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沙门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贾太明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畜牧站130716)
羊沙门氏杆菌是由羊流产沙门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杆菌和都柏林沙门氏杆菌引起。以羔羊急性败血症,下痢和母羊怀孕后期流产为主要特征。
1流行情况
沙门杆菌为肠杆菌科的一个属,呈杆状,革兰氏阴性,已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个血清型。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孢和荚膜,具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沙门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65℃经2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
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感染,病羊和健康羊交配或用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也可感染。可发生于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以断奶羔羊最易感染发病,怀孕母羊也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育成期、羔羊多在夏季和早秋,孕羊多在晚冬和早春发病。
2临床症状
下痢型:主要发生于羔羊,发病的羔羊以急性败血症和泻痢为主。病羊体温升高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精神萎顿、虚弱、憔悴、低头、弓背、继而卧地。经1~5天死亡,有的经2周后可康复。
流产型:母羊于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或死产。病羊体温升高达40~41℃,部分羊有腹泻症状。流产前或流产后数天,阴道有分泌物排出。病羊产下的活羔,衰弱、精神萎顿、卧地、并常有腹泻、不吮乳,往往于1~7天内死亡。成年羊急性暴发,孕羊后1/3孕期发生流产和死胎。病母羊也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
3剖检变化
下痢型病羊尸体消瘦,后躯被粪便污染,严重脱水,皱胃和肠道空虛,黏膜充血,有半液状内容物。肠黏膜上有黏液、出血、肠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常肿大充血。心内外膜下有小出血点。流产与死产胎儿或生后一周内死亡的羔羊,呈败血症变化,表现为组织水肿、充血、肝脏、脾脏肿大、有灰色病灶、胎盘水肿、出血。死亡母羊有急性子宫炎症状,子宫肿胀,含有坏死组织、浆液性渗出物和滞留胎盘。
4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取下痢死亡羊的肠系膜淋巴结、胆囊、脾脏、心血、粪便或发病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血液和胎儿的组织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并注意与引起羔羊痢疾的B型魏氏梭菌和引起羔羊下痢的大肠杆菌相区别。大肠杆菌主要侵害1~8日龄羔羊,潜伏期短,多数只有几小时,以腹泻、败血症及肠毒血症形式出现,腹泻粪便中伴有未消化的凝血块,常很快死亡。病程稍长者,常出现剧烈腹泻及中毒性神经症状。大肠杆菌感染剖检时见尸体消瘦,胃肠充满乳样内容物,第四胃及肠道黏膜充血发炎,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散在的出血点。急性死亡的内脏器官充血,且有多数溢血点。羔羊痢疾一般发生于出生后1~3天的羔羊,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和小肠溃疡,俗称“红肠子病”。剖检可见肠黏膜发炎、溃烂,病程稍长由肠外面即可看到溃烂区域。剪开后可见有直径1~2mm的溃疡及坏死性病灶,周围为一血色带环绕。
5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羊舍的环境卫生,定期的消毒,减少诱病因素,注意灭蝇、灭鼠。一旦发现病羊或疑似病羊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食槽、用具及环境可选用20%石灰乳或1%~2%苛性钠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产羔期最好能每天喷雾消毒一次,消毒药物选择3~4种轮流替换使用。病死尸体要深埋或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mL,每日1~2次,连用2~3天。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5~0.20mL,每日1次,连用2~3天,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0~0.15mL,每日2次,连用2~3天,以上三种疗法可任选其一,新生羔羊可配合灌服胃蛋白酶0.2~0.3g。对2周以上的羔羊,可使用黄芪多糖、补液盐溶于水中饮用。对心脏衰弱的,可皮下注射25%安钠咖注射液0.5~1.0mL。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100mL,同时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防止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