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雷高 蕾白学军王永胜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晓雷①高 蕾②白学军③王永胜④
(①③④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②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系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本因素。文章以西部5所高校的993名藏族大学生为例,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群体中,女生、大二学生、农牧区学生及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问题相对更严重。重视环境教育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继续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追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起到促进作用。
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思想对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系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本因素。然而,与青春前期相比,大学生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为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和任务困惑和挣扎[1]。对于他们而言,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学设施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2]。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存在上述共性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的心理问题。
国内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研究工具,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了多项研究,但结果不尽相同。从存在症状个体的检出率来看,陈家才、贺惠英和陈晓冬采用SCL-90对34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心理存在症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达97.9%[3]。而郭振友、韦君兰和梁秋瑜的调查中则发现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1.95%,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从心理健康水平来看,多数研究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当地汉族及
国内常模[5]。刘瑶、张永雷和乔瑜对贵州高校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各1000名进行SCL-90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汉族大学生低[6]。和丽梅,王耶盈和陈莹采用SCL-90对1655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各种心理健康状况均差于汉族学生[7]。刘睿、景志敏和代湘云等采用SCL-90对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族、藏族、汉族共162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汉族大学生[8]。但也有不同的结果,李玉雄的研究发现,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9]。沈阳开展的同类研究也显示不同民族之间心理问题的差异不大[10]。而汪小琴、张建灿和罗亮对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则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汉族[11]。王小丽、周晓梅在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中也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12]。从性别差异方面来看,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男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性[13-14],也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15-16]。从研究对象来看,对单一民族的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17]。
藏族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聚居区的国土面积为22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3.5%[18],藏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精英群体,肩负着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心理健康作为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藏族大学生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心理特点既表现出共性,也存在着个性。本研究在参考已有同类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分析视角的基础上,兼顾一区四省藏区,开展大区域、大样本调查,且对藏族这一单一民族进行研究,为对藏族心理健康的了解提供了大数据支撑,弥补了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通过探究和剖析藏传佛教文化背景下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成因,为制定适合藏族大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的教育措施提供实证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地域及对象范围,助益普适性心理健康常模的构建,同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对民族院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5所高校开展调查,这5所高校分别为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现名西藏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共有993名藏族大学生为本次调查提供了数据。其中,区内577人,区外394人;男生418人,女生553人;大一243人,大二254人,大三212人,大四262人;农牧区学生672人,城市学生299人;父母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学生160人,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的537人,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上的274人。
对选取被试采用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19]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20-23],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仍然是国内外心理健康调查中使用较多的量表。有研究表明,症状自评量表可以在健康人和身体、精神病患者之间作很好的区分,表现出良好的区分效度[2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在临床研究,尤其是在精神卫生领域和群体心理健康(以大学生群体居多)测量上,广泛应用SCL-90,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该量表在少数民族群体中也得到了应用,如王伟综述了近5年少数民族大学生SCL-90的测查结果,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比例的心理异常学生[25]。SCL-90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共十个因子,本研究结果部分只呈现前九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1分表示“从无该情况”,5分表示“严重”)。被试量表得分的高低与其心理健康程度成反比。测试前,由一名老师负责强调注意事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共
发放问卷993份,收回有效问卷971份,问卷有效率为97.8%。
(一)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在藏族大学生群体中,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六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总分也高于男生,且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说明藏族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26-29]。影响少数民族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个人家庭经济水平、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圈、学习能力和水平、学校管理、以往的生活经验等等[30]。另外,文化传统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环境的适应、生理结构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藏族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要求不是很高,进入到大学的女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心理压力加大,她们更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31];在人际交往中,她们也会很关注自己的感受,容易出现自卑、心神不安等情况;另外,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二)二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更严重的问题
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2),藏族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七个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强迫症状因子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在敌对、偏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经事后检验发现,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躯体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二年级的强迫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两个因子及总分上二年级得分大于一年级、四年级的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在焦虑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二年级得分大于一年级、四年级的得分、三年级得分大于四年级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的敌对因子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二年级的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四年级;二年级的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的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二年级藏族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七个方面表现出了比其他年级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和已
有研究结果不一致[32-33],而与张翔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34]。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适应和熟悉,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分化(有的人交际广、朋友多,而有的因自卑、自负等原因导致了人际圈子的狭窄),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大学的学习任务,第二年比较重,而如果学习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水平,个人不能应对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会带来明显的学习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35]。
表1 藏族大学生各因子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2 藏族大学生各因子分在年级上的差异
(三)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农牧区学生
家庭居住地为农牧区的藏族大学生得分均高于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藏族大学生,且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六个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说明城市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农牧区藏族大学生。
表3 藏族大学生各因子分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
除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三个因子以外,来自农牧区的藏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藏族大学生,说明城市藏族大学生比农牧区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这可能是农牧区各方面条件较城市差一些(如信息量少、成长环境艰苦、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使得来自农牧区藏族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环境中感到比较自卑、压抑、胆怯,从而出现了来自农牧区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现象,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比较接近[36-37]。
(四)父母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
表4 藏族大学生各因子分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经方差分析发现(见表4),对于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藏族大学生,他们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六个因子分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藏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躯体化因子上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藏族大学生得分大于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上的藏族大学生得分,且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或
小学的藏族大学生,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五个因子及总分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上的藏族大学生。
表5 藏族大学生各因子分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方差分析发现(见表5),对于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藏族大学生,他们在强迫症状、偏执两个因子分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七个因子分及总分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经事后检验发现,在9个因子及总分上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藏族大学生得分大于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上的藏族大学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藏族大学生得分大于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中学以上的藏族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
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家庭环境的营造,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塑造、身心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高知识层的父母不仅能更加合理地确定子女的教育观念、未来期望、教育方法及家庭文化氛围,更能为子女提供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因此,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高。
总之,通过对971个最终有效数据的分析表明,在藏族大学生群体中,女生、大二学生、农牧区学生及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问题相对更严重,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在一定策略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追求民族化、本土化
为实现身心协调发展,切实提升综合素质这一目的,必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目标,同时也是关系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本因素。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民族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加以重视。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们国家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针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包括藏族学生在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则更加滞后。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生活在藏传佛教文化氛围中的藏族群体有着稳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不存在心理问题,而我们的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并非如此。因此,在对包括藏族大学生在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体的心理体验,并在对特定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特征及影响因素准确把握的前提下,采用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内容和过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形成民族化、本土化的教育思路。
(二)注重环境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认同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助人自助”,大学生自主的求助意愿及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成效的决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活动、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通过管理层面、教师、学生的广泛调动与参与,营造一种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之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并能积极接受心理辅导与教育,不断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
(三)注重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心理教育模式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高危人群的预警机制。在充分考虑性别、年级、专业、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区别、有层次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基于本研究结果,如针对藏族女生在社会阅历、心理体验、生理体验等主客观因素的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给予更具针对性、细致化和长期性的关注与呵护。针对大学二年级藏族学生人际关系分化、学习压力重的特点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及学习适应方面的专题辅导。针对来自农牧区及父母文化程度低的藏族大学生可能由于信息量少、成长环境艰苦、家庭经济条件差,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观念、方法不当而可能导
致的心理问题,应更多地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并帮助他们塑造积极乐观、自强自信的人格,在培养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同时,配备专业心理师资队伍及设备,坚持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普及心理学专业知识。做到内容具有时效性、形式具有时代性、教育具有系统性,从而构建全方位、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刘宇艳.大学生强迫行为的临床技术干预与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81-184.
[2]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28-30.
[3]陈家才,贺惠英,陈晓冬.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2): 141-142.
[4][17]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 1718-1721.
[5]张丽,杨国愉,李晨,贺英,赵梦雪,杨晓君.我国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5(4): 450-453.
[6]刘瑶,张永雷,乔瑜,等.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283-286.
[7]和丽梅,王耶盈,陈莹,木崇仙,王晓锋.1655名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横断面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23(3):294-297.
[8]刘睿,景志敏,代湘云,杨忠,张芸,马彬.不同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 (1):99-100.
[9][14]李玉雄.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广西高校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6): 167-170.
[10]沈阳.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235-238.
[11]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1):42-44.
[12]王小丽,周晓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1):18-20.
[13]杨金江,秦庆,李德波.彝族,白族与汉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12):1358-1360.
[15][26]宫盛花,苏骁征,叶宝娟.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苗族、侗族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6):83-88.
[16][27]桂艳萍.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湘西地区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34(4):95-97.
[18]李含琳.中国藏族聚居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1):6-11.
[1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0]Vassend O,Skrondal A.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inde⁃terminacy in multidimensional symptom report instruments. The case of SCL-90-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99,37(7):685-701.
[21]Helm D,Eis D.Subgrouping outpatients of an environ⁃mental medicine unit using SCL-90-R and cluster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6(11):1-13.
[22]Hafkenscheid A.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SCL-90)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3,14(6):751-756.
[23]Steinberg MD,Declan T,Barry,Sholomskas D,et al. SCL-90 symptom patterns:Indicators of dissociative disorders [J].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69(3):237-249.
[24]Schmitz N,Hartkamp J,Kiuse G H,et al.The Symptom Check-List-90-R(SCL-90-R):A German validation study [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0(9):185-193.
[25]王伟.少数民族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研究定性及定量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 435-437.
[28][31]龙卿志.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21-1322.
[29][35]罗平,马海林.西藏大学2008级新生心理素质普查报告[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0-158.
[30]徐建平,王淑兰,李录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8-174.
[32]陈君.大学新生精神症状的测量及结果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75.
[33]刘迎春.大学新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12-15.
[34]张翔.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36]邓治文,龙晓东,廖湘蓉,杨小玲.新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6(1):117-120.
[37]杨学,蔺桂瑞,烟青.首都师范大学2001级新生SCL-90测查报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3):53-57.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Education
Gao Xiao-lei①Gao Lei②Bai Xue-jun③Wang Yong-sheng④
(①③④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②Teachers College,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minority nations is importan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as it is a basic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aking 993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 from 6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est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 an analysis has been done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 of some student’psychological health is relatively more serious,such like,girl students,sopho⁃more students,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farmers or herdsmen,and those whose parents have had no or little ed⁃ucation.Thus,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minority nations through putting importance on situ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services,pursuing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and achieving syste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as well.
Tibetan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al strategy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3.027
G444
A
1005-5738(2015)03-187-007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07-15
高晓雷,男,汉族,河北任丘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