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祥
(福建省清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清流 365300)
一例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治
吴辉祥
(福建省清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清流 365300)
羊肠毒血症由于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疾病,因其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是养羊业中危害较大的疫病之一。虽然报道中绵羊较容易发生本病,山羊较少发生,但笔者近期在实践中诊治过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及养殖户参考。
2015年4月6日晚,福建省清流县长校镇山羊养殖户赖某饲养的96只本地山羊归牧时,突然有3只山羊出现不安、肚胀等症状,畜主怀疑是草料不适引起的胃肠消化不良,便到镇上一家兽药经营店购买了庆大霉素、VB1等注射液回家给患羊肌注,治疗2d后不见好转,食欲不振、不安、肚胀的羊只数量增多,为控制疫病,4月9日畜主电话求助,请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派人诊治。
笔者接诊后与同事立即前往,到羊场后观察发现,病羊消瘦、离群呆立,时而卧地,时而站立,反刍减少,心跳加快,呼吸增速,听诊瘤胃蠕动减弱,触摸其四肢及耳尖发凉,测其体温在正常值范围内,有2只病羊排黄褐色恶臭稀便,频频努责,并有步态不稳、随后卧倒、全身肌肉颤抖、咬牙、四肢抽搐、痉挛、头颈向背部弯曲等神经症状。
对2只有神经症状的患羊致死进行剖检,可见肛门周围有稀便粘糊;皮下组织血管充血,血液凝固不良;腹腔中有少许积液,气味恶臭,肝肿大、色变淡,质地脆弱,胆囊肿大、胆汁增多;胃内充满食物和气体,切开有黄绿色内容物;肠道空虚,肠黏膜充血明显,剪开肠道,肠壁出血严重,黏膜脱落,尤以十二指肠更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紫色,切面湿润多汁;心包扩大,心包液增多,心冠、心外膜有明显的小点状出血;肺脏淤血、间质性水肿,支气管内充满血色泡沫样液体,胸腺有小点状出血;肾脏呈深紫红色、肿大、呈软化性,切开后肾盂内有灰白色浆液流出;脑膜血管充血明显,硬脑膜上有针尖状出血点。
4.1 无菌刮取肠黏膜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视野下可见大量两端钝圆不运动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粗大杆菌。
4.2 实验动物接种:取死羊回肠内容物用无菌生理盐水5倍稀释,经3000r/min离心5min沉淀后取上清液备用;取500g左右的小兔8只,分成2组,每组4只;试验组每只静脉注射2mL肠内容物上清液,对照组每只静脉注射2mL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2h内试验组4/4死亡,对照组4/4健活。取死亡小兔肝脏和肠黏膜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视野下可见两端钝圆不运动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粗大杆菌。
依据本病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羊群所发生疾病为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
6.1 预防
加强对羊群的饲养管理、做好羊舍环境清洁卫生与消毒,做好通风保温工作,减少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饲料量,增加粗饲料用量,在饮水中添加反刍动物专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对病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制疫病扩散。
6.2 治疗
使用苯唑青霉素钠粉针按患羊15mg/kg·bw用生理盐水稀释,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分开颈侧肌注,2次/d,连用3d。在患羊病的治疗与恢复期,饲喂风干青饲料。
6d后电话复诊,畜主反馈采用上述综合疗法,用药2d后,同群羊没有新增病例,患羊粪便转干,有少量采食和反刍,用药5d后,患羊基本恢复健康。
7.1 本病是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若出现步态不稳、四肢抽搐、痉挛等神经症状,说明已经毒素中毒了,再采取治疗措施疗效不佳。
7.2 由于该病的病原为环境常在菌,诱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因此,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突然更换草料等,引起羊胃肠功能机能减弱,使羊胃肠道的微生物如魏氏梭菌毒力增强而致病。
7.3 母羊产前3~4周,其他羊在每年3月份前接种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和羊肠毒血病)灭活苗,按说明注射或成年羊加0.2倍量注射,提高机体免疫来抵抗疫病的侵扰,防患于未然。
7.4 在临床上还应注意本病与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8.041
吴辉祥(1974~),本科,福建省清流县人,中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