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类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2-22 02:46高永生许美娜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者校园文化

高永生,田 野,许美娜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与数理部,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工业技术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1 课程及其分类

1.1 课程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对课程的统一定义,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传统课程论和现代课程论。

传统课程论认为课程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和过程,课程的本质是知识;而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的本质是经验。[1]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本文所探讨的课程属于现代课程论的大课程观范畴。学生从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系统知识,还能获得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也会以间接和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教育性影响。

1.2 课程的分类

总的来说,学校中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有着明确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的课程,比如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显性课程的特点是直接性,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于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班集体和学校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间接性和隐蔽性,学生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获得各种教育体验,在和教育情境良性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显性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2.1 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

现代课程论研究表明,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连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课程,都蕴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学校中,学习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的人生活动。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科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各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融会于相关学科知识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接受,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随着知识量的增多,思想观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于汲取知识的选择,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需要学校将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占很小的比重,而其他课程则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的优势地位,进行悄无声息的渗透教育。

利用各学科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外)对大学生进行渗透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安排工作。首先,各学科教师应该转变原有教育观念,树立起隐性教育的观念,具有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德育的意识。其次,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本学科知识中的道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渗透教育。切记生搬硬套,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切记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强调以情感人,把教材本身蕴含的德育内容挖掘出来就是极好的渗透。最后,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2]

2.2 发挥教育者人格魅力的隐性教育作用

人格是个体独特的身心系统及其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对教育对象有着重要的教育影响作用。人格所产生的影响毫无强制之处,能够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双方人格外在化过程。教育对象不仅在听其言,而且在观其行。在实际生活中,教育对象首先是通过认识教育者人格和外显行为来判断其所言的。这就决定了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3]

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的隐性教育作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教育者要注意自身言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种隐性教育作用,大多发生在教育者个人的生活领域,表现在教育者一系列日常行为之中,包括教育者对待利益、竞争、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的态度和行为上。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往往通过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判断其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内容的真假,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以及是否接受。第二,注重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感染。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知识等人格特征方面的吸引力,是高尚的精神和行为的自然外渗。教育对象在和教育者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在不知不觉和自然而然中受到其人格魅力的感化。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不断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从而增强其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3 充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3.1 大力营造校园文化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素质为目标,由全校师生员工在生产、教学、科研各领域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4]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性课程,具有潜在性的特点,其中蕴含有大量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营造需要从校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营造着手。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它的营造要注意把校园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起来,要根据财力、物力的条件完善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保障,校园制度环境将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有效地联结起来。校园制度环境的营造要通过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从而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和行为导向的功能。一定的制度是一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凝结,制度环境的营造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氛围和文化品位。作为校园文化的最深层次的内容,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往往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5]在校园文化的营造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把各种活动都引导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向上来。

3.2 广泛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的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教育性经验,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1)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直接面向学生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承担者,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团活动具有知识性、自愿性、群众性等特点,对于大学生具有很高的吸引力。目前,大学生社团主要有学术性社团、文体性社团、服务性社团、科技性社团等。社团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阵地,是吸引广大学生探求知识新领域的窗口,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它为大学生开辟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渠道,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它为大学生拓宽了业余文化生活领域,可以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陶冶性情、锻炼体魄。

2)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不仅具有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而且具有德育和社会化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同时也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教育作用,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要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不断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同时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其活动内容。最后,社会实践活动要尽可能覆盖在校的所有学生,使他们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3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可以分为软性管理和硬性管理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依靠风俗习惯、舆论导向、宗教信仰和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管理,后者则是依靠行政手段、法律程序和规章制度等进行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主要有行政管理载体、教学管理载体、日常生活管理载体、自主管理和服务载体等。充分发挥各种管理载体的育人功能,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各种管理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

同时,要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自觉地使管理的载体承担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通过规范管理及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其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除此之外,要提高学校各项服务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由于服务育人往往表现为间接的和非说教的形式,因而能够对大学生产生隐性教育的效果。良好的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使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后勤干部职工,不仅要高效优质地完成日常服务工作任务,还要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热情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服务行为展现良好的服务形象和育人责任感。[6]

3.4 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大学生社会活动领域和社会交往对象来看,其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二是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三是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且通过人际互动可以传递更多直接的思想政治信息。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的影响。因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但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3)注重开发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交往的德育资源,拓宽横向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渠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组织和正规渠道基础上的主要教育关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点对面的关系。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其他根据兴趣、爱好、志向结成的关系都是一种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点对点的互动关系。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引导可以达到示范和感染效应,还可以强化和补充正式群体教育已取得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蕴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掘这些课程的德育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1]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

[2]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45-47.

[3]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68.

[4]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李烨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2.

[6]周治中,周海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25-26.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者校园文化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