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2014年春季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2015-02-23 11:00
中国蔬菜 2015年3期
关键词:塑料大棚示范点黄瓜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北京郊区春季大棚黄瓜连续6 a(年)进行高产高效示范推广,通过应用新优品种、嫁接栽培、适龄定植、节水节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环境调控及省力化技术等措施,获得了高产高效,2014年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11 861.6 kg,较2009年增产55.4%,较前5 a(年)平均增产28.7%。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2009年开始,持续开展了塑料大棚黄瓜高产竞赛与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带动了京郊塑料大棚黄瓜生产水平的提升。2014年,建立高产示范点12个,推广优新品种3个、示范新优技术8 项,示范点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11 861.6 kg,较2009年增产55.4%,较前5 a(年)平均增产28.7%;同时带动了全市春大棚黄瓜生产水平的提高,2014年全市塑料大棚黄瓜生产面积近266.67 hm2(4 000亩),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6 021 kg,较2009年增产15.1%,较前5 a(年)平均增产6.1%。现将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高产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1 选用早熟丰产黄瓜良种

春季塑料大棚栽培的环境特点是前期低温且温度波动较大,后期高温强光;产品市场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瓜价格逐渐下跌,因此,在春大棚黄瓜生产中,越早采收上市越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不仅要突出品种的抗病、丰产性状,更要注重品种的早熟性和耐低温特性。

根据2009~2013 连续5 a(年)高产竞赛示范点品种与产量情况的分析,在2014年北京郊区春季塑料大棚黄瓜的12个示范点,重点推广应用了北农佳秀、中农16、金胚99 等3个密刺型黄瓜品种。

北农佳秀: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并筛选出的品种,早中熟,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大,主蔓结瓜为主,瓜码密,回头瓜多,瓜条生长速度快,瓜长棒形,腰瓜长30 cm左右,单瓜质量200 g左右,商品性极佳,瓜条顺直,瓜色深绿一致,有光泽,瓜把短,心腔小,刺瘤适中。前期产量高,丰产性好。

中农16: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品种,植株生长速度快,以主蔓结瓜为主,耐热性好,抗霜霉病能力强,瓜条顺直,商品率高,瓜长27 cm 左右,单瓜质量150~200 g。

金胚99:北京中研惠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品种,植株长势旺盛,耐低温弱光性好。膨瓜速度快,瓜码密、节成性好。瓜条顺直,瓜长35 cm 左右,抗病、高产。

在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高产示范中,北农佳秀平均每667 m2产量达12 108.3 kg,金胚99平均每667 m2产量达11 214.0 kg,中农16 平均每667 m2产量达11 181.7 kg,均高于对照津优35号 (9 664.62 kg)。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京郊春大棚黄瓜生产中,3个主推品种的应用面积120 hm2(1 800亩),应用比例达45%。其中,中农16 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连续4 a(年)的主推品种,目前应用比例已近1/3,北农佳秀是连续3 a(年)的推荐品种,金胚99 是2013年新推荐的品种。

2 嫁接栽培

黄瓜嫁接技术在京郊春季塑料大棚黄瓜生产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的12个高产示范点中,有10个示范点采用了嫁接栽培,平均每667 m2产量12 107.7 kg,较自根苗示范点增产19.6%。

嫁接技术的增产抗病优势明显,但由于农民生产习惯的问题和春大棚黄瓜连作障碍不明显,加之嫁接需增投育苗成本,所以,嫁接技术在春大棚黄瓜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普遍。虽然已进行了近5 a(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北京地区嫁接技术的应用比例仍不大。据不完全统计,顺义地区黄瓜嫁接面积10 hm2(150亩),占种植面积的9.4%;大兴地区黄瓜嫁接面积6.67 hm2(100亩),占种植面积的16.7%;通州地区黄瓜嫁接面积1.33 hm2(20亩),占种植面积的3.3%;怀柔地区黄瓜嫁接面积1.33 hm2(20亩),占种植面积的6.7%。黄瓜嫁接栽培在京郊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属于高血压患者高发的一种并发症,患有该病症后,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变窄,增加患者致残与病死的机率,该病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的发病机制包括有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较大的年龄等。当前,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不断转变,使得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逐年递增,与此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致使该病症现阶段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疾病之一[1]。有效的检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左右,对此本文将彩超检查健康志愿者与彩超检查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对分析,详情如下。

3 适龄定植

目前北京郊区菜农春季大棚早熟黄瓜栽培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2009~201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春早熟黄瓜栽培的适宜苗龄为40~50d(天)。2014年继续示范推广这一适龄定植技术,示范点平均苗龄50.4d(天),平均每667 m2黄瓜产量达到11 861.6 kg。其中,示范点中苗龄47d(天)的产量最高,每667 m2达到12 147.6 kg。

4 多重覆盖

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塑料大棚的季节划分,一般春大棚黄瓜的适宜定植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若采用一些增温保温技术措施,可以将定植期提前到3月中旬甚至2月底。一方面可以提早采收上市、抓住前期的价格高峰,从而获得较好的前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延长采收期,有利于获得整体的高产高效。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10~2013年连续4 a (年)试验示范了多重覆盖春提早定植技术,在大棚膜下架设二层幕、栽培畦覆盖地膜再加扣小拱棚,在3月初至中旬即可达到春大棚黄瓜定植的温度标准。据2011年监测,采用地膜+小拱棚+二道幕的多重覆盖方式,在3月2~15日间,最低气温达到8.88℃,最低地温达到16.3℃。

在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12个高产示范点中,有6个示范点应用了该技术,平均定植期提前了17d(天),平均每667 m2产量12 218.3 kg、效益27 984.4元,较常规生产增产7.3%、增收32.6%。可见,多重覆盖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强度,但是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5 适宜定植密度

种植密度、单株结瓜数和单瓜质量是形成群体产量的三个关键因素,春季大棚栽培光照充足,但通风效果差,中后期易发病虫害而影响高产,因此选择合适的栽培密度至关重要。

通过2009~2013年连续5 a(年)的试验及高产点生产调查,北京春季大棚黄瓜生产较为适宜的栽培密度为每667 m23 000~3 500株(平均3 300株)。在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的12个示范点中,有7个示范点采用了推荐密度,平均每667 m2密度3 238株,产量12 232.9 kg,分别较其他密度 (2 731、3 751、4 103株)增产7.1%~8.9%。

6 施足底肥、加强追肥

在2009~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每667 m2有机肥用量10 m3,较前两个年度的推荐量下调了2 m3,这主要是由于多年的有机肥投入使土壤肥力得到了提升。

6.2 基施化肥要适量 黄瓜初瓜期前吸收的养分占总养分的10%左右,主要以化肥的形式提供,即每667 m28.5 kg。根据化肥的利用率(氮肥40%~60%、磷肥10%~25%及钾肥50%~60%)计算,一般每667 m2需基施化肥70 kg 左右(46%尿 素30 kg、64% 磷 酸 二 铵30 kg、50% 硫 酸 钾 10 kg)。

通过对2014年春季塑料大棚黄瓜示范点基施化肥试验,每667 m2化肥施用量60~80 kg 的产量较高,虽然在每667 m2基施化肥100~120 kg 时产量进一步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肥料产出率明显下降;2014年12个示范点平均每667 m2基施化肥82.1 kg、产量11 861.6 kg,折合每10 000 kg 产量需基施化肥69.2 kg。因此,每667 m2基施化肥的量以60~80 kg(平均70 kg)为宜。

6.3 结瓜期追肥要少量多次

6.3.1 每667 m2追肥总量掌握在180 kg 左右 2014年12个春季大棚黄瓜示范点平均每667 m2追肥总量150.6 kg、产量11 861.6 kg,追肥产出率78.8 kg·kg-1。在每667 m2追施总量170 kg 以下时,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步提升,但当肥料用量增加到180 kg 及以上时,产量及追肥产出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1)。综合产量和肥料产出率两个因素,春大棚黄瓜高产情况下的每667 m2追肥总量以180 kg 为上限,较推荐量下限节肥20 kg。

表1 2014年春大棚黄瓜示范点追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

6.3.2 追肥少量多次 黄瓜属浅根系作物,根群主要分布在20~30 cm 耕层内,根系较弱,吸收能力不强,属喜肥不耐肥作物。因此,在追肥时,要掌握少量多次、分期追施的原则。2014年度春季大棚黄瓜生产应用“每667 m2根瓜采收后7d(天)左右追肥1次,以速效冲施肥为主,每次15 kg”的追肥原则,12个示范点平均7d(天)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追肥12.2 kg。

7 提高水资源产出率

2014年度的12个示范点中,有4个示范点采用滴灌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灌溉15.8次,每667 m2平均每次灌水量14 m3,加权产量11 480.8 kg,达到了每667 m210 000 kg 的产量目标,灌溉水产出率52.2 kg·m-3;有8个示范点采用沟灌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灌溉16.1次,每667 m2平均每次灌水量19.9 m3,加权产量12 006.9 kg,虽然较滴灌方式增产4.58%,但是灌溉水产出率下降了28.3%,每667 m2平均多消耗灌溉水资源45.8%。

8 植株调整

8.1 应用省力化落蔓夹/器进行落秧 针对传统搭架和吊蔓栽培落秧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继续开展落蔓夹吊绳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又引进了新型卷轴式落蔓器,并应用于2014年春季黄瓜塑料大棚生产。利用新型落蔓器进行黄瓜落秧,每茬每667 m2较落蔓夹方式节省人工6个,较传统吊绳落蔓节省人工14个,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进了节本增效:按照目前劳动成本每人每天100元计算,每667 m2节省劳动成本600~700元。

8.2 保留功能叶片16片左右 黄瓜叶片从露尖到展开需5d(天)左右、从叶片展开到定形需10 d (天)左右,一般生长45~50d(天),黄瓜叶片即进入老龄,所以及时疏除老叶可减少养分的损耗、减缓病害的滋生。笔者试验表明,随着功能叶片数量的增加,产量逐步提升,说明叶片数量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以及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需要,叶片数量也不宜过多。所以,综合高产田叶面积总量的要求、不同节位叶片光合能力的调查及不同叶片数量对产量的影响等因素,建议单株功能叶片数量控制在16片。有研究表明,光合能力最强的叶片是植株中部即生长点以下第11~20片叶,笔者使用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9 平衡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黄瓜瓜条的发育速度是影响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瓜条生长与植株营养生长又是相互矛盾的,二者的平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肥和栽培密度等田间管理,这一观点已为众多农户所接受并在生产中很好地落实,但是温度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生产者所忽略。

2014年度高产示范中,笔者与中国农业大学高丽红教授合作,对大兴区青云店二村(棚Ⅰ)和庞各庄镇丁村(棚Ⅱ)的2个示范大棚的温度、黄瓜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棚Ⅰ植株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有效积温较棚Ⅱ低0.35~0.88℃·d,说明棚Ⅰ地块的黄瓜植株生长较快;棚Ⅰ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平均节间距为9.44~10.15 cm,较棚Ⅱ植株长0.04~0.64 cm,表明棚Ⅰ植株相对于棚Ⅱ来说,一直处于营养生长旺盛的状况。从2014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棚Ⅰ瓜条发育的时间为7~11d(天),较棚Ⅱ多1~2d(天);棚Ⅰ瓜条发育期间积温113.4~139.9℃·d,较棚Ⅱ多6.7~17.7℃·d。说明棚Ⅰ中黄瓜植株的营养生长旺盛,造成了养分的过度消耗,从而影响到瓜条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因此,在合理水肥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棚室环境的调控,尤其是温度的调控:定植后封棚高温缓苗,当中午温度超过35℃时可开顶风口降温,不要开腰风;切忌开底风,待温度缓慢降到30~32℃时关闭风口;其后各生长阶段保持白天25~30℃,夜间12℃以上。

此外,2014年度还示范推广了高温闷棚防控霜霉病、双网覆盖、黄板诱杀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在上述技术的支撑下,取得了春大棚黄瓜生产的高产高效。

猜你喜欢
塑料大棚示范点黄瓜
河南省钢骨架塑料大棚拱架结构标准化设计研究*
基于光谱指数的流域尺度农业塑料大棚制图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塑料大棚遥感指数构建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塑料大棚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