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进展

2015-02-23 00:11:00温伯平,王海强,苏丹
西南国防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治疗综述进展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进展

作者单位: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疼痛科(温伯平);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王海强,苏丹)

温伯平,王海强,苏丹

[关键词]颈性眩晕;治疗;进展;综述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源性病变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以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为目前较公认的致病因素[2-3]。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年轻化的趋势[4]。因其病因复杂,故治疗方法多样,笔者将近年来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非手术治疗

1.1针灸治疗针灸为治疗颈性眩晕常用手段,且疗效肯定。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上穴位为主。常用穴位有:颈夹脊、百会、天柱、风池、阿是穴等。丁一等[5]以风池、华佗夹脊穴为主,配合悬灸百会穴,早晚各1次,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结果40例中,治愈26例,显效12例,2例无效,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6%,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孙永胜[6]以四神聪、百会、晕听区为主穴,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药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蔡国伟等[7]采用热敏灸,取穴为天柱(双)、颈6夹脊穴(双),灸15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7 d。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眩晕等症状。

1.2推拿治疗推拿手法可放松颈部肌肉,解除颈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配合整脊手法可恢复小关节错位,纠正椎动脉第二段的骨性通道,减轻对椎动脉刺激,改善眩晕症状。胡翔等[8]采用"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第一步放松弹拨法,自上而下对颈椎椎旁肌肉进行揉捻、弹拨,持续时间约5 min;第二步点穴强壮法,用拇指对颈部痛点及头顶九穴适度按压,各约2 min;第三步斜板整脊法,一手抵于患者偏歪棘突,另一手于下颌部将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角度后,瞬间轻微加力,可听到清脆响声;第四步痛区调理法,按揉、拍打颈背部肌肉,约3 min。20 min/次,3 次/w,2 w为1个疗程。结果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活动范围、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3%。王石等[9]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本病,首先对颈肌进行梳理放松治疗,其次针对上段颈椎偏歪者,取前倾位整脊复位;中段颈椎偏歪者,取中立位整脊复位;下段颈椎偏歪者,取颈椎过伸位整脊复位。1 w治疗1次,共治疗2~3次。结果共治疗131例,效果显著,症状多数都立即减轻或消失。

1.3针刀治疗针刀治疗一方面可直接松解颈部紧张的筋膜、肌肉,降低软组织内的压力,缓解其对椎动脉的压迫;另一方面可破坏颈椎的病理构架,重新恢复其动态平衡状态,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钟文等[10]以横突前后结节、棘突两侧及上缘压痛点为体表定位点,常规消毒后,按针刀操作规程进行松解,1次/w,4次为1个疗程。治疗患者200例,治愈153例,缓解22例,总有效率为87.5%。姜益常等[11]以枕骨下项线、椎旁、关节突关节体表投影点、局部压痛点为定位点,针刀常规操作,1次/w,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针刺夹脊穴、百会、风池、天柱穴,1次/d,半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显示,针刀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对颈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整复作用,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

1.4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基于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可阻断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解除因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椎动脉痉挛,改善脑供血,缓解眩晕症状[12]。赖晓敏等[13]分三种方式对103例颈性眩晕患者行神经阻滞治疗,首先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规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5~7 ml,1次/d,6~10次为1个疗程;其次行颈部硬膜外麻醉,注入利多卡因、泼尼松、维生素B1、B12的混合液共10 ml,1次/w,2次为1个疗程;再次行颈6椎旁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7 ml,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4.9%。陈有生等[14]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穿刺进针点为颈6椎旁,注入1%利多卡因5~7 ml,以注射一侧出现霍纳征为阻滞成功标志,1次/d,3次为1个疗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5穴位注射穴位注射能直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且药物的吸收可增强穴位刺激效应强度,穴位吸收又放大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用药量,充分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协调作用。鲁登述[15]采用血塞通注射液5 ml,654-2注射液2 ml配成混合液,注射百会、大椎、风池(双)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每穴各注入1~2 ml,1次/d,1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有效缓解了患者眩晕症状。邹永英等[16]选取足三里(双)、风池(双)、全息颈穴(双)注入当归注射液,足三里穴1 ml,风池、全息颈穴0.5 ml。1次/d,左右轮换,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结果显示有效率为100%,6个月后随访,4例复发,复发率为6.67%。

1.6口服药物治疗近年来报道口服药物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磷酸川芎嗪及中药等。贾应勃等[17]认为本病为血管狭窄痉挛、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缓慢所致,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酮酯滴丸治疗,前者为血管扩张剂,可扩张小动脉从而增加颅内的供血;后者可调节人体动脉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而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治疗主要体现在可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等方面[18]。李进东[19]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亏虚所致。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1剂/d,水煎取汁200 ml,分2次温服,共治疗2 w。临床观察证实,该方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

1.7综合疗法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多元、综合疗法,且证实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张创和等[20]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口服西比灵5 mg,同时配合颈椎牵引,中药熏蒸,1次/d,连续治疗2 w。结果证实,总有效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35.3%。陆建祖等[21]采用电针配合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穴位取风池、颈夹脊、百会、列缺,留针20 min,针毕后行颈椎拔伸整复手法治疗,1次/d,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5%。

2手术治疗

目前本病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经过各种保守治疗均无法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时,部分患者则会选择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手术的普及和发展,其临床效果可媲美开放性手术,同时具有创口小、痛苦少、风险性低等优点。杨俊等[22]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本病,治疗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因椎体不稳所致眩晕患者疗效更佳,远期疗效佳。杨永超[23]采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患者,通过激光汽化病变椎间盘髓核,降低盘内压力,缓解其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激光本身的热量可扩张血管,改善血供,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包括针灸、推拿、针刀、药物、穴位注射、神经阻滞及手术等,各种方法疗效不尽相同。笔者发现,大多随机对照试验中,临床观察指标较单一,均局限在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的血流变化情况,而无血流动力学及椎动脉造影等相关研究,且关于其发病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也很少。以上问题都不利于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无法为临床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亟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应对本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各种方法的适应证进行总结归纳,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陈关富,赖志刚.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233.

[2]舒剑锋,范炳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1):51-54.

[3]宋坤锋,高廷征,高坤,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74-77.

[4]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55-58.

[5]丁一,焦杨,吴常征.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80例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4,24:2710-2711.

[6]孙永胜.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8):46-47.

[7]蔡国伟,薛远志,李刚,等.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75-476.

[8]胡翔,陆刚锋,白莹,等.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3):36-38.

[9]王石,鹿青,佟颖.整脊手法治疗131例颈性眩晕患者疗效分析及对眩晕性疾病的再认识[J].世界中医药杂志,2013,8(5):551-554.

[10]钟文,胡敏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200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36-37.

[11]姜益常,邵加龙,杨志国,等.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29(1):90-92.

[12]李英杰,贾和平,武小玲,等.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及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71-72.

[13]赖晓敏,王素伟,陈有生,等.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12):1878-1880.

[14]陈有生,王素伟,赖晓敏,等.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3):47-49.

[15]鲁登述.穴位注射颈性眩晕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杂志,2014,6(17):25-26.

[16]邹永英,曹少华,陆湖清,等.特定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04-105.

[17]贾应勃,史炳利,刘健,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连用银杏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5):63-66.

[18]尹烨,王净净.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2):72-75.

[19]李进东.中药配方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52.

[20]张创和,李和.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5):74-76.

[21]陆建祖,李亚萍.电针配合坐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95-496.

[22]杨俊,周江军,赵敏,等.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46-47.

[23]杨永超.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中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236-237.

·个案·

(收稿日期:2014-08-18)

文章编号1004-0188(2015)01-0110-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1.047

中图分类号R 681.5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治疗综述进展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SEBS改性沥青综述
石油沥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赛季综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1:42:39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寄生胎的诊治进展
综述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