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珍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杭州3100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动脉栓塞1例护理
戴 珍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杭州310000)
老年病;心肌梗死;动脉闭塞性疾病;腿/血液供给;护理;病例报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但同时伴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者并不多见。本科收治1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左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经有效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71岁,文盲。因反复胸痛3年、加重4 d以“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下肢动脉栓塞”于2014年9月15日收住本院。1年前患者曾在当地医院予右冠状动脉植入parter药物支架2枚,既往有高血压、心房颤动、脑梗死病史。患者突发胸痛后,第3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剧痛,不能站立,双下肢B超检查:双下肢多发斑块形成,左侧股动脉栓塞。入院查体:左下肢动脉搏动消失,右足背动脉未扪及,皮温凉。入院后患者每天诉下肢疼痛,但考虑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下肢动脉取栓手术风险极大,术中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心搏骤停,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以氯吡格雷、华法林、肝素抗凝,他汀类药物降血脂,培哚普利、美托洛尔缓释片改善心室重构,单硝酸异山梨酯扩血管等治疗,待病情稳定后于2014年9月25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降支及回旋支重度狭窄,右冠状动脉原支架内通畅,行前降支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d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Resolute药物支架1枚植入,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患者于2014年10月10日顺利出院。
2.1 心理护理 本例患者既往有心房颤动、脑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本次发病急、症状重,从当地医院转至本院,反复进行检验及各项检查,且对预后的不肯定,患者出现悲观、焦虑、恐惧情绪,反复表述“没有希望了”、“毛病看不好了”等语言,面容忧愁;入院后患者症状反复,每天均有下肢疼痛或并胸闷、头晕等症状,情绪烦躁,不配合治疗;老年人沟通语言为当地方言,护患沟通存在一定难度。护士应用协同护理模式[1]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尽可能由会说普通话的家属陪同,给予家属疾病相关的宣教,获得家属的充分支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关心,沟通时选择患者相对舒适的时机,注意眼神与患者的接触,面带微笑、语调柔和,沟通过程中触碰患者的肢体肩部及双手给予对方安慰;每次采血化验或进行检查前耐心告知患者检查的意义及重要性,并及时将好转结果告知患者及家属;肯定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正确努力,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其掌握各个治疗阶段患者努力的方向。经过充分交流,本例患者逐步摆脱焦虑、悲观的负面情绪,对治疗过程表示肯定,并高度配合治疗、护理[2]。
2.2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2.2.1 疼痛护理 入院后患者每天出现下肢疼痛,影响了患者的情绪与休息,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知识缺乏,对止痛药物的应用存在顾虑,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对疗效的影响、积极镇痛的重要性后患者及家属表示配合。护士应用数字疼痛评分标尺法联合脸谱法[3]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疼痛评分4分及以上时需通知医生,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经口服给药者需1 h内复评,经非口服途径给药者需半小时内复评。根据评分结果及医嘱,积极应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栓、曲马朵镇痛。给予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艾司唑仑片等镇静药物,使患者有充分的休息,避免疼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2.2.2 患肢护理 患者左下肢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紧张并烦躁,在积极给予心理干预、镇痛治疗时需避免按摩、热敷患肢,注意患肢的保暖,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动作轻柔,避免用力,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情况,警惕肢端坏死、再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合适流量的氧疗、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护,密切观察患者主诉、生命体征变化。疼痛剧烈时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观察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本例患者病情重,疾病复杂,护士应确认急救器械、药物,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药物保守治疗期间,患者数次出现胸闷症状,护士早期发现并报告医生,经及时用药,患者症状改善。责任护士时常陪伴患者,安抚患者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合理使用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2014年9月25日患者行PTCA、IVUS、支架植入术,术前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评估,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
2.4 安全护理
2.4.1 用药安全 本患者应用多种高危药物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及抗凝药物[4],用药时应双人核对,严格按医嘱给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观察用药反应。应用多种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应重视患者有无出血征象,监测凝血功能,维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2.00~2.50。患者用药期间,曾有1次出现INR为5.66,给予维生素K1对抗,并调整华法林剂量。
2.4.2 压疮预防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体形消瘦、因疾病需长期卧床且营养摄入不足、肢体活动受限均为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护士根据Braden压疮评分表格,每天评估分值的变化[5]。患者睡气垫床;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衣物、床单位的潮湿,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在骨突处,如尾骶部、足跟给予康惠尔褥疮贴保护减压,侧睡时在两膝之间垫以软枕;对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并请营养科会诊,给予营养液支持治疗。
2.4.3 转运安全 患者外出检查、手术需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护士应合理安排患者检查,减少患者外出检查的次数。转运前医务人员需充分评估,考虑患者转运所需时间,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准备好呼吸皮囊、监护仪、转运用小氧气钢瓶、抢救药物等,转运前联系相关科室做好准备;转运途中应有医务人员随同,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确保管道安全;转运到目的地后需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6]。
2.4.4 坠床、跌倒的预防 患者需24 h留陪护,使用带护栏的病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活动时需有人协助,下床行走后合理安排活动量,时间逐渐延长。每次活动前后需评估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并测量生命体征。
由于本例病例患者年纪大,病情复杂,病程长,护理的难点在于使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达到择期手术的标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做好安全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赵力立,曹明英,姚朱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3-1465.
[2]张丹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天津护理,2012,20(1):56-57.
[3]蔡锦华,陈维雄,袁京燕,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858-2859.
[4]谢婉花,陈怡禄,和凡.基于JCI标准的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22-1225.
[5]关欣,王蕾,王紫馨.Braden量表预测压疮诊断界值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212-214.
[6]陈丽.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5):85-8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72
C
1009-5519(2015)17-2726-02
2015-04-01)
戴珍(1985-),女,浙江温州人,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E-mail:1836888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