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1500)
(吉林省长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1500)
牛皱胃变位分为右方变位与左方移位两种。右方变位即皱胃仍在右侧,系皱胃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位,一般称皱胃扭转,并呈急性过程。左方移位即皱胃从瓣胃的后面,由右侧经腹底移入左侧肋部,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习惯称皱胃左侧移位,呈慢性经过。多发生在分娩过程或分娩前后,据统计分析表明,分娩后发病占94.5%,分娩前发病占4.1%。
普遍将皱胃弛缓作为病因。当皱胃弛缓时,皱胃功能不良,形成扩张和充气,容易因受压而游走,往往先游走到瘤胃左方,然后进一步发展到瘤胃的左上方。弛缓的原因包括分娩期的努责、奶牛高产、消化不良、过食高蛋白精料引起胃酸过多以及代谢紊乱等。曾对800头成年奶牛并一度发病增多的牧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经产牛日喂精料为4~5 kg时,本病的发生年仅1例(0.12%),近年来由于奶牛单产提高较快,经产牛的日喂精料量增至6~7 kg,发病数即成倍增加,每年分别达到1%~15%。当发现此因素后,又将精料日喂量压缩到5~6 kg,发病率则明显降低。这说明为较快提高产奶量,因而逐渐增加精料在日粮中所占比重,可能与本病的增多有关。
高产牛发生较多。食欲及胃肠蠕动减退,并始终呈波动性。消化紊乱,拒食精料、多汁料,但尚能食些干草等粗料。粪便量少,稀糊状,由于胃肠弛缓,粪便多呈秘结,偶有腹泻。粪便中很少见到隐血或其他附着物。多数病牛神态轻度沉郁,消化紊乱,呈现渐进性消瘦。瘤胃蠕动受抑制,有些牛呈现轻度腹痛。产奶量逐渐下降,一般可减少1/3~1/2,且随病程的延长,最终可无奶。病程在1个月以上时,在左肷部可产生气囊,气囊的大小与病程的长短呈正比。病牛常发生中度或重度酮尿,乳中或呼气有酮体气味。如果无其他感染,体温、呼吸和脉搏均无明显变化。血液常规检查时,各项指标均正常。
本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如果能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诊断也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听诊:在左侧肩胛骨的下1/3水平延线第11~12肋间听诊时,可听到皱胃内气体通过液面而发出的“叮铃”声(钢管声),这种声音响时短促,没有规律性,有时要数分钟或10几分钟才出现1次。
指弹:在上述的第11~12肋间区域作听诊时,用食指和中指轻弹听诊器金属板或其周围皮肤时,可听到指弹发出空瓮音时可确诊。
直肠检查:许多病例的瘤胃内容物比较硬。有时在瘤胃与腹壁之间能摸到一种间隙,并可发现瘤胃背囊明显地移向正中线的右方,而背囊的外侧部(腰旁窝)压力降低。少数病例在左侧腹腔内还能摸到充满气体的皱胃。当病程延长时,由于长期食欲不佳,瘤胃体积变小。
腹腔穿刺及皱胃内容物检查:在左侧腹壁听到“叮铃”声后,根据听诊所确定的液面确定穿刺的高度,术部消毒后用10~15 cm针头直接向腹部水平穿刺腹腔,如正好刺在液体部分时,则胃液会自行沿针孔外流。如仅有气体漏出显示穿刺点偏高,应降低穿刺部位。皱胃的液体与气体均与瘤胃的不同,皱胃气体呈酸臭味,液体呈棕褐色,pH值为1~4,无活动性的原生动物。而瘤胃内液体呈绿色,pH值为6.5~7.5,有活动的纤毛虫。
腹腔内窥镜检查:这种方法虽对牛有些影响,但比剖腹探查的损伤要小得多,也更省时。通过左侧腰窝向前向内侧下方呈60度角插入腹腔,如果皱胃移位,可发现两个裂隙,内侧的一个是瘤胃与皱胃之间的,外侧一个是皱胃与腹壁之间的。而在正常牛仅可看到瘤胃与腹壁之间有一个裂隙。
剖腹探查:当临诊怀疑有本病时,可在准备手术治疗前,先在左肷部拟进行手术区域的部位作一个5 cm长的皮肤切口,再逐层切开肌肉及腹膜,即可确诊是否皱胃移位。确定是皱胃移位时,即可沿此切口继续进行皱胃矫正固定治疗手术。
尿液检查:尿液酮体检查阳性率可在95%以上。
翻滚法:在控制饲料48 h后剧烈驱赶,将病牛倒地使之仰卧,摇晃牛体,使瘤胃逐渐下沉,减轻对移胃后皱胃的压迫,且皱胃内常积聚气体,在摇晃时上升到腹底上方,□逐渐移向右侧而复位。这种疗法在病初效果较好,如移位已久,特别是当皱胃已和瘤胃发生黏连时,疗效不佳。此法易复发。
中草药疗法:黄芪250 g,沙参30 g,白术100 g,甘草、柴胡、升麻各20 g,陈皮、当归、枳实各60 g,代赭石100 g,先将代赭石煎半小时,再和其他药一同煎汤灌服,每天1剂,连服3~5剂。
牛皱胃变位的诊断和非手术疗法
周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