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庆,王雪阳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尹义辉疏肝补肾法论治女性痤疮经验介绍
王鸿庆,王雪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介绍尹义辉主任以疏肝补肾法论治女性痤疮的经验。尹教授认为肝郁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肾虚相火偏亢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法随机立,痤疮的病机主要为肝郁肾虚,故疏肝补肾为其基本治法,临证根据主证及兼夹证,或清热解毒,或疏风清热,或健脾益气,总宜使痘清疹消。
女性痤疮;肝郁肾虚;相火偏亢;疏肝补肾;尹义辉
痤疮属中医学“粉刺”“面疱”范畴,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及胸背等处,其特点是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顶端可出现小脓疱[1]。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肺胃热盛,治疗多以五味、清温之辈,用药如金银花、连翘、野菊花之属,初期效果可,但多有反复,不易根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尹义辉主任医师采用疏肝补肾法治疗痤疮,每获良效,经验独到。兹将尹主任治疗痤疮经验介绍如下。
1.1 肝郁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与女性生理。都有密切关系。首先,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是保证气行血畅,脾胃健运及女子排卵行经的重要条件。尹教授认为,女子平素多情志不舒,各种因素导致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势必导致全身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脾胃运化失健,月事异常;若肝郁化火,火热熏灼,上壅于面,则发为痤疮。故《血证论》言:“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其次,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妇人大全良方》载“妇人以血为基本”,肝为“血海”,乃经血之源,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则月事如期而至,形体肌肤官窍得以濡养。若肝不藏血,肝血亏虚,血虚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虚无以制约肝阳,不仅不能滋养肌肤,更易使肝阳偏亢,内热炽盛,郁而成痤。
1.2 肾虚相火偏亢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今时之人不然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而精竭真散。女子属阴,劳欲、熬夜等最易暗耗精血,加之情志不舒,郁火煎灼,阴精亏损,相火偏亢,上炎头面而发。
肝肾同源,肝藏血,赖肾精化生滋养;肾藏精,赖肝血补充,故精血同源,相互资生;同时肝肾藏泄同用,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肾主闭藏,能防止肝疏泄太过;两者之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相火偏亢,《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叶天士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景岳言:“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相火潜藏于肝肾,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功能。若肝郁化火,煎灼阴液,肾阴亏虚,龙不潜底;或肾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雷不寄泽,均可导致相火偏亢,蕴而生痤。故女性痤疮发病,常常责之于肝,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火热熏灼上蒸头面发为痤疮,或郁火煎灼阴液,加之食饮劳倦,肾阴亏虚,相火过亢,虚火上炎,发为痤疮。
如前所述,痤疮的病机主要为肝郁肾虚,故疏肝补肾为其基本治法,临证根据主证及兼夹,或清热解毒,或疏风清热,或健脾益气,总宜使痘清疹消。
尹主任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善长治疗女性痤疮,其方药少价廉效高。如柴胡、百合、生地黄各15 g,郁金、桑叶、茯苓、大青叶、牛膝、杜仲、淫羊藿各9 g。方中柴胡辛行苦泄,主归肝胆经,其性上行,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郁金体轻气散,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达于血分以凉血破瘀[2],二者合用,亦升亦降,一气一血,气血并治,既可疏肝行气解郁,又可凉血活血止痛,是治疗女性痤疮最常用的一组对药。百合甘凉平和,能补能润,可养阴润燥,清心除烦;生地黄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可滋阴降火,凉血生津,现临证多用干者,干地黄味厚气薄,凉血滋阴清热之力更盛。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可疏散风热,清热润燥,可使热邪由毛孔透出,所谓火郁发之,茯苓甘淡而平,能补能渗,可上行以生津液,能下达而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大青叶苦寒,善清实火热毒,又可入血分而能凉血消斑;牛膝甘平,性善下行,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火下行,同时兼有活血祛痰之功效,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强骨,淫羊藿辛甘性温,归肾肝经,长于补肾壮阳。三者配伍,量小力专,牛膝用量独轻,取其引火下行之功,并引余二药入肾阴,以平补肾阴肾阳,少量杜仲、淫羊藿,既可补肾益精,先安未受邪之地,又可以其温热之性防止药物过于寒凉。全方温清并用,标本兼顾,共奏疏肝补肾、养阴清热之效。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便秘重者,加熟大黄泻下通便;脓肿甚者,加浙贝母、平贝母消痈散结;瘙痒疼痛者,加苦参、延胡索止痒镇痛,气虚明显者,可合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等。
刘某,女,27岁。初诊(2014年6月3日):以颜面部痤疮3年就诊,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服用中西医药物,效果不显,经人介绍,来尹教授处就诊,诊见:面颊部痤疮,皮疹色红,肿胀,无痒痛,有些许脓疱,伴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月经可,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郁肾虚,治以疏肝补肾。处方:柴胡、百合、生地黄各15 g,桑叶、郁金、茯苓、熟大黄、牛膝、杜仲、淫羊藿各9 g,生甘草6 g,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并嘱其服药期间忌辛、冷、油腻等食物,经期停服、经后8天再服,早睡少言。服用7剂后,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上方加大青叶9 g,继服7剂,皮疹显著消退,无新发痤疮,改熟大黄6 g,改生甘草为炙甘草6 g,加当归、白芍、川芎各9 g,守方继服,月半痤疮全部消退。
[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70.
[2]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19.
(责任编辑:刘淑婷)
R758.73+3
A
0256-7415(2015)08-0013-02
10.13457/j.cnki.jncm.2015.08.006
2014-11-30
王鸿庆(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