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浸润下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的生成及其消解

2015-02-22 01:19江洪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消解异化大学生

消费主义思潮浸润下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的生成及其消解

江洪明

(河池学院思政部,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在消费主义思潮浸润和冲击下,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定力,坚守科学的消费观。但是,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滋长生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当代中国消费社会正在形成的现实背景下,要消解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必须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浸润;大学生;异化;消解

收稿日期:2014-6-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专项课题项目(桂党高工宣〔2013〕34号,DSBD2013YB034)

作者简介:江洪明(1966-)男,广西陆川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思潮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艾瑞克·弗洛姆认为:“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1]消费异化产生的思想根源是消费主义。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2]。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扩大国内消费的刺激政策的陆续出台、人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已经广泛渗透至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包括高校,并在大学生中造成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后果。所形成的消费异化倾向,应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和警觉。

1消费主义思潮浸润下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

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中,消费主义思潮名列第7(关注率32.27%)。在消费主义思潮浸润和冲击下,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定力,坚守科学的消费观。但是,大学生消费异化倾向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主要表现为:

(1)炫耀性消费。这是以显示和夸耀自己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从而引起他人的羡慕为目的的消费,亦称“夸示性消费”。调研显示,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是名牌我不要”“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你有我有全都有”等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在回答“有新款的智能手机上市时,即使我的智能手机没有坏,我仍然想要买新的”问题时,大学生中有35%的认为比较符合自己想法。问及“当买了一件别人很少有的东西时,心里是否得意?”时,有15%的大学生选择“会”。可见,少数大学生存在炫耀性消费倾向,这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中的高校情况更为严重。炫耀性消费会加剧学生与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危害学生的合作、和谐发展,使同学关系变得冷漠、疏离,而同学友情则日渐淡薄。

(2)符号消费。这是以消费活动本身替代生存目的、为消费而消费的象征性消费,它看重 “符号”承载的各种“附加值”、为 “符号”所左右,对 “符号”意义的追求远甚于各类消费品自身的使用价值[3]。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品牌消费观念较重。如在回答“购物时,你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买不买?”问题时,48%的大学生的选择是“是不是我喜欢的品牌,且是专卖店卖的”。同时86%的大学生的电脑是知名品牌的。部分大学生选择商品的过程中,看重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等优点)而是它的符号价值和社会意义,购买商品不再是为了满足生活实际所需而是出于追赶时尚、超前享受、显示身份、炫耀阔气、满足虚荣等。

(3)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近四成的大学生都赞同超前消费观点。“明天的钱今天花”居然成为部分高校学生的“新时尚”。 见好就买,花销动辄上千,用于购买名牌鞋子、运动服、自行车、手机、日用品。“见好就买”的结果,使许多学生一开学银行卡就“失守”。几乎所有超前消费的学生的费用来源都来自家庭,或向他人借款。少数学生还存在透支银行卡现象。

(4)冲动式消费。这是以转嫁自己负面情绪为目的消费。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消费都是有计划的。这主要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决定。但是,小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盲目冲动、无计划、情绪化的消费行为。在回答“购物时,你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买不买?”问题时,有20%的大学生的选择是“跟着感觉走”。对于“我经常买东西的时候喜欢,但买完之后对物品又没兴趣了”的问题,36%的大学生选择“比较赞同”。对于“你平时花钱有计划吗?”问题,18%的大学生的选择是“没有计划,随心所欲”。在回答“我经常根据心情来决定是否购买某件物品”问题时,47%的大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5)非自主性消费.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是在外在的目的和力量的支配下进行的,被强制性、受控性的“他律”消费的特征明显。不少学生“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4],在“幸福”的感受和对欲望的满足中舒舒服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和屈从这种操纵和控制,成为“消费机器”。正如弗洛姆所说的:“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5]大学生非自主性消费突出地表现在网络消费的异化上。相当多的大学生严重依赖虚拟世界,被移动互联网主宰和奴役,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学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扼杀。一旦离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不少学生就会坐立不安。在大学校园里,“低头族”几乎可以说无处不见。面子消费观念也是大学生的非自主性消费的表现之一。如在回答“要是你得了5000元的国家奖学金,你会宴请同学吗?”问题时,其中37%的大学生的答案是“其实不想请,但不请又不好意思”。可见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比较在意自己面子。

2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滋长生成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滋长生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主要是:

(1)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使然。首先,消费主义思潮本身意识形态性质的隐蔽性往往使大学生对其失去应有的警惕性。消费主义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有极大危害的政治慢性病,时时损害着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其来龙去脉、实质和危害并未引起世人应有的警惕。事实上,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如果说,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来实现的话,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扩张则主要是通过消费主义价值体系的渗透实现的[6]。这些道理并非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能深刻地认识到,更遑论大学生了。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渗透性特征,大学生通常是在潜移默化、悄无声息中接受了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剂包装时尚而危险的麻醉药。基于大学生消费的内在需求和一定的价值观,消费主义作用的发挥,并不像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那样需要特别的宣传,而只需添加物质条件这一催化剂就能实现。消费主义思潮善于利用人们的自发倾向进行扩散,并且在形态上看起来似乎是漫不经心。它销蚀着人们的心灵,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被认为是一种观念更新和进步的标志。

(2)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①心理需求的糅杂化。一是时尚。对时尚文化的追逐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显示青春活力和人格特征的重要方式。为了追赶潮流、吸引眼球、展现自我,不少大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用于时尚消费,迷恋各类时尚消费品。虽然时尚消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物质感受和感官刺激而忽略精神追求的不理性倾向。二是盲从。一些学生常常根据社会的消费取向或效仿他人的消费样式来确立自身的消费趋向和消费行为,即呈现着“示同”消费的特征。调查显示,对于“当看到网上的商品很便宜时,你会怎么做?”问题,23%的学生的回答是“如果别人都买,我也买”。三是炫耀。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往往通过“示差”消费来表达与其他同学的不同,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荣耀、声望和名誉,以此获得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四是自卑。一些家庭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学生,由于对自我认知存在误区,在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的交往中缺乏自信,渴望在各方面和别人保持一致,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归属感、安全感,因此想方设法极力让自己在消费水平上与别人倾向一致。②价值观的迷失。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下,一些大学生通过消费来获得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通过消费来确定个人身份、实现和展示自己的价值、获得人生意义。在倡导“我消费,故我在;我消费,我有价值;我消费的越多、档次越高,我的价值就越大”理念的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消费从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手段,异化成生活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③对美的认知偏差。完整的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但是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求美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32%的学生认同“我非常在意我的外表”观点,甚至有28%的学生认同“为了呈现身体外观最好的一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在回答“你判断一个一个物品好不好是,你会以什么为标准”问题时,21%的学生更在意商品的外观。这些数据说明:一些新生在追求美的同时没有准确把握美的实质,过于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而忽略事物的内容美,所追求的是比较肤浅的美。④对幸福的错误定义。调查表明,34%的大学生认同“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幸福。”对于幸福的定义,因人而异,但是幸福不应该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幸福应该是精神充实和物质丰足的有机统一。对幸福的错误理解,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物质享受,消费主义倾向在他们身上出现是不足为怪的。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的欠缺、无力和失效。主要表现:一是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消费现象缺乏正确认知和把握,不善于利用时尚文化施教,一概排斥时尚消费,堵塞了自身与大学生的对话与交流的渠道。二是教育者的工作未能及时跟进,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消费主义苗头见怪不怪、放任自流,未能采取及时干预措施,致使消费主义思潮在部分大学生中弥漫盛行。三是中学、大学德育链条断裂,大学德育未能及早介入。如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先期教育,对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消费倾向没有及早提示和防范等。四是未能营造出科学、文明、理性、绿色、低碳、健康消费的大学校园育人环境氛围,致使正确幸福观、勤劳节俭观念、审美趣味、经典的严肃性深刻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遭到颠覆、揶揄。

(4)不良官风民风的负面影响。古人云:“上不正,下参差。”“官风正则民风淳”。2013年9月王岐山在天津调研时强调:“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优良的党风可以促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风和敦厚淳朴的民风;反之,将可能导致政风不正、民风日下。形成良好的政风和民风,关键在党风。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的表现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无情鞭笞。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在奢靡之风方面,主要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良的官风给民风造成了负面效应,不良的民风又助长了官风。在这种社会环境氛围下,异化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出现是不足为奇的。

(5)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倾向化。在异化消费现象的滋生蔓延中,大众传媒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本应正确地引导人们科学消费,通过消费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但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大众传媒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奢华的时尚系统,对社会上大款、明星们奢华生活的有意无意的渲染,误导、刺激消费主体进行不必要的消费,极力推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消费价值观,向人们包括大学生传递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倾向化的发展,致使奢靡之风、享受之风、攀比之风甚嚣尘上,在这样的风气中,部分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也是不足为怪的。

(6)家庭教育失当。大学生讲排场心理、高消费行为的出现,家长是有责任的。一方面,子女消费大手大脚,父母消费节衣缩食。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娇生惯养,宁肯苦了自己,绝不让子女不满意。在一线城市及其他一些省会大城市,一个大学生每个月的消费支出高达五千元甚至更多。而这些大学生的父母对自己很苛刻,省吃俭用也心甘情愿。另一方面,父母消费大手大脚,子女有样学样。父母每次生日大宴请,子女到生日时自然而然大摆排场请客。父母身穿名牌,子女去买衣服时很自觉地直奔品牌专卖店。从小就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已内化为心中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无法在短期内改变。

(7)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全球扩张。我国异化消费的泛滥,与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全球扩张密切相关。消费主义是 19 世纪中叶随着近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而出现的畸形消费形式。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消费主义思潮以潜隐的非政治化的面目出现,以普遍伦理、审美、风俗和风尚的形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城市向农村渗透。在波涛汹涌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裹挟下,一些大学生失去了抵抗能力甚至被淹没吞噬、渐行渐远。

3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消解策略

要消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政府层面:一要巩固和扩大反对“四风”的成果,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纠治“四风”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制度、规范权力、约束行为。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防止和克服形形色色的制度“纸老虎”或“稻草人”现象,力求做到制度遵守常态化、制度体系科学化、制度执行刚性化。二要规范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作为消费主义思潮得以传播蔓延的载体,大众传媒在消费主义的文化环境下刻意营造社会消费氛围,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大众传媒的有力举措,引导大众传媒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风气,遏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

(2)高校层面:一要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高等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认清异化消费与人的本质异化、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必然性关联,并对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尤其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养成教育,帮助其深刻反思和及时矫正消费行为,做到科学消费。科学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发展要求,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反对“四风”活动中,大学生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而应该以实际行动践履科学消费理念。二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和审美观。科学消费观的树立有赖于正确价值观、幸福观和审美观的树立。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幸福观和审美观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不良价值观、幸福观和审美观反过来又助长了非理性的消费观。必须从价值观、幸福观和审美观教育入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消费不仅满足个体的正当、真实的需求,还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不损害他人利益,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体验到幸福快乐的感觉,使他们在消费中不仅能辨别美和丑,而且能自觉追求仪表美和心灵美的有机结合,引导他们把消费取向由物质投入转向精神投入,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文化修养,实现消费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3)家庭层面:着力改进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一要及早教育,站好理财教育的“第一岗”,着力提高孩子财商(FinancialQuotient,简称FQ),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枚扣子。二要以身作则,培养小孩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溺爱和放纵小孩,不要无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自立自强、勇担责任、艰苦奋斗的性格、情感、精神的培养。三要利用亲情和血缘关系,对孩子消费行为偏差进行规导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地去施加影响,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M].许俊达,许俊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2.

[2]张传开.超越西方消费主义[J].求是,2008(23):55-57.

[3]晋伟.消费异化与文化误导[J]. 北方论丛,2013 (1):129-131.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6.

[5]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4.

[6]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71-72.

[7]邱柏生.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8]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沈宏梅

FormationandDigestionofUniversity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intheConsumerismCultureInfiltration

JIANGHongming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Department,HechiUniversiry,Yizhou546300,China)

Abstract:Undertheinfiltrationandimpactofconsumerismtide,mostcollegestudentscanmaintaincomposure,keepingscientificconceptofconsumption.However,college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existsineachhighschoolindifferentextent.Thecausesofforming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arecomplex.InthebackgroundthatcontemporaryChineseconsumptionsocietyisforming,toresolvecollegestudents’consumptionalienationtendency,weshouldmakevariousefforts,takemanykindsofmeasuresanddopreparationstofightaprotractedwar.

Keywords:consumerismtide;infiltration;universitystudent;alienation;digestion

猜你喜欢
消解异化大学生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