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全根,尤吾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1.大学教务处;2.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
储全根1,尤吾兵2
(安徽中医药大学:1.大学教务处;2.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是雕塑“卓越医师”的“灵魂”的教育。院校教育中在实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后应遵循承顺性、延展性、有效性原则,以“关怀”、“仁爱”、“精益求精”、“利他”、“尊重”、“善于沟通”、“利益冲突协调”等内容为指标,搭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教、评一体”,从而提高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实效。
伦理学,医学;医德医风;教育,医学;评价研究;教育缺失;教育原则;教育评价体系
现代“卓越医师”的培养需要重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2个维度。知识技能教育是成为“卓越医师”的基础,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则是雕塑“卓越医师”的“灵魂”的教育。目前来说,院校教育仍是现代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对医学生技艺与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场所,担负着教育的“桥头堡”角色。院校教育中合理安排医学职业精神塑成的学科体系、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机融入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在注重实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后还必须搭建一套教育后评价体系,换言之,只有做到“教、评一体”,才能有效提高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
当下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虽越来越被认知,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存在有“教”无“评”,缺少对效果考评这一关键环节,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呈现“走过场”状态,导致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建立有效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重点大都放在技能培养上,相关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而对职业精神教育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较少,更缺少对职业精神教育效果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教育部在对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开展的试点认证工作中虽然在标准中列出了关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相关内容,但在专家进校考察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职业精神状况进行考察和测量,主要是没有可参照的评价体系。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即使能认识到应该具有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环节,但对诸如医学职业精神概念、如何进行教育及如何评价教育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存在“走过场”现象,均反映出缺乏重视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意识。
1.2 对评价指标内容、量表制定研究不足 评价体系需要一定的指标内容,而目前对指标的厘定是模糊不清的。职业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对其指标内容研究可谓是千家千言,造成评价的困难。国外对职业精神内容研究产生了一定成果,如华盛顿大学制定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标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部制定的态度和沟通技能测试表[1]、美国内科学委员会基金、ACP-美国内科学会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联合发出的倡议《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2002)》[2]等均有对职业精神内容的表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对职业精神做出了要求,第1部分第1条就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3],但这些内容相对于指标体系构建均显示出过于笼统和粗糙,因此,需要结合现实境遇重新厘定。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外根据已有遴选的内容均还未设置出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后进行评测的可操作的量表,这样很难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效果进行具体测试。
行为的主张和实践需要一定的思想原则指导,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特殊要求和现代院校教育实践取得的经验,构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承顺性原则 医学技术常被认为是无“国界”的,但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来说,是应该有区别的,国外取得的关于医学职业精神评价的经验可以继承优质性的东西,但我国现代“卓越医师”具有的职业精神内容的厘定应基于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尤其是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内容不能与传统文化精髓脱节,承顺其“优质性”是研究的必须。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职业精神许多要求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和文明的积淀和顺承。如“诚信、仁爱、忠恕、恻隐、利他”等构成了传统医学职业精神内核,这些对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塑成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需要重视对这些本土的“优质”内容继承的研究,将这些内容结合现代境遇适当转化,充实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有效测评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情况。
2.2 延展性原则 医学职业精神的塑成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其不是一朝一夕、仅靠院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考虑在课堂教学、见习、实习、临床医疗实践中进行全程、全覆盖式的融入性教育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见习、实习是延伸环节,临床医疗实践是关键环节,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塑成服务,因此,体现为“延展性”。这也是符合医学职业精神塑成规律的,因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对职业特征“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所以,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仅考虑到在院校教育完成之后进行是片面的。合理的做法是遵循“延展性”原则,设计好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空维度的教育效果进行测评。如对在校医学生主要测评职业精神的“认知”,而对见习、实习医学生的“情”和医务实践者的“意、行”则应是测评的重点,以此才能全面、科学地把握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效果的全貌。
2.3 有效性原则 评价体系制定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所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在编排上一定要体现有效性原则,提供一套切实可操作的评价工具。这种有效性主要解决对医学职业精神如何“评”和怎么“评”的问题。如何“评”是关涉指标池的遴选,可根据社会问卷调查结果及医学职业精神内涵研究成果筛选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评价指标池,建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建构起来的评价体系才能即具有现实性,也有理论价值。对怎么“评”涉及量表的制定,可根据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具体的评价量表,量表可以对指标池分别设置相应的行为条目细则,对每种指标内容进行行为标准的详细描述,并确定细目分值,可以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效果进行测评。遵照此,不但可以对教育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和监督,也可以为开展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教学方法革新及师资培训等提供导向服务,体现出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现实适用和有效性。
构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最主要的是指标内容的厘定。洞察现实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关怀”、“仁爱”、“精益求精”、“利他”、“尊重”、“善于沟通”等内容为主要指标池,搭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3.1 首先必须有“关怀”、“仁爱”等内容 这是医学本性所决定的。医学作为一种“技术”理念被广泛接受。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傲气,其宣称不但可以为疾病提供各种医疗诊治技术,甚至有可以治愈一切疾病的誓愿,从而医学在当下表现出一种“技术繁忙”的图景。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生命健康的看护确曾起到作用,但对医学的质问却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在社会世俗层面,对医德低下的指责、对医疗费用昂贵的抱怨及医患纠纷的吵闹声不绝于耳。“医学纯粹是一种技术吗?医学为什么总是冷冰冰的面孔?”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都是对医学本性的追问。或者说,当下医学实践出现很多问题,是与医学本性丧失有关。因此,医学本性的探求在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包含的内容应成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指标。对医学的本性是什么?中外医学思想中其实均有说明。在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医乃仁术”的评说,如明代王绍隆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4]“医乃仁术”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医学深受儒家“仁爱”基本思想的影响,也是对医学本性的总结。这里的含义除了强调医学技艺外,更注重的是医学是关怀患者、萌发慈悲的职业,“仁”在这里不是“术”的修饰语,而应看做是“术”的性质,也可以理解为“仁爱关怀”与“医学技艺”的并联是医学的生态[5]。在西方,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对医学的表述是“Medicine is an art”(“医者艺也”)。其中的“艺”不仅是指医学是“技艺”(skill),更多的表达是如何通过用“心”和“情”使医学表现出“艺术化”(art),即医学呈现的不仅仅是“skill”问题,而更看重如何“关怀”患者。因此,“关怀”、“仁爱”应是医学的本性。美国医师特鲁多在其墓志铭上写下的“sometimes,cure;often,treatment;always,care”(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关怀)[6]话语,是对医学具有“关怀”、“仁爱”本性的最好表达。
3.2 需要纳入“精益求精”精神 任何职业均有一些特殊要求,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不同特性。而对医学实践者的要求应具有“精益求精”精神是很显著的。“精益求精”一般理解为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众所周知,医学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迅猛发展的学科,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所以,作为技术操作性的医学,对其要求应是不断更新发展,但却是没有尽头的,否则医学就会停滞。“精益求精”也是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面对的是疾病的去除、生命健康的维护,其面对的是人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生命的处置,稍有不慎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徐春甫《古今医统》就有:“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7]医学从事者需要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因此,“精益求精”应纳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对“精益求精”教育的评价要求应是教育医学实践者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储备,并通过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减少医疗差错,优化医疗结果,提高诊疗质量。医学技术不是凭空就掌握的,医学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医学实践者终身均要勤学苦练,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这样才能造福患者,获取患者的信任和赞誉。现实中有时医患之间的矛盾升级、激烈,医学实践者责任心不强是一方面的原因,技术不过硬也是重要的因素。
3.3 需要吸入“利他”、“尊重”、“善于沟通”、“利益冲突协调”等内容 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安·沙利文曾有经典定义:职业精神一般而言包含有3个核心要素:专门知识(expert knowledge)、自我规范(self-regulation)及该职业的从业者把客户(client)的需要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信托责任(fiduciary responsibility)[8]。参照此,可以得出医学职业精神应包括医生必须具有医学知识和技能、遵循医学实践规范,以及一切为患者考虑、把患者各种利益置于最高处、获取患者信任的责任3个主要部分。其中一切为患者利益考虑可看作是医学职业精神应具有的重要精神性方面的要求,这可以用“利他”概括表述。另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构建还要关注现代医患关系处理中医生应具有的能力问题,这也是医学职业精神内涵应有之义。医学活动是面对“人”(各种各样的患者)的疗护,需要处理好与各种患者的交往,正如医学史家西格里斯所说:“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使人适应他的环境。”[9]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观念诉求越来越强烈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员,患者对权利、利益的主张也较强烈,稍有不慎,医患关系就会紧张,所以,现代医学实践者除需掌握精湛的技术外,还应具有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与患者交往的能力,“尊重患者”、“善于与患者沟通”并具有“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的能力也应被看做是评价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
[1]de Haes JC,Oort F,Oosterveld P,et al.Assessment of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ve behaviour and attitudes:estim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use of the Amsterdam attitudes and communication scale through generalisability coefficients[J].Patient Educ Couns,2001,45(1):35-42.
[2]邓聿文.解读新世纪医师的专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5):1.
[3]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2008-09-16.
[4]张艳清,张旭平,朱亚杰.“医乃仁术”的理论结构与当代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5A):24-27.
[5]杨伟民,尤吾兵.医学精神样态的嬗变与医学人文品格——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为方法论的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1B):5-7.
[6]何裕民.“特鲁多”医师启示录[J].健康管理,2012(11):98-99.
[7]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
[8]Sullivan WM.What is left of professionalism after managed care?[J].Hastings Cent Rep,1999,29(2):7-13.
[9]艾钢阳.医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52
B
1009-5519(2015)17-2685-03
2015-04-1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AHSK11-12D176);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2012jyxm896)。
储全根(1962-),男,安徽潜山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理论教育的研究;E-mail:chuquangen@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