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双,费志刚,肖启国,王 智,谭 娟,肖 勇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湖南衡阳421001)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区的OCT观察
袁学双,费志刚,肖启国,王 智,谭 娟,肖 勇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湖南衡阳421001)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11月在该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68例(8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38例(43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4周行所有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术后1、4周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0、3.226,P<0.05)。观察组术前黄斑中心视网膜凹厚度为(152.20±17.08)μm,术后 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92.90±22.4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5);而术后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55.20±16.01)μm,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9,P<0.05);术前与术后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10,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1、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39.40±14.04)、(236.90±12.13)、(241.30±13.75)μm,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4、0.189、4.700,P>0.05)。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估计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指标。
白内障/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黄斑/病理学; 视网膜; 近视; 手术后期间;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高度近视由于解剖结构及环境因素多伴眼轴长、眼球壁薄,即使不行任何手术均可发生许多足以使视力完全丧失的并发症[1]。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视力恢复也存在着诸多潜在的影响因素,术后视力恢复不仅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有关,而且与视网膜各层特别是视锥视杆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关[2-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利用非接触性快速高分辨率扫描,可检测出视网膜每一层的细微变化,从而进一步评估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手术风险、术后疗效和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为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14年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68例(83眼)进行了OCT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3~11月在本院就诊的屈光度大于-6.00 D、眼轴大于26 mm[4]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30例(40眼)作为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2.6± 9.8)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02±0.03,术前综合验光(-10.17±2.14)D,人工晶状体设计(7.54±4.63)D。另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8例(43眼)作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2.6±5.3)岁,术前BCVA 0.20±0.06,术前综合验光(-1.50±0.23)D,人工晶状体设计(22.05±1.78)D。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白内障相关检查,术前3 d常规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术前68例患者均需排除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视神经病变、角膜病变等。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充分散瞳,常规消毒铺巾,用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滴入术眼结膜囊做表面麻醉3次,在3点或9点钟方位做辅助切口,注入黏弹剂,再做上方约3.0 mm的自闭式角巩膜隧道主切口,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5.5 mm,充分水分离及水分层,采用改良式破核术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抽吸晶状体皮质,于囊袋内植入一片折叠式后房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吸除前房及囊袋内残余黏弹剂,密闭切口。术眼涂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眼垫遮盖,术毕。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眼科手术医生操作,均顺利完成。
1.2.2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1、4周测视力和行黄斑区OCT检查(仪器为德国Zeiss公司生产CirrusTM HD-OCT 4000,检查参数为扫描模式512×128,扫描区域6.0 mm× 6.0 mm,探测深度2 mm)。OCT采用软件自带的功能模块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同时观察并记录黄斑中心凹形态、视网膜各层面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术后第1天观察组出现角膜水肿15眼,房水闪辉12眼;对照组出现角膜水肿5眼,房水闪辉3眼,均于术后1周时基本消失,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术眼角膜均透明,无炎性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
2.2 两组患者术后BCVA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术后1、4周对照组术后BCVA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0、3.226,P<0.05)。观察组术后4周的BCVA优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4,P<0.05)。而对照组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BCVA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t=2.340、3.226,aP<0.05;与同组术后1周比较,t= 2.964,bP<0.05。
组别 眼数(n) 术后1周 术后4周观察组对照组40 43 0.33±0.15a0.80±0.21 0.40±0.22ab0.81±0.13
2.3 两组患者OCT检查结果比较 术前两组83眼黄斑区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术后发现观察组40眼中有4眼术后发生黄斑区形态改变,其中1眼黄斑区视网膜劈裂,1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脱离,2眼黄斑水肿。对照组43眼黄斑区形态术后无明显变化。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5);而术后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后1周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9,P<0.05);术前与术后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10,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1、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4、0.189、4.7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凹厚度变化比较(±s,μm)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t=2.827,aP<0.05;与同组术后 1周比较,t= 2.679,bP<0.05。
155.20±16.01b241.30±13.7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眼数(n)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4周40 43 152.20±17.08 239.40±14.04 192.90±22.46a236.90±12.13
OCT作为一种目前比较先进有效的影像成像技术,已广泛运用于眼科中各种疾病的诊断与观察分析。常规的直接或间接检影镜、眼部B超只能简单地观察视网膜有无变化,而且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也只能了解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有无渗漏,评估视网膜循环问题,对黄斑功能及每层视网膜的评估相对比较局限。OCT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视网膜每个层次的结构,阐明视网膜与玻璃体有无牵拉关系,并能定时定量分析每一层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有利于发现视网膜功能的早期损害。
随着医疗的进步,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能够恢复比较理想的视力,改善其生活质量[5]。在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存在许多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其中黄斑水肿是影响其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6]。据早期Sorr等[7]研究表明,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发生黄斑囊样水肿一般发生在术后6周左右达到高峰。故本研究中,对照组即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1、4周行O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黄斑水肿,表明目前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和眼科医生丰富的手术经验,使发生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概率大大降低,进而使视力恢复得也相对良好。
由于高度近视易出现病理性视网膜病变,其组织病理学机制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层、感光细胞层及脉络膜层发生萎缩及变薄,光感受器细胞出现凋亡,在黄斑区最为明显,其将导致中央视功能损害而出现不可逆的变化[8-9]。因此,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更易发生影响视力的许多并发症。本研究中观察组即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1周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有所增加,考虑与高度近视本身眼部基础较差,抵抗力下降有关。而观察组术后4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眼球内部结构、内环境趋于稳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也恢复正常。通过OCT检查发现,观察组40眼中少数患者术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形态的微小变化,其中1只术眼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考虑可能与术中眼压改变、前房涌动对眼后段的牵拉有关;2只术眼黄斑区出现水肿,视网膜厚度增加,考虑可能与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对视网膜的影响及术中超声能量的损伤、眼内灌注量的增加等情况导致术后眼底的改变有关;1只术眼黄斑区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可能与术中前房涌动欠稳定、超声能量致使液化的玻璃体牵拉后界膜,使其脱离有关。
鉴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有眼轴长、眼球壁薄、前房较深、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等原因,故相对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而言,对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通过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1)对于眼轴过长的患者,术中需灵活处理灌注瓶高度,控制前房的灌注液流量,以维持前房稳定,减轻晶状体悬韧带的张力,避免玻璃体的剧烈震动;(2)术中应选择恰当的超声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及丢失,避免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的进一步破坏;(3)考虑到高度近视患者近距离视物的习惯,为发挥其最佳的有用视力,需谨慎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度数,避免出现远近距离视物均不佳的状态[10-12]。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拥有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仍然是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一类比较复杂的病例,而视力的提高也可能与黄斑区微小结构的变化有关。
[1]许莉,刘建巨,张红,等.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改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52-54.
[2]Pardianto G,Moeloek N,Reveny J,et al.Retinal thickness change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J].Clin Ophthalmol,2013,7:2207-2214.
[3]崔巍,马晓程,高伟,等.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手术前后黄斑区OCT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6):486-488.
[4]Lee JS,Oum BS,Lee BJ,et al.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astigmatism greater than-2.00 diopters in eyes with low,high,or extreme myopia[J].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8,24(11):1456-1463.
[5]周正申,孙静芬.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3,33(2):184-186.
[6]Gella L,Raman R,Rani PK,et al.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Oman J Ophthalmol,2014,7(3):126-129.
[7]Sorr EM,Everett WG,Hurite FG.Incidence of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subclinical macular edema following phacoemulsification of senile cataracts[J].Ophthalmolopy,1979,86(11):2013-2018.
[8]孟霄,段安丽.高度近视眼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3,3(3):168-172.
[9]Chae JB,Moon BG,Yang SJ,et al.Macular gradient measurement in myopic posterior staphyloma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Korean J Ophthalmol,2011,25(4):243-247.
[10]张丽,周跃华,张晶,等.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损害的关系[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12):1142-1147.
[11]梁军容.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76-1177.
[12]陈智敏,姚达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4,4(3):157-15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8.031
B
1009-5519(2015)18-2808-02
2015-05-31)
论文写作时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
本刊编辑部
袁学双(1989-),女,湖南常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白内障相关疾病临床研究;E-mail:511315994@qq.com。
费志刚(E-mail:232402278@qq.com)。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作者在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作者使用参考文献时应参照本刊稿约要求书写完整,其依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并在论文中做相应标注。参考文献宜选用新近2~3年内的权威性国内外学术期刊,网上非文献数据库资料不宜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