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关系考

2015-02-22 09:19赵祎缺
关键词:出生地老子方言

赵祎缺

(复旦大学 古籍所,上海 200433)

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关系考

赵祎缺

(复旦大学 古籍所,上海 200433)

考证老子里籍的学者,每涉及厉乡与赖(濑)乡时,有人以先出现的厉乡为正,有人则以后出且使用次数较多的赖(濑)乡为正;而对厉、赖(濑)之不同,其皆以古通用为释。利用韵书、史书、诗韵、方志等历史文献,梳理厉乡与赖(濑)乡历时交替的成因,及其间音注的性质,可以发现:厉乡和赖(濑)乡的不同,是先秦时期东西土古方音差异而致,赖(濑)乡仅是厉乡的记音符号;它们随着基础音的转移,呈现出历时交替的状态。

厉乡;赖(濑)乡;考证

关于老子出生地,古文献中有厉乡和赖(濑)乡(赖乡与濑乡虽书写不同,实则相同,文中视其为一)两种记载。高亨《老子正诂·史记老子传笺证》云:“《史记》厉乡,《曾子问》疏引作赖乡;《老子铭》、《汉书·地理志》颜注引晋《太康记》、《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亦并作赖乡,《神仙传》、《史记正义》引晋《太康地记》又并作濑乡。”[1](P200)对此歧异,清代学者皆以“厉”与“赖(濑)”之间古音通为释。今人每涉及此问题时,亦陈陈相因,无人再去深究其详。为何东汉之前仅见厉乡写法,其后却又记作赖(濑)乡?它们在时间链条上,为何会呈现出历时交替的状态?其成因性质如何?诸多疑点,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考它们之间到底处于何种关系。

一、老子出生地东汉前为何仅见“厉乡”写法

最早记录厉国的是《逸周书》:“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2](P432)此厉为今鹿邑县东早期之厉国。它臣服于周后,被重新册封为厉国。《春秋》和《左传》鲁僖公十五年、十六年中,均记载有齐、曹等国之师攻伐厉国的事件。《春秋·僖公十五年》载:“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3](P349)对文中所伐之厉国,杨伯峻注云:“厉,国名。惠栋《补注》以为即桓十三年《传》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此晋、宋以来之传说。王夫之《稗疏》则以为此又一厉,即今河南鹿邑县东老子所生之苦县厉乡。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稗疏》之说较合。《鲁大司徒匜铭》云‘鲁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砺孟姬媵也匜’云云,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谓‘砺即厉之繁文。在此乃孟姬所适之国名’。”[3](P349~350)杨伯峻认定此厉(砺)国即鹿邑县东原厉国。僖公十五年(前645),厉国尚在诸侯国之列,周室国势衰微后,厉辖于陈。公元前608年,楚伐陈,前598年,楚庄第一次灭陈,降陈为县。前534年,楚灵王第二次灭陈。陈国以东之厉亦当属楚。此间厉国的旧地改称厉乡,于是,厉乡就在鹿邑县东原厉国旧址上延续了下来。因此,鹿邑县东之厉,商至春秋方国,又作砺。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时,自然遍览皇家之书,他把老子出生地定为厉乡,是与《逸周书》、《左传》、《春秋》中厉国之称谓一脉相承。但为何周至春秋时期,仅有“厉”而无“赖(濑)”之称谓呢?这还需要了解先秦时期的语言状况。

厉,《广韵》属蟹摄祭韵,而赖(濑)属蟹摄泰韵。先秦时,厉、赖(濑)都属于祭部字。上古祭部是否独立,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谐声和《诗经》用韵上看,祭部与月部关系密切。王力先生把祭部归入月部。所谓祭部其实就是月部的长入。故厉拟音为*lYāt,赖(濑)拟音为*lāt,它们与月部字一样,都拟有入声塞尾[t]。王健庵根据“《尚书》等历史文献中把宗周这一范围的人称为‘西土之人’(即今陕西和甘肃的东端),而把殷商那一范围的人称为‘东土之人’(即今河南、山西、山东)。按照这一地理概念把《诗经》篇什进行方言分类”,发现“《诗经》用韵一般都认为是单一音系的上古共同语,即所谓‘雅言’正音,其实并非如此。……东西两大方言都有‘四声’分别,西土阴声韵去声字归属入声,正是‘秦陇去声为入’,而东土不混”[4]。“西土阴声韵去声字归属入声”当然也包括祭部归入月部,此与王力先生相一致;而“东土不混”则言阴声韵去声字与入声不混,亦包括祭部与月部不混,这异于王力先生的观点。此后,刘志成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秦晋方言中祭月不分,而齐鲁、中原和楚方言中祭月有别。[5](P365~374)按照王健庵等人观点,祭部合入月部是西土的语音特征,而东土则是祭月不分的。老子出生地本字本为“厉”,由于周王朝属于西土,其方言祭月不分,若把“厉”记录下来则为*lYāt,属于月部;而东土祭月分部,若把“厉”记录下来则为*lai,属于祭部。之所以“厉”读音在西土和东土有如此之异,当为先秦时期东西土古方音差异所致。东土方音读“厉”为*lai,这与同祭部的“赖(濑)”(拟音*lai)变成了同音字。《韵镜》厉,收于外转第十三开图,属三等;赖(濑),收于外转第十五开图,属一等。中古厉与赖(濑)本不同等,而先秦东土方音把它们混同了起来,故东土“厉”音*lai以文字记之则为“赖(濑)”。

鹿邑县东之厉国,若以西土方音为主的通语来记录就是“厉国”,若按东土的中原音(陈国)或楚方言的祭月分部来记录则为“赖国”。由于“厉国”早期隶属于周王朝,它必然会被西土中央通语来记录,此即“厉国”及后来所沿袭的“厉乡”。这就解释了先秦时期为何用“厉”而不用“赖(濑)”的原因。《史记》谓老子为“苦县厉乡曲仁里人”[6](P2139),当是传承了先秦时期当时的西土古方音称谓。

二、老子出生地东汉后为何仅见“赖(濑)乡”写法

司马迁把老子出生地定为“厉乡”,是传承了先秦西土古方音称谓,若按东土方音,当为“赖(濑)乡”。最早称老子出生地为“赖(濑)乡”的,是东汉桓帝时边韶的《老子铭》,其称:“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7](P813)边韶,东汉末年人,《后汉书》卷80有传。延熹八年(165)八月时,其为陈相。因皇帝尊老祀老,命边韶撰此碑铭。文中称老子为“相县人”。《后汉书·郡国二·陈国》:“苦,春秋时曰相。”[8](P3429)边韶由于接的是圣谕,必当谨小慎微,撰写碑铭前定做了实地考察,如实记载了当时当地人之称谓。故此文应有真实可靠性。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赖乡。其后,高诱《淮南子·修务训》注云:“老聃,老子,字伯阳。楚苦县赖乡曲里人。今陈国东濑乡有祠存。”[9](P1348)《水经注疏·阴沟水》:“涡水又南东屈,迳苦县故城南,……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10](P1941)诸文献皆以赖(濑)乡记之。赖(濑)乡具体位置在哪呢?《太平寰宇记》:“濑水(濑乡境内),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谷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11](P238)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鹿邑县志》亦载:“太清宫(老子祠),在县东十里,老子所生之地。汉桓帝为立庙。”[12](P8)为何先秦东土之“赖(濑)乡”称谓,时至东汉才显现出来呢?这与两汉时期通语的基础方言由西向东转移有关。

西汉定都长安,至王莽新朝时期,王莽始营造东都洛阳:“以始建国八年(16),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其谨缮修长安之都,勿令坏败。”[13](P4132)王莽统治期间,是把都城从长安最终转移到洛阳的过渡阶段。至建武元年(25),光武帝始定都洛阳。“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8](P25)正因为把都城从长安最终转移到了洛阳,从东汉始,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开始成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帝王都邑的语言具有权威性,这必然使当时通语的基础音也开始从长安转向洛阳。从东汉至南北朝,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方音,始终处于标准语地位。《北史·咸阳王禧传》:“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客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14](P689~690)孝文帝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个正音标准,就是当时的洛阳音。《颜氏家训·音辞篇》称:“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方音,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15](P252)从颜之推此评述中,可知当时各种韵书都杂有土风,并互相指责,唯北宗洛阳和南宗金陵语音为正。正因为通语的基础方言由长安转移到了洛阳,致使中原地带对老子出生地原本为“赖(濑)乡”的写法凸现了出来。故从东汉始,文献皆以东土之“赖(濑)乡”取代先秦时期西土之“厉乡”。至此,“赖(濑)乡”称谓才正式上升为书面正体。

三、厉音赖的解释

司马迁《史记》谓老子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唐代张守节《正义》于“厉乡”下注云“厉音赖”。先秦至唐,东土方言“厉乡”仍音“赖(濑)乡”,为何张守节又音注为“厉音赖”?要解答此问题,我们需要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土方言“厉”与“赖(濑)”有无音变。

先秦两汉西土“厉”属于月部,到了魏晋南北朝,月部长入声一部分字,其韵尾开始由﹣t尾变为﹣i尾,即由月部向去声转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祭部[i]。[16] (P157)此间,“厉”也失去了塞音韵尾,由入声变成了去声字。而东土方言祭部本为[ai],于是,时至魏晋南北朝,东西土方言祭部其音值已相差无几。至于隋唐,蟹摄齐灰韵系及去声祭泰废字,又开始与止摄发生合流。该音变于隋代始露端倪,止蟹二摄通押6例[17](P148),初唐通押17例[18](P405~407)。至盛唐,这种状况并未持续下去,仅见通押12例[19]。时至中唐,此状况有所转变,见通押39例[20]。此后,蟹摄开始向止摄大规模靠拢。晚唐敦煌曲子词中,支脂之微与齐祭废已经通押不分[21]。这表明,齐祭废韵已完全从蟹摄中分化了出来,与支脂之微齐合流为一部了。到了北宋,此种状况继续发展。“北宋除支脂之微通用外,齐韵平上去三声及去声祭韵废韵亦均与以上四韵合用不分。”[22](P611)厉,属于蟹开三祭韵字,亦在此音变中。祭韵至迟于北宋,已完全合流于止摄,即由魏晋南北朝时的[i]/[ai]韵转变为了[i]韵。张守节是武则天当政时期之人,即盛唐人。这可从其《正义序》中得知:“守节涉学三十余年。”[6](P11)此序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他注“厉音赖”,当是“厉”已经由蟹摄祭韵演变进入了止摄。“厉”与止摄字相押的诗例,见于盛唐,如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叶:济翳裔意际计逝涕制势岁袂枻系丽替蔽滞厉帝。其中,止摄字“意”与祭韵字“厉裔际逝制势岁袂枻蔽滞”相押。[19](P91)由于书面语记录总是晚于口语的变化,据此可知,至迟到盛唐,“厉”已经读成了[li]。

四、厉乡与赖(濑)乡古通用再认识

查隋唐文献,未见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之间有古通用之例。也许有人会举出如下句子作为其通用的实例。其一,《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13](P1565)其二,《史记·南越尉佗传》:“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集解》引徐广曰:“厉一作赖。”[6](P2975)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其中“读曰”是用注音来破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功用是易其字。颜师古把“厉”与“赖”的关系定性成了假借,但该句对象说的是今湖北随县之古厉国,因句中有“南阳郡”。《南越尉佗传》下厉将军在《东越列传》中,记作下濑将军:“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邪、白沙。”[6](P2983这条异文,说明了“厉”与“濑”通用。确实,厉、赖(濑)之间,在先秦两汉时期,因声近而多假借通用;但对于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仅见音释而未见通用之例。

为何隋唐未把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以通用来解释呢?推测起来,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厉乡与赖(濑)乡呈现出历时状态,并未同时期叠置交叉过。但为何时至清代,清代学者却以厉与赖(濑)之间古通用诠释呢?这当是移置他处厉与赖(濑)古通用并把它程式化的结果。这种泛化手段,能否准确地揭示老子出生地厉乡与赖(濑)乡之间的关系呢?不尽然。首先,赖(濑)乡的出现,并非是弃本字厉乡不写而要用借字,其出现确有前提条件,且其还代替厉乡上升为书面正体。这异于假借通用的范式。其次,若把厉乡与赖(濑)乡处理成古通用,就要承认在先秦两汉文献里老子出生地有赖(濑)乡的记录,而这与此间未见赖(濑)乡记录的事实不符,且颠覆了周至西汉的通语是以西土为基础方音的事实。那么它们之间较为准确的定位是什么呢?老子出生地本字是厉乡,因先秦古方音差异,东土读厉为赖(濑),于东汉,赖(濑)被记录并成为书面语。它们之间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因通语基础音转移而形成的先后交替的历时性;其二,赖(濑)仅是记音符号,其本身并无意义。如此看来,它们既具有通假记音的特征,又具有古今历时的特征,是两者的交叉用字现象。故把厉乡与赖(濑)乡关系仅用古通用来诠释,有失偏颇。

综上所述,有关老子出生地厉乡和赖(濑)乡的不同记载,是因先秦时期东西土古方音差异而形成的,它们又随着通语的基础方言转移而隐现。东汉之前,以西土方音为主的通语记录下来是厉乡,而东汉时期,随着通语的基础方言转向了洛阳,赖(濑)乡也因之而显现。又魏晋南北朝时的通语,仍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音为基础,于是,赖(濑)乡彻底战胜厉乡而长期占据了书面语地位,使厉乡仅保留于先秦两汉文献中。其间,它们呈现出历时交替的状态。至于隋唐,由于“厉”发生音变而进入止摄,又导致了“厉音赖”音释的出现。厉乡与赖(濑)乡之间的纠葛,展现出了通假记音和古今历时的两大特征。

[1]董治安.高亨著作集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健庵.《诗经》用韵的两大方言韵系[J].中国语文,1992(3).

[5]刘志成.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4.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46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颜之推.颜氏家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1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李荣.音韵存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8]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9]孙捷,尉迟治平.盛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2001(3).

[20]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1(1).

[21]张金泉.敦煌曲子词用韵考[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22]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On Relation of Lao-tzu’s Birthplace Li Xiang and Lai (LAI)Xiang

ZhaoYique

(ResearchInstituteofAncient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The scholars who research Lao-tzu’s birthplace,involved the Li Xiang and Lai Xiang,which some take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Li Xiang as a right,others regard the subsequent emergence and use more as a right,and treat them as an alternating relationship.For this reason,with the rhyming dictionary,history books,rhyme and chronicles,carding the causes of diachronic alternation between the Li Xiang and Lai Xiang,and the nature of phonetic transcription.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different title of the Li Xiang and Lai Xiang is the ancient dialect of the East and West before the Qin Dynasty,which the Lai Xiang is just sound mark of the Li Xiang,and they show a different period alternately with a transfer of the basis dialect.

Li Xiang;Lai Xiang;research

2014-11-27

赵祎缺(1973-),男,河南鹿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

K204

A

1673-1395 (2015)02-0076-04

猜你喜欢
出生地老子方言
方严的方言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方言
出生地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进军魔环山
智者老子
杨天惠生平考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