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
我国黄瓜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
王田利
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为葫芦科黄瓜属一年蔓生草本植物,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进行黄瓜驯化,印度人工栽培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栽培,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栽培。
黄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之一,年播种面积达6000万亩以上,占到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的10%左右,黄瓜种植对蔬菜的周年供应和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黄瓜种植历史悠久,多年来我国黄瓜生产与时俱进,时刻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只有适应变化、以变应变,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适应黄瓜生产新常态,促进产业效益升级,发挥更好的富民作用。总结起来,我国黄瓜生产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变化。
黄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但品种长期以来以农家品种为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津研”系列杂交种黄瓜品种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黄瓜品种进入新时代,由于杂交黄瓜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性强的特点,迅速成为主栽品种。此后,我国黄瓜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优化种植品种的性能,基本每10年完成一次品种更新,每次品种更新都促使生产效益大提升。最具代表性的为上世纪80年代“津春”系列品种育成,逐渐取代了“津研”系列品种,成为主栽品种,90年代“津优”系列又逐渐地取代了“津春”系列。
在加快育种的同时,我国黄瓜品种的引进也呈快速发展态势,以出口为目标引进的荷兰无刺小黄瓜、以色列迷你黄瓜等极大丰富了我国黄瓜种质资源和品种组成,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和引进,为我国黄瓜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黄瓜生产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向上的态势。
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种植经验的积累,种植条件的改善,我国黄瓜种植方式发生着多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由直播栽培向育苗移栽转变,由自根栽培向嫁接栽培转变,由平面栽培向立体栽培转变,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转变,由土壤栽培向无土栽培转变,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施肥由以农家肥为主向以化学肥料为主再向“有机肥+化肥+微生物肥”均衡搭配转变,浇水由自流浇灌向滴灌转变,肥水管理由肥水分开向肥水一体化转变,病虫害防治由喷施农药向多途径综合防控转变。
1)由直播栽培向育苗移栽转变。由于黄瓜根系再生能力弱,我国传统黄瓜以直播栽培为主,随着育苗条件的改变,特别是育苗基质和穴盘的应用,黄瓜育苗得以实现工厂化,使得根系的保护得到有效加强,根系损伤得到有效控制,黄瓜育苗移栽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因育苗移栽可有效促进早定植、早上市,增强植株抗性,延缓植株早衰,提高产量,从而得到迅速普及,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
2)由自根栽培向嫁接栽培转变。黄瓜自根栽培易受枯萎病、疫病危害,影响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嫁接栽培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植株健壮生产,提高产量,因而在黄瓜生产中,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嫁接栽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由平面栽培向立体栽培转变。我国传统黄瓜种植是以地面平作为主,易出现田间郁闭现象,病虫危害重,种植株数少,产量低,而采用搭架栽培,可促进植株立体发展,使得单株生长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可有效增加亩种植株数,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次数,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因而搭架栽培成为黄瓜生产的主要方式,设施栽培中则改为吊蔓栽培,和搭架起着异曲同工之效。
4)由土壤栽培向无土栽培转变。黄瓜为高产作物,土壤栽培时,所施用的肥料容易流失和被土壤固定,植物吸收利用率低,对肥水条件要求高,必须有充足的肥水供给作保障才能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而新兴的黄瓜无土栽培,黄瓜秧不是扎根在土壤里,而是固定在有机或无机基质里,或浸泡在白色泡沫营养槽中,可针对黄瓜对养分的需求配制营养液,养分吸收利用率可达到96%以上。水分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较常规土壤栽培可节水46%。同时无土栽培不需要翻地、整畦、除草、打药、施肥、浇水等繁重劳动,不受地域土壤、气候条件限制,不存在连作障碍,因而黄瓜无土栽培在我国呈快速发展态势。
5)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转变。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黄瓜是以露地生产为主的,设施栽培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小,以后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和温室结构的不断改进,我国黄瓜生产中设施栽培所占的比例在逐年扩大,特别是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保护地栽培明显提速,到2004年黄瓜设施栽培面积已占到种植总面积48%,目前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了总种植面积的一半。
6)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黄瓜喜温,又能适应温暖多雨的气候,不耐霜冻,对环境比较敏感。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以露地生产为主,主要在春秋季气候适宜期进行生产,季节性生产特征明显。上世纪70年代全国塑料大棚大发展,80年代日光温室逐渐得到推广,黄瓜的种植环境变得可人为控制,年生长期越来越长,可通过露地、覆盖地膜、大中棚、温室实现黄瓜的周年生产。
7)施肥作业由以农家肥为主向以化学肥料为主,再向“有机肥+化肥+微生物肥”均衡搭配施肥转变。肥料供给是黄瓜生产的物质保障措施之一,直接决定黄瓜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对黄瓜生产效益起决定作用。纵观我国黄瓜发展历史,在肥料管理上,我国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以农家肥为主的阶段。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肥料以积攒的农家肥为主,由于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养分含量低,因而此期以前所产的黄瓜风味好但产量较低。
二是以化学肥料为主的阶段。自上世纪60年代,我国进口尿素以来,化学肥料开始在黄瓜生产中应用,以后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学肥料加工能力的日益加快,化学肥料在黄瓜生产中的应用量逐渐加大,由于化学肥料养分含量高,增产效果显著,施用省工,迅速成为黄瓜生产中的主导肥料,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以化学肥料为主的施肥局面。化学肥料大量地应用于黄瓜生产中后,虽然产量有大幅提高,但黄瓜风味急剧下降。
三是“有机肥+化肥+微生物肥”均衡搭配施肥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农村生产责任承包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加之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化学肥料应用引起的不良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化学肥料应用导致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大及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黄瓜生产效益的突出问题。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机肥的重要性重新被认识,人们在生产中开始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为了加快有机肥的分解、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活性,开始应用微生物肥料。目前,我国黄瓜生产中基本上以有机肥垫底作长效基质,微生物肥“发酵”促效,化学肥料作速效养料。近年来,设施栽培中开始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提升地温、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降低土壤连作障碍等作用,对黄瓜生产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8)浇水由自流浇灌向滴灌转变。黄瓜为高产作物,生长期需用水量大,水分管理是黄瓜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黄瓜生产中浇水以渠灌为主,耗水量大,水分利用率低。从70年代开始,塑料管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浇灌开始向管道浇灌过渡。随着设施栽培的快速发展,我国从以色列等国引进滴灌技术,滴灌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用水的损耗,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9)肥水管理由肥水分开向肥水一体化转变。土壤水分含量低,是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喷滴灌技术在黄瓜生产中大量应用,人们将水溶液性肥料溶解于水配制成肥液,借助灌溉系统的压力,将肥液运送到黄瓜根部土壤,满足了黄瓜生长对肥料和水分的双重需求,肥随水走,土壤水分和养分相对恒定,使黄瓜始终处在适宜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下,不仅有利于黄瓜的正常发育,而且节水节肥,可减少肥料流失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黄瓜产量和效益。
10)病虫害防治由喷施农药向多途径综合防控转变。由于黄瓜生产基地相对固定,黄瓜生长周期较长,病虫害积累量大,加之我国黄瓜生产中设施栽培所占比重较大,黄瓜病虫害发生严重,长期以来病虫害的控制主要依赖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食用安全堪忧,降低农药残留量、提高黄瓜的食用安全性已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生产者通过多种措施防控病虫害,如深翻暴晒土壤,控制田间株数,搭架整蔓,应用粘虫板、杀虫灯,使用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源药剂,应用烟剂控制病虫,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大大减轻,农药残留量得到控制,黄瓜的食用安全性开始好转。
黄瓜从育苗开始,经过大田整地、覆膜、定植、植株调整、肥水管理,再到采收,工序多,田间劳动强度大。长期以来,田间大量的管理靠人工完成,生产成本高,效益难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快小型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一批小型实用农机,如穴盘自动育苗设备、微型旋耕机、覆膜机、蔬菜播种机、蔬菜覆膜打孔器、蔬菜移栽机、农用运输车、新型植保器械等应用于黄瓜生产中,黄瓜生产的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明显降低了黄瓜生产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以往由于受栽培品种和环境条件及生产观念的限制,黄瓜产能提高缓慢。近年来,生产中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延长了黄瓜的生长期,促进了产量和效益的提高。生产中高产及高效典型不断刷新,如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老公庄村徐振华,种植的黄瓜创造了亩产25984kg的纪录,山东省沂水县四十里堡镇郭家官庄村李祥东的一棚黄瓜年收成达7万元左右。
王田利,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局,邮编743400。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