祝、恭祝、叩祝、叩请、恭请、恭叩、虔请、敬请、敬叩等等。此外,祝颂语有时还以诗文的形式出现,如目前流行的贺电、贺信等。

生活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彼此尊重、相互有爱,我们要常常送给别人良好的祝愿,少说尖酸刻薄的语言,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

二、问候语

无它否?无它否?

现代人很难领会上面这句古老的问候语,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用作代词。实际上,“它”的本义是蛇,在甲骨文中字形即是蛇的形状,现在的代词“它”其实是借用表示“蛇”的字。借用到后来,大家习惯了,就用“它”专门作代词,而把“它”加个“虫”字旁表示“蛇”。“无它否”即:没有毒蛇咬你吧?

这句话为什么成为古代问候语?这还要追溯到数万年前原始人类生活的环境。我国属于亚热带气候,古时候到处都是大森林,林中的毒蛇很多,原始人居住在山洞和树巢里,他们的生命常常受到毒蛇的威胁,所以每天在晨曦初露中,熬过慢慢长夜的原始人见到白天在一起的伙伴们时兴高采烈地互相致意,不由自主地喊出了:“无它否?无它否?”例如傣族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一首古歌谣:

山洞在野外,山洞在森林,

野外有大蛇,林中有虎豹,

孩子们,快进去,老人们快进去,

我要关门了,我要堵洞了。

由此可见,人们当时对毒蛇等的伤害的确异常恐惧。

无恙否?

这句问候语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文绉绉的人在用,不过现在的意思与古代不同:现在“恙”表示疾病、祸患等,而古代“恙”指一种咬人的“虫”,非常有毒。《风俗通义》曰:“恙,毒虫也,喜伤人。”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的幼虫便爬到人体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会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广州两市民被恙虫叮咬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引起了民众对恙虫的热议。

原始人住在野外,很害怕恙虫,见了面就自然而然地问起了“无恙否?”了,意思是:没有毒虫咬你吧?以此表现对对方的关心与问候。

日食饮得无衰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古人住进了相对封闭而牢固的房屋,被毒蛇猛兽之类的侵害大大减少,见面时的问候语也由询问对方的安全逐渐转为询问对方的温饱。

战国时期,赵国面对强大的秦国攻打时,向齐国紧急求助,可齐国提出条件,必须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十分喜爱小儿子,一听此话十分怒火,下令不许任何人再提此事。这时有一个叫触龙的人来见太后,见面后就说恐怕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所以来看他,接着就关切地问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一番关于饮食、身体的问候语使赵太后怒气大消,后来赵太后终于接受了触龙的劝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由此可见问候语多么重要!其实,触龙的问候语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国人见面也常常习惯问一声:“吃了吗?”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要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是很不容易的,“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所以,民间有“民以食为天”“雷不打吃饭人”“人是铁,饭是钢”“人怕饿,地怕荒”“屋要人支,人要粮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傻头的罪,无饿死的理”等俗语。

“吃”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维系人生存的基本前提,而且还是维系关系、联络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破费一桌酒,可解九世冤”。“宴饮”在社会中常常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这里来看,触龙对赵太后的所说的“日食饮得无衰乎”是多么自然,多么亲切而富有人文关怀啊!

除以上问候语外,中国古代还有“寒暄”、“寒温”等一些问候语,这些词是“冷暖”之意,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问寒问暖”,主要出现在汉魏时期之后。

总之,我国古代的问候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无它否?无恙否?”询问对方的安全,再到“日食饮得无衰乎?”询问对方的饮食,最后到“寒暄、寒温”询问对方的冷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务实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天城中学)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恙虫问候语太后
“黄太后”驾到
春夏季户外谨防与小虫“亲密接触”
古人和你说“别来无恙”,其实是嫌弃你
论问候语的历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常见问候语的汉外对比考察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
别扭的问候语
血必净对恙虫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保护作用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