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分析

2015-02-22 01:19姚玫玫,袁维海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执行力行政政策

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障碍及消除对策分析

姚玫玫a,袁维海b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a.社会公共管理系;b.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59)

摘要:政府执行力是政府生命力的象征,也是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随着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地方政府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了执行力不足或弱化的态势,如行政不作为、执行不科学、执行不规范、执行不高效等,行政文化作为政府执行的软环境,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执行态度、方式和效能等。本文从行政文化视角研究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 行政文化; 障碍; 对策

收稿日期:2014-07-08

基金项目:安徽省“十三五”重大课题(FGY2014009);201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8)

作者简介:姚玫玫(1983-),女,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袁维海(1965-),男,安徽怀宁人,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5.1文献标志码:A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职能部门贯彻实施政府政策、计划、命令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地方政府公共行政领域内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于政府执行力不足引发的社会问题。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中相对稳定的影响和决定行政行为的一系列行政理念、行政道德、行政规则和行政意识等,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执行态度、方式和效能等。本文主要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需求、障碍及消除对策。

1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诉求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思想核心,行政文化作为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软环境,对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影响的程度深,范围广,时效性强。行政文化是优化政府系统内部资源、推动行政系统自身发展和创新、促使行政系统协调运行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克服上述地方政府执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政府执行力必然要求在对传统行政进行扬弃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行政文化的革新。

1.1 效能型行政文化

行政效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是政府执行力的最终实现目标。不同的行政文化对行政行为的影响也不相同,进而影响到行政活动的效果和效益。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是战术,效能是战略;效率强调的是“成本”,效能强调的是成果。效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概念,不同时期政府对效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既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看成效能,也不能把效益直接等同于效能,应该根据政府职能的性质和内容而定。“现代政府的职能重心已经转移到服务上来,这种转变标志着,对政府高效行为的评判已从单纯追求效率的工具理性转到以考虑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的价值理性上”[1]。评判效能高低应包括三个维度: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侧重于降低行政成本,合理配置行政资源。效率关注投入产出比率。效益则着眼于政府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包括公众的满意程度及社会对政府的回应性。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应以身作则,将经济、效率、效益的行政文化观念植于政府执行主体意识中,高效执行和完成各项任务,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1.2 服务型行政文化

服务型行政文化,其核心是强调政府执行主体即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执行价值观,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服务型行政文化本质上即以人为本的行政文化。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公众的民主政治意识逐渐觉醒,对政府行政执行的价值观念和理念选择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履行好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执行力必然要求行政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地方政府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必须反映和尊重公民的利益和要求;鼓励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行政执行的过程。服务型行政文化还要求政府行政过程的公开透明。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强调决策主体的政府主导化与多元化并存,确保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性。在行政决策执行的过程中,虚心征求、参考公众的意见,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及时公布国家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只有将服务型行政文化作为行政执行价值观导向和指引,地方政府执行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1.3 法治型行政文化

美国学者芬纳把政府责任划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依靠伦理自主性的约束。客观责任依靠法律、纪律等外部的约束,但外部的约束是主要的。现代公共行政是法治化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要依法秉公办事,否则将要受到相应的责任追究,这正是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传统行政管理的不同所在,即现代行政文化的核心本质[2]。没有法律便没有行政,法律对行政而言拥有更好的权威,行政权力的实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法治型行政文化注重法的第一性,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要求对行政权力加以明确规定,对行政权力及其运行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法治型行政文化中,行政权力是有限的,政府部门和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对自身的行为承担责任。政府必须改变“人治”型行政文化下,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行政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地方政府行政执行过程中应树立法律至上的原则,明确界定行政权力的法律依据,用法律的手段约束行政主体的行为。

1.4 创新型行政文化

创新是一切文化保持活力、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入转型,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资源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成为发展趋势。人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对政府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这就要求政府体制和政府管理方式主动创新,与时俱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本领域、本部门的专业知识,认真汲取人民群众的创新经验和创新成果,在行政观念上要做出适应新的“时代”调整。创新型行政化,有助于促进行政系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行政主体的执政理念。创新型行政文化是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2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的表现

政府的执行力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实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执行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政不作为

地方政府执行力低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有些政府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责任意识低下,不履行职责,对上级的政策、指示精神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形象,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直接影响政府执行力提升。近些年来,国务院一再强调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且相关法律比较完备,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积极开展诸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可是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与地方保护主义从局部利益出发抗拒中央政策,包庇、维护本地制售假冒伪劣者有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对假冒伪劣犯罪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任其发展。如2011年年底,我国公安部统一指挥29省份警方发起一场打击假药的“战役”。警方发现,假药遍及全国,涉及几乎所有药品种类,流入药店甚至个别地方的医院诊所。制假者在制假的各个环节,都有正规企业提供服务。事实上,我国对药品生产、销售、使用有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化工厂为制假者生产假药原料,无人监管;网上假药销售信息泛滥,没有具体的部门查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消耗了政策资源,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2.2 执行不规范

确保地方政府执行力的首先要保障是依法行政。一旦地方政府行政执行人员不懂法律,或者对法律理解不透,对政策本身没有正确的认知,必然会导致执行不够规范。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法律意识较低,政策水平差,个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等原因,在政策执行中,他们会附加一些不恰当的内容,以期从中收取贿赂、寻租。“土政策”就是这种附加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如我国对结核病治疗实行免费痰涂片检查、免费提供治疗药品等一系列政策。但在湖南省祁东县疾控中心在给患者提供免费药品时,还要求患者花钱购买保肝药。2010年5月,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环保局六名官员被集体停职,理由是一个月内对辖区内一家企业进行了三次检查。为了保护招商引资的企业,该县出台一项“土政策”,即环保官员必须经过分管副县长的签字同意方可执法。执行不规范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替代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执行者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充分利用,对不符合的就予以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合地方利益作标准来决定政策执行的态度,以“开拓创新”作辩护实行所谓的“灵活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利就执行,不利就变形”。这种政策执行严重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统一性,严重地影响了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如2014年5月,安徽安庆实施殡葬改革,要求从6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死亡后按规定火化。尽管安徽省民政厅明确禁止强制收缴棺木,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些基层政府强行收缴棺木,直接刺激老人,有6位老人因不能接受而自杀。

2.3 执行不科学

执行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执行手段单一、粗暴,执行程序较为复杂。首先是执行手段单一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暴力执行。政府执行政策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诱导手段及技术手段等。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应根据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执行手段。政策执行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客体的理解与配合。我国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执行客体的需求,政策宣传不够,忽视思想诱导,滥用行政手段。多使用命令强制使政策对象抵触,甚至会出现即便政策是科学的,政策执行者也是为政策对象谋利益的,但仍然得不到政策对象的支持,严重的会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近年多地发生的暴力强拆事件,如“安徽阜阳千人抢尸”事件,“如皋强拆自焚事件”等,都是地方政府野蛮执行的结果。这些行为加大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地方政府行政执行不科学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机械式政策执行。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官僚作风,在官本位的思想统治下,政府人员形成了相应的惰性,习惯于简单机械的方法,把政策执行理解为照搬、照抄、照转,表面上严格执行,实际上收效甚微,是一种典型的教条式、应付型的执行。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中常常出现《关于贯彻xx通知的通知》之类的“文件旅行”。执行机关成为政策的“收发室”。执行机关不了解具体情况,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直接导致执行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4 执行不高效

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是宏观方面的政策,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适时调整政策,朝着能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的方向推进。然后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的时候,经常对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执行,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不执行,从而使政策目标大打折扣。如国家相关部门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明令禁止教育乱收费,但是,乱收费现象依然屡禁不止。2014年一季度贵州省清退违规教育收费690万元,原因在于有些地方政府或学校为了自己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对国家允许一些项目收费的政策精神大张旗鼓地宣扬,而对制止教育乱收费的政策精神不宣传,不传达,截留或隐瞒政策。再如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均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耕地使用遵循“占卜平衡”原则,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随意在山脚下开发一块土地作为补偿,其质量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相差甚远。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行为让很多制度俨然成为随意拼拆的积木,严重影响到了制度的权威性,直接影响政府执行力。

3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障碍

3.1 官本位及权力管制思想影响地方政府组织机构及执行功能

政府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组织机构为载体,行政文化作为组织机构存在的软环境,以极强的渗透性影响着政府组织结构及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机构经历了多次改革,但仍然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行政文化观念影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突出的表现就是官本位思想及权力管制观念。不少官员淡化了以民为本的公仆意识,缺少服务与职权责相统一的理念,行政实践中,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工作中脱离群众,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官僚主义作风的典型表现,老百姓最反感。近些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门难进”的问题有所改观,但“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仍存在。2013年10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北漂小伙为办护照屡遭刁难,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而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河北省衡水市委市政府连夜处置相关责任人10人。郑州一位准妈妈为申请准生证,前后往社区跑了近20趟,一个准生证4个月办不下来,同样,经媒体曝光后,当事人拿到准生证,涉事人员被停职。

“官本位”的行政文化本质上是“权本位”,一些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并不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而是把目标锁定在级别上升和职务晋升中,在工作中惯于利用行政手段执行公务,并且排斥新的行政理念[3]88。政府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仍然依靠大量的行政审批对社会经济实行管制,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原因就在于行政主体对权力的崇拜。行政审批事项居高不下必然会导致机构重叠、权力交叉、职责不清,影响政府执行力。

3.2 行政道德意识缺失影响行政执行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政府执行态度是政府在执行活动中所持有的心里倾向,反映出执行主体对执行活动的喜好、厌倦情感及价值判断等[4]。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主要体现在行政执行主体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和在具体行政活动中的一些道德范畴,包括社会对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和他们对道德规范遵守的内在自觉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思想文化领域也面临着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社会性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理念,公共权力的具体行使者相当于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从公共权力的根本来源和权力设置的目的来看,他们是“道德人”,即以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现实中的公共决策不可能同时实现公众利益和具体决策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时,当权力的具体行使者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动力不足、道德自律压力不足且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时,具体决策人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来选择和执行政策。2013年全党上下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员的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道德压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201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中“四风”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些迹象有失行政执行道德,进一步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不足。

3.3 固化守旧的行政文化影响行政执行方式

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必须讲究执行方式,即执行主体在履行执行职责时所使用的手段、措施、方法和工具等,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执行方式。固化守旧型行政文化是一种缺乏创造力、机械死板的行政文化。如果执行者行政观念僵化保守,在执行过程中会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造成在执行时采取最为简单的照本宣科、“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缺乏创新胆量和意识,永远跟着参照来行事,没有承担责任的气魄,凡事都是循规蹈矩。

政府执行力的提升直接受到思维创新的影响,思维创新的意识越强才会有越强的执行力,反之会出现做事拖拉,刻板死板的现象。树立开放的行政观念和创新的行政思想,会使政府执行以现代、民主、互动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3.4 行政价值观扭曲影响地方政府执行效能

行政价值观是行政主体对行政价值物、行政价值关系、行政价值创造活动及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价标准和行为定势[5]。行政价值观是行政执行的心理基础,是整个行政文化的核心,行政执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行政主体的行为,也会对行政执行的目标群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行政执行的效益和效能。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应满足社会公众和目标群体的实际利益,从现实情况看,有很多地方政府行政执行主体的行政行为不是以完成政策目标为行政取向,而只是去贪图金钱、利益和政绩,行政主体应有的行政价值观严重扭曲。行政价值观的扭曲会直接影响执行的全过程,致使执行方式变形,出现选择、附加、替代、机械执行等多种形式的执行偏差,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同时,目标群体对行政执行主体也具有反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目标群体的价值观念也趋向多元化,众多个体在追求不同行政目标和各自利益时,会采取多种手段来左右政策执行的总体走向,最终会导致地方政府整体执行力弱化。目前我国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央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时因为没有正确行政价值观的指导,导致政策执行变形,从而直接影响政府执行的效能。

4消除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行政文化障碍对策研究

4.1 转变政府执行理念

理念是行政的先导,正确的行政理念能够促使政府产生正确的行为,反之,则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行政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尊重人民的意愿及其利益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人服务”[3]89。现阶段地方政府之所以出现执行不力的状况,根源在于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没有很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必须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与执行政策前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首要参考指标,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使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产生的正确的行政行为,切实从公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优质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2)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是行政主体积极履行执行职责的内驱力。地方政府行政主体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发现社会问题,有效制定政策并加以解决,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并确保责任的实现。

(3)倡导法治观念。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在于行政执行过程随意导致执行变样。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依法接受监督,树立良好的法治精神。政府还要加强对目标群体的宣传,增强法律关系平等的观念。

4.2 创新政府执行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是行政文化的核心,源于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行政文化诉求,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升需树立正确的执行价值观。

(1)树立公平正义的行政执行价值观。公平正义价值观要求兼具公平效率与平等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的现状,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价值取向和行为对全社会起着示范效应,政府应当以公平、公正为价值追求目标,为政府执行提供价值取向。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时除了倡导公平理念外,还要有效率观念。效率观念具体是强调行政行为的高效化和科学化,综合考量各种行政方式,优选能够节约行政执行资源,提高行政效率的最佳方式,使执行高效化,推动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作为地方行政执行人员,具体执行活动中应排除非理性、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注重科学、知识、技术的获取和积累。

(2)树立平等的价值观。政府在决策和组织推行中,要树立平等的价值观,注意公众的回应性,不能让执行仅以追求组织自身需要为目的。要推动政治权力及经济独立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民。“十二五”规划中政策导向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树立民主的行政价值观。地方政府行政力的提升需要树立民主取向的行政价值观,在行政决策和执行阶段,要强调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现阶段之所以出现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象,很大原因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未能体现民意,目标群体不支持、不理解,执行主体机械执行、象征执行甚至拒绝执行等。因此,地方政府要全面考量民主取向的执行价值观,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要加大对公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公民参与制度,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确保公民的参与权真正得到实现;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升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进而保证其实现良好的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4.3 提升政府执行人员素质

地方政府执行主体包括地方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是确保政府执行力的首要因素,执行力的一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资源等都必须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地方政府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行主体素质是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关键途径。

(1)从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自身来说,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一要加强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的政策和专业修养。行政人员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政策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认识政策的精神实质、内在机理及外部关系。二要加执行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升业务技能,掌握执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管理思想、技术、方法甚至管理艺术等,以及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和控制能力。三要积极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执行主体要有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性,能够积极、主动执行工作,有坚强的毅力,不因执行过程中主客观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畏难情绪。道德修养不高的执行主体在执行中容易长生懈怠情绪,反抗执行或抵触执行,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

(2)从组织层面来说,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教育培训。行政人员精神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其自身努力,还需要组织提供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政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工作,优化行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增强政府机关工作的整体效能。

4.4 完善政策执行机制

(1)完善政府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封闭保守的行政文化导致信息不能公开透明,特别是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的事务得不到公开,民众不能有效参与执行,对政府执行缺乏监督,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政策执行中,要建立政府执行信息公开制度,改变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克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凡涉及到政策目标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只要不涉及到政府机密,都应该向社会公开,确保公民对政府行政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组织沟通与协调。组织是政策执行的载体,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因沟通协调不当而导致执行偏差的情形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政府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增强组织凝聚力,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地方政府执行者要确立共同的目标达到行动上的一致,通过有效沟通和交流,减少意见分歧,消除误会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了解。

(3)完善地方政府执行的监督机制。现代行政文化的人本观念的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直接导致行政管理活动不规范,进而引发政策失败。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执行监督机制,确保规划有效落实。强化立法机关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重要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民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快行政监督立法的进程,确保监督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明建.政府权能的道德考量[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孙学玉.公共行政学讨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3.

[3]马一源.当代行政文化对行政效能的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闻天地,2010(8).

[4]张宝凤.行政文化对政府执行力的制约[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29-30.

[5]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17-20.

[6]丁煌,周丽婷.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提升[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2):112-118.

[7]宋鑫华,周玉琴.论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对策[J].岭南学刊,2011(1):40-43.

[8]卢美园.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J].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0):62-64.

[9]刘智勇,黄鹏.我国地方政府部门执行力提升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72-74.

[10]颜佳华,王升平.影响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负面行政文化分析[J].学习论坛,2007(11):41-44.

[11]陈春花,断淳林.中国行政组织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责任编辑:沈宏梅

AnalysisonAdministrativeCulturalBarriersofLocalGovernmentExecutiveAbilityImprovementandtheCountermeasures

YAOMeimeia, YUAN Weihaib

(a.DepartmentofSocialandPublicManagement;b.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

AnhuiCollegeofEconomyandManagement,Hefei230059,China)

Abstract:Theexecutivepowerisasymbolofthevitalityofthegovernment,isalsoanimportantmanifestationofthecompetitiveness.WiththeformationofthediversificationofChina'ssocialinterestpattern,thelocalgovernmentshowsthetrendoflackingofexecutionorweakeninginpublicadministrativepractice,suchastheadministrativeomission,unscientificimplementation,irregularimplementation,inefficientimplementationandsoon.Theadministrativecultureasasoftenvironmentofgovernmentexecutiondirectlyinfluencestheexecutiveattitude,wayandefficiencyoflocalgovernment.Thispaperresearcheslocalgovernmentexecutionobstaclesfromtheperspectiveofadministrativeculture,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whichhasanirreplaceableeffectforlocalgovernmenttoenhanceexecutivepower.

Keywords:localgovernmentexecutiveability;administrativeculture;obstacle;countermeasure

猜你喜欢
执行力行政政策
行政学人
政策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