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情, 石 玲
(1.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重庆400074;2.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专业报考研究生逐渐从零星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按照本科与研究生专业跨度大小,可把跨专业研究生分为同一学科内各二级学科间的跨越、同一学科门类各一级学科间跨越以及不同学科门类间的大跨越等三大类[1]。跨专业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他们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学科思维上所表现的差异,势必导致他们在新的学科领域学习钻研时出现一系列学习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以跨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跨专业研究生首先面临选择理想导师的难关。跨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不够熟悉,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思维。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感觉带这类研究生的难度大,即使花费大量的精力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不愿选择跨专业研究生进入自己的团队。由此,在导师和学生的“双选”过程中,跨专业研究生往往无法选到理想的导师,致使跨专业研究生感觉受得歧视,输在了“起点”上,普遍存在情绪低落、自卑感加重和学习动力弱等不良状态,影响后续的学习。
很多跨专业研究生只是在入学考试复习备考时才有意识地学习、掌握新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导致这类研究生专业基础薄弱,学习新知识比较困难。研究生阶段,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面对大多数同学,是在本科所授知识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跨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贫乏的实际情况,导致跨专业研究生无法跟上正常学习进度。此外,研究生群体活动不多,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分散,与同学交流较少,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支持来源少。综合上述原因,最终导致部分跨专业研究生成为非常典型的学习困难户,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明显,自信心丧失,害怕学习,逃避学习。日积月累,跨专业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甚至一旦提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话题,心里就恐慌焦虑。
目前教育部和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点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定级别和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跨专业研究生在面对学术论文撰写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需要额外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导致部分跨专业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学术论文撰写,即使勉强按时完成,也会出现学术论文质量不高或不能满足导师要求的现象。在科研项目、课题开展与实施等环节中,导师为保证质量和按时完成科研项目,往往把简单、易操作部分交给跨专业学生负责,而把难度大、关键部分交给其他研究生完成。这使得跨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的锻炼偏少,当自己独立面对时,容易出现科研实践“瓶颈”,导致跨专业研究生学习、科研信心不足,常处于长期焦虑和恐慌的高压状态。
面对毕业与就业时,跨专业研究生表面上轻松,看似能够应付自如,但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茫然,不知所措,专业学习、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研究等带来的挫折感常压心底。面对长久以来的内心焦虑等心理问题,跨专业研究生无法找到正确的渠道来缓解与宣泄。症状轻者,常把自己麻痹在游戏和兼职工作中;症状重者,常产生休学甚至退学的念头。
跨专业研究生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有导师、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的协同指导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1.发挥专业导师的核心指导作用
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与导师的关系十分密切。专业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应建立导师组、导师团队培养制度,实行由多专业、跨领域的专家联合指导。导师积极鼓励跨专业研究生尽早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导师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以及高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2]。学生只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才会进一步激起求知的意念和力量,重建学习的自信心。
导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文体锻炼和交流活动,以放松心情;导师团队应积极营造友爱、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帮助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实践期间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也有助于导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有效干预,问题严重时及时与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老师、家长联系,多方努力,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导师在闲暇时间还应多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如情感和家庭等,让学生从导师这里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指导,以此来构建解决跨专业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
2.激发班级辅导员的沟通协调作用
班级辅导员在工作中制定以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汇报制度、心理危机评估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为主的危机预警制度体系和以支持、治疗、阻控、监护与救助等措施为主的危机干预系统,形成对危机信息搜集—评估—反馈—防治的预警干预体系。辅导员依靠已经建立的制度规范,将跨专业研究生作为特殊人群进行分类建档,及时跟进,掌握情况,与专业导师、任课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调,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学生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此外,班级辅导员要经常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扩大与学生的有效对话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让辅导员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重要支持源[3]。
3.促进任课老师的学业指导效果
针对跨专业研究生,专业教师要区别对待,多关心辅导他们。在课堂上,任课老师应把理论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针对客观案例进行讲解,并对跨专业研究生进行额外学业指导;在课外,任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多关心辅导跨专业学生,及时发现其学习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并通过交流指导帮助跨专业研究生消除学习上的障碍,成为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另一主要支持源。
4.突显心理咨询师的专题干预作用
心理咨询师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可在学校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讲座或论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报刊和网站等资源,广泛介绍和宣传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使跨专业研究生能获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其具备自我调整以及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此外,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跨专业研究生可给予更专业的专题干预和帮助,不断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综合来看,需要各方教育工作者间的协同指导,共同构建解决跨专业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和多层次的跨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服务体系,才能确保跨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校合作与朋辈教育是解决跨专业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广泛建立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如导师、辅导员应主动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共同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沟通,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解决。同时学生家长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主动和学校导师、辅导员联系,将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导师和辅导员,便于老师重点关注,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在学校开展朋辈教育的参与者是学生,他们与跨专业研究生年纪相仿,共同关注的话题多,心理特点相似,同学、朋友间的交流比较容易,抵触情绪少、互动性高、沟通好,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院系班级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教育和管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4-5]。
参与朋辈教育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科研实践中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特殊人群的精神状态。面对同学的心理问题耐心倾听,通过交流、互动,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缓解心理压力,调整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同学的心理问题改观不明显时,要及时反馈给老师,帮助老师尽早发现同学的异常情况,进行早期有效干预;遭遇突发性事件时,制止同学的错误行为,稳定同学的情绪,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为解决此类问题争取时间。
提升跨专业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和核心[6-7]。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知识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完整,遇事更成熟,是主体能动性更强的群体,具备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大多是在导师指导下的个别培养,在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等环节中大多是单独与导师或是与几个同学共同完成,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分散。因此跨专业研究生必须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达到良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免疫功能[8]。
以跨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理想导师选择、学习压力、科研实践以及毕业与就业等方面分析了跨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推进教育工作者间的协同指导、大力发展家校合作与朋辈教育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等解决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为学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1]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2]柯蓝,张登沥.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4):115-118.
[3]余情.论高校政治辅导员与学生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研究[J].科教文化,2012(10):184-185.
[4]赵芸.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联动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63-65.
[5]郭勤.大学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4):65-68.
[6]张艳霞.当代中国研究生心理问题及自我教育的实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32-34.
[7]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基于积极品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56-160.
[8]李喆.研究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案分析[J].前沿,2012(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