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包雪飞
(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
家畜霉稻草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刘洋,包雪飞
(辽宁省彰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
家畜霉稻草中毒又俗称“蹄腿肿烂病”,是家畜采食发霉稻草而发生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以跛行,蹄腿肿胀、溃烂,甚至蹄匣脱落,耳尖和尾稍坏死为主要特征。发病通常由每年10月份开始,11~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延续到次年4月份后病势自行停止。
本病的致病毒素是霉稻草中的丁烯酸内酯或某些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收割后的稻草未经散开晾晒,大量堆放,导致霉菌大量繁殖;有些稻谷在收割之前已经发霉。霉稻草呈现肉红色、白色、黑色及灰色等,耕牛采食后可发生中毒。营养良好的牛很少发病。国内有人曾用发病地区的霉稻草饲喂健康耕牛(水牛、黄牛各半),每天每头牛饲喂稻草量约10~18kg,结果多数牛发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学变化与自然病例极为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镰刀菌在气温较低(7~15℃)的环境中可产生大量的丁烯酸内酯,而在常温条件下的产毒量少。因此,在冬季牛采食污染霉菌的稻草后,容易引起中毒。丁烯酸内酯对小白鼠经口服LD50为275mg/kg,经腹腔注射LD50为43.7~71mg/kg;犊牛每天投服22~30mg/kg,可使尾巴发生红斑和水肿,投服30~69mg/kg经3~5d可引起死亡;另外,丁烯酸内酯涂于家兔皮肤可引起明显的皮肤反应。
由于丁烯酸内酯为血液毒,进入家畜机体后将引发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毒素对外周血管产生作用,使血管痉挛、收缩,以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变慢,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患部肌肉水肿,出血,瘀血,甚至肌肉坏死。严重者,球关节以下部分腐败或脱落。在继发细菌感染时,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般本病发作较突然,饲养者通常于早晨发现病畜步态僵硬,但也有中毒牛的患肢于几天前表现间歇性提举。发病初期,病畜蹄冠微热,微肿,系部皮肤有横裂隙,触之表现为因疼痛而提举。几天后,肿胀逐渐蔓延至腕关节附近,跛行明显。之后,肿胀部皮肤触之发凉,有淡黄色液体渗出,被毛大量脱落。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部位的皮肤出血、化脓,甚至坏死。蹄冠及系部疮面经久不愈,气味腥臭,最后蹄匣或趾关节脱落。少数病畜,其肿胀表现可蔓延至前肢肩胛部和后肢股部。肿胀消退后,皮肤结硬痂(如龟板状),一些病畜,其肢端肿胀消退后,可发生干性坏疽。
除以上症状外,很多病牛还伴发不同程度的耳尖、尾梢坏死,尾梢坏死长度可达到30cm,病变与健康部分界明显,病变部位呈暗褐色,干硬,最后患部脱落。
在牛,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可视黏膜微红,皮肤干燥,被毛粗乱,无光泽,饮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通常体温多无变化,少数病牛初期体温稍高。公牛阴囊皮肤也可发生干硬皱缩。黄牛的症状多数不如水牛明显,病程也比较短(3~5d,最多1周),治愈率较高。进行血、粪、尿常规检验,只有长期慢性中毒病牛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其他无特征性变化。
通过病史调查和临床症状(肢端、耳尖和尾梢坏死),尤其是病理学变化特征,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应进行家兔皮肤毒性试验。对霉稻草进行产毒霉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用引起疾病的霉稻草喂健康耕牛或用产毒霉菌的培养物喂牛进行人工复制病例,与自然病例进行对照。
5.1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行对症疗法
一经发现中毒后,必须判明病因,停喂霉烂稻草,进行对症治疗,并加强营养供给。
5.2 发病初期
为改善病畜的局部血液循环,应对患肢按摩、热敷或一次性灌服白胡椒酒200~300mL。当发现肿胀部位因继发细菌感染而破溃时,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破溃处的处理。为了促使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可涂红霉素软膏。、
5.3 严重病例
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注射液1500~2000mL及VB、VC等制剂。中药疗法,初期蹄腿肿胀时,可用中药方。
处方1:辣子秆1000g,花椒30g,大葱1000g,茄子1000g,煎水,热敷患部,1~2次/d,30min/次,敷后擦干包扎。
处方2:樟脑粉50g,凡士林500g,胡椒粉30g,加热调制成软膏,涂于患部,包扎,1次/d。
洗后涂擦处方2;溃烂者,用处方1热敷,清理创面,再用处方2。
内服加减银翘解毒散,有除湿、解毒、消肿和止痛功效。用银花9g,牛夕45g,连翘45g,蒲公英、茵陈各60g,土茯苓、黄芩、木瓜、枳壳、秦艽、神曲、陈皮、木通各30g,荆芥15g,防风18g,干草12g,水煎服,1剂/d,连服2~3次。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