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生存现状考察
——以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变异为例

2015-02-22 13:54丁玲辉毕卫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弓箭射箭狩猎

丁玲辉毕卫忠

(①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②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西藏林芝 850000)

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生存现状考察
——以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变异为例

丁玲辉①毕卫忠②

(①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②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西藏林芝 850000)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珞巴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特定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射箭是珞巴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文章在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米林县琼林乡才召村射箭个案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在城镇化,封山禁猎和旅游开发背景中的才召村,代表珞巴族狩猎文化的射箭竞技失去了应有的地位,遭遇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少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典型性。

珞巴族;传统体育;射箭;变异

珞巴是对居住在珞瑜及其邻近的广大地域族群的习惯称呼,即因居住的地域而得名,意为“南方人”。按照2010年西藏人口普查,目前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内人口仅3489人,是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支,主要集中分布在藏南的珞瑜地区(意为南方之地,指喜巴拉雅山脉东段南侧的丛林地区)及与之北缘毗连地区,包括林芝的察隅、墨脱、米林、朗县和山南的隆子县。[1]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占区)生活着数十万珞巴人,英印等外国学者称为“阿巴达尼人”。[2]虽然珞巴族属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但自古以来就与藏民族一道坚守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珞巴族文化。珞巴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其中射箭、刀术、攀高、溜索、跳竿等,有着喜马拉雅文化特色。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镇化建设,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代表珞巴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到了无人继承的境地。对此,为了解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现状,2013年7月27日至31日,课题组深入米林县南伊沟琼林乡珞巴族聚居地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方法,调查珞巴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情况、生存现状、消失

的原因等。本文拟通过研究才召珞巴村射箭习俗的变异,对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才召村概况

才召全称叫“拉嘎才召”,拉嘎意为山腰上的台子,才召意思是河滩。才召村是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行政村之一,地处西藏林芝米林县的南伊沟,距县城2.5千米,全村36户,168人。我们调研的米林县有珞巴族1300多人,占珞巴人口总数的40%,主要是从珞瑜地区迁徙而来和1962年对印反击战后随部队回撤内迁的博嘎尔人,散居于八个乡镇中的22个行政村。南伊珞巴民族乡是我国境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总人口357人,约占全县珞巴族总人口的32%。[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南伊珞巴民族乡及才召村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

在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猎之前,包括才召村在内的米林县珞巴族以部落形式散居在深山峡谷之中。由于交通不便,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极为困难,与外部联系也困难,[4]20世纪60年代以前博嘎尔部落的生产方式仍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5]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以狩猎为生,然后拿猎物皮毛下山换取粮食。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保持着纯朴的原始理性的古老文化。1985年,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号召,才召珞巴族从南伊乡拉嘎沟搬迁下山,住房由国家拨款统一修建。该村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修建了36栋具有珞巴民族特色的民房,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其他生活与生产设施也较齐全。才召村环境优美,整个村庄座落在碧绿山林的怀抱中、美丽的南伊沟畔。村口左侧一条水泥路面的村道笔直地伸向山谷,村道两侧穿村而过的宽阔沟渠清流潺潺,垂荫绿柳和枝叶婆娑的桃树、杏树,在充满珞巴民族风情的崭新木屋旁接踵而立。定居后才召珞巴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乘着定居工程的东风,从居住在用牛粪糊缝隙的简陋的山寨木屋,到住上外木墙内砖混的乡间别墅式村舍,还可以办家庭旅馆开展旅游,经营农家乐接待游客;从刻木结绳记事,采用20进制计数,到走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逐步普及;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耕种、温室大棚培育和经营观光农业;从跋涉山林行猎,到现在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研究者通过对才召村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考察发现,虽然才召村珞巴族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生活带来得便利,但仍保留着典型的珞巴族传统文化形态。

二、源于珞巴族狩猎技能的射箭

珞巴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于狩猎生产活动中。才召村属于珞巴族的博嘎尔部落,从南伊乡拉嘎沟搬迁以前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以狩猎为生,而射箭在珞巴族狩猎生活中又最为重要。后来为提高狩猎的技能,人们常练习射箭技术,久而久之,射箭成为了珞巴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才召村一带山高林密,禽兽群集,是珞巴人从事狩猎活动的广阔天地,珞巴族的博嘎尔部落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固定的狩猎领地。历史上,由于珞巴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生产工具简单粗陋,粮食产量很低,不足以维持生存,行猎是珞巴族博嘎尔人除务农外最为主要的生计与经济活动。狩猎是博嘎尔人的一项“绝活”,博嘎尔人行猎的方式主要有:在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郭蒙”(地弩)、“额仍”(陷阱)、“哦德”(石压子)、“坝基戈”(藤制绳套),“东姆碟”(捕猎狗熊的装置)、“色绕姆额的”(捕猎水獭的装置)、“巴基格”(捕猎獐子的装置)、“色刚”(捕松鼠用具)、“过萨”(捕鸟竹制器具)、“玛仍”(捕鼠装置)、“当及格”(捕鸟装置)……弓箭是博嘎尔人行猎的主要方式。弓箭叫“衣给布”,其中弓是用喜马拉雅南麓热带地区特有的毛竹制成,强硬而富有弹性。珞巴箭称“兀不”,分三种,即“魔帝”(毒箭)、“给莫”(铁头箭)、“大埔”(木头箭)。在珞瑜地区的珞巴族男性,大多身背长弓、头戴“冬巴达贡”(熊皮盔帽),身穿“纳木”(山羊毛织成氆氇长袍和套头坎肩),背披“索冬”(野牛皮制成的披篷),帽腰配“达因杰热”(缀满一排排海贝的兽皮腰带),

斜挎“要夏”(长刀),腰悬“衣给布”(弓箭和箭筒)、“窝腰”(短刀)、“索布萨”(腰刀)、“约基”(小刀),这就是彪悍英武、英姿飒飒、威风凛凛的珞巴族猎手的打扮。当男子外出狩猎、劳作,如遇过河需要用携带的弓箭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搭建溜索。弓箭既是狩猎工具,也是防身武器,每个成年男子都有自己心爱的弓箭,乐于别人夸奖弓箭制作得上乘,弓箭不离身。做弓要秘密地进行,并且忌讳不少。猎人们既是打猎的能手,也是制作弓箭的专家。因此,要成为出色的猎手,珞巴族男子从儿童时起经常跟随成年人到山间森林狩猎,练习射猎,学习狩猎的技能与技巧。

图1 珞巴族狩猎弓箭和猎获的皮张

在珞巴族社会,善射的年青猎手往往得到族内姑娘的喜爱。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未来的狩猎高手,妻子希望自己的丈夫成为全村最佳射手。如果哪家生了男孩,全村人都来到家里祝贺,所送礼物大多是手工制作的竹制或木制的弓箭。珞巴族十分注重射箭,男孩长到七八岁,大人就开始教他箭法,使其能更好地在山间森林狩猎,获得生活资源。狩猎的技能射箭贯穿于珞巴族男孩的一生,从出生直到年老拉不开弓为止,人的一生和射箭有着不解之缘。在调查的7户珞巴族人家,其中4户人家有用竹子手工制作的弓箭,并放置在客厅醒目的位置。当问及“为什么要在客厅放置弓箭”时,主人说射箭是祖先在狩猎生活中发明的,是维持生存与谋生的工具,如果在山间森林不会使用弓箭,不足以维持生存。在弓箭基础上珞巴人还发明了地弩、铁箭镞。尤其流行“古马”的地箭,这种地箭安放在野兽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中要害部位。这种地箭,不用铁箭头,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尖熏烤成箭簇。

关于珞巴人使用弓箭的情况,流传在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阿巴达尼与阿巴达洛》神话中。阿巴达尼时期由于珞巴人狩猎的需要,弓箭就成为珞巴人狩猎的重要器具。(见图1)阿巴达尼故事中多处讲到使用弓箭。阿巴达尼时期珞巴人“依俄崩”传说,是弓箭广泛使用的重要标志。“依俄崩”是阿宾肯日造弓箭的故事。过去猎人打猎用的武器是木棍、石头等,围在野兽的身边跟野兽搏斗,常常被虎、豹狼、野猪等咬伤,甚至吃掉。为了求得安全,多打禽兽,阿宾肯日想找到一个安全打猎的办法。有一天,阿宾肯日在竹林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只老鼠跑出来,把竹子从根部咬断;过了一会,从天上飞下一只叫“依翁”的鸟,用尖尖的嘴巴把竹子啄成两半;不久,又从竹梢上跳下一只猴子,猴子把竹子掰成竹片,劈成一根根的竹条。而后阿宾肯日抱着竹条回家去,把竹片弯成弓,用绳子绷好;再把一些小的磨尖一头,在另一头插些羽毛制成竹箭,这样就完成了弓箭的制作。他用弓箭去射击,把老远的野兽射倒了,把站在高树上的鸟儿也射落了。于是,他把这种弓箭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其他猎人,后来人们都自己制弓箭,人人用弓箭射击禽兽。从此,猎人打到的禽兽更多更安全了。[6]弓箭是男子在原始狩猎活动中发明的,而珞巴族广泛使用弓箭,在阿巴达尼的故事中才反映出来。传说阿巴达尼和猴子是“额宾乃绕”,有一次他们比赛,猴兄弟一箭射出能穿透珠珠之孔,能击中“贝”(贝,珞巴语称为“达沿”,非珞瑜地区所产,珞巴族通过交换获得,用来作为装饰品。在博嘎尔部落中,贝曾用作交换的等价物),把贝分为两半。这场氏族间赛箭活动中的精湛箭术,是珞巴人广泛使用弓箭、长期猎射的结果。相传阿巴达尼使用的箭,是一种竹箭。博

嘎尔部落称用竹片削制的竹镞为“达达”。传说“达达”是珞巴族使用的古老箭头。(博嘎尔部落张设地箭,地箭箭银仍为竹制。其制法是:将细长竹片一端削尖,另一端两侧各刻一个缺口(对称),以绑絮箭杆。)这种箭相当锐利,能猎获野羊、獐子等大野兽。阿巴达尼时期,珞巴族已掌握了“俄姆”草(俄姆”草,即一枝蒿,珞瑜地区普遍生长这种毒草,制毒),毒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狩猎活动的生产力,加强了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传说颇公保多、颇公洞汁两人曾用涂抹“谋如”的毒箭射杀了“金给美蒂”——食人大雕,毒箭是珞巴族传统的利器,凡中箭野兽,见血封喉,凶猛的熊中箭后,也不出三四十丈即行倒毙,杀伤力很强。)使用竹箭、毒箭的原始狩猎活动创造并奠定了父系氏族公社的物质基础。[7]《阿巴达尼与阿巴达洛》神话中还讲到:阿巴达尼的儿子东布和嘎布兄弟俩以射箭比赛划分地盘的传说。嘎布一箭射到了果洛松松,果洛松松范围内的东鸟、达茫、崩英、热玛、凌要等地成了嘎布的领地。东布一箭射到了有蒂比东,所以有蒂比东范围内的邦斯岗底凌布、雅布、百乐、斯贡克玛等地成了东布的领地。[8]这些传说印证了珞巴人酷爱射箭,也长于射箭。正因为弓箭是狩猎的重要器具,射箭成为珞巴人最受欢迎的传统体育活动,无论什么传统节日,都有射箭比赛。比赛中使用的弓箭,是用于狩猎的弓箭,只是箭头多用未涂毒的竹箭头。靶子的选定较随意,往往以树干、树叶、竹竿等作为箭靶,或在木板的中央用木炭画一个圆圈,靶距80米左右。比赛时,参赛者在自己的箭上做一标记,轮流张弓举射,每人可射箭3支或5支,以射中多者为胜。

三、珞巴族射箭的变异因素

(一)珞巴族狩猎文化转型中射箭习俗的变迁

随着城镇化和封山禁猎政策的推行,狩猎不再是珞巴人唯一的生计方式,与狩猎相关的射箭技能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人们不需要靠打猎谋生了,年轻人基本不再需要学习手工制作竹制或木制弓箭及射箭技术了,弓箭退出了谋生的舞台。后来,由于受藏族习俗与旅游经济的影响,响箭成为珞巴族流行的一种射箭活动。

为了解珞巴族射箭的变异情况,课题组深入琼林乡才召村进行了考察、访谈。沿着宁谧幽直的村道走入田园别墅式、具有珞巴族民族特色的才召村招达波的农舍园子时,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花卉和桃树等。在起居室中摆满了现代化的陈设,屋内一角悬列着各式长短刀,长弓和箭筒、箭簇、皮制坎肩,先辈狩猎的图片,诉说着主人曾经的茹毛饮血的山林狩猎生涯。招达波按山林行猎的特有方式迎接我们,他头戴熊皮圆盔,帽后垂着一块熊头皮(据说可防御箭射刀砍),腰挎长刀,佩弓箭,他说因狩猎已成往事云烟,现在很少这样穿了。招达波为我们展示了祖辈留下的竹制弓、箭矢、竹制箭筒,长弓有一米多高,箭杆的一头装有铁镞箭头。(见图2)

图2 珞巴族手工制作的竹制弓、箭筒、箭杆和铁镞箭头

图3 课题组成员在才召村珞巴族招达波家访谈

图4 才召村珞巴族林勇展示射箭雄姿

我们在招达波家了解有关狩猎与弓箭、箭矢的情况后(见图3),又来到农牧民林勇家对狩猎射箭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访谈。眼前这位珞巴汉子有着极其典型的珞巴民族的气质与相貌。在许多珞巴族文化的图片中,林勇是珞巴族狩猎射箭的形象代言人。访谈时林勇特意穿戴外出打猎时珞巴族的传统服饰,拿上弓箭,在腰间别上长刀走到自家园子向我们展示射箭的雄姿(见图4)。林勇说他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才召村,是地道的农牧民。他说从不知道手里的这把弓到底是祖上多少代流传下来的东西,只是在儿童的时候,他学会的这个村落里最重要的传统是舞步。问他是否知道过去祖辈们狩猎的故事,他淡然地摇摇头,说:“我不知道他们狩猎的故事,我也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状态,毕竟已经过去了,我再也不能回到森林里去打猎了。”林勇不知道过去狩猎的故事,并非他的长辈不爱提起那些惊险刺激如冒险般的经历。他们愿意讲,也爱讲,只要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他们听了一辈子、讲了一辈子的故事,但是年轻一代已经无法体验祖先当时的心境,他们用同样的语言沟通,却无法逾越时间的沟壑。在林勇心里,这些故事已经变成简单而不具意义的声音符号,由于他无法亲自体验,便决定决然放弃,他不愿意理解和想象当时发生的一切。林勇还说身上的熊皮帽子、狩猎出门才穿的传统服饰,用于狩猎的竹弓、长刀是供来村参观的游客拍照的道具,平时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不难看出,随着封山禁猎政策的推行,从过去的狩猎型生计方式向以农业为主,兼以旅游业、特色农牧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结束了“刀耕火种”、以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昔日珞巴族博嘎尔部落以射箭猎获动物功能的消失,这一事实不仅说明才召村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熊皮帽子、狩猎的传统服饰、竹弓长刀,以及先人“无我”(珞巴箭)的制作与狩猎过程等,也从生活的舞台逐步退出,只能在才召村文化展室中见到了。年轻人很少会主动地学习弓箭的制作技艺,具有浓厚珞巴族民俗内涵的射箭及弓箭的制作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据招达波介绍,与珞巴族传统射箭相关的制度也难以坚持下来,代表珞巴族的狩猎文化最终在民间难以为继,最主要的原因是弓箭制作技艺的消失。学者认为,狩猎文化并不应该是珞巴族的永远,从狩猎文化过渡到农牧业为主体的文化,这是顺其自然的文化变迁,也是时代的必然,珞巴族已亲身感受到这种变化和变迁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富足,平静地接受着这种文化转型。[9]当下,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失去了狩猎场的珞巴族,其独有的传统体育射箭如何保护和发展,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图5 才召村珞巴族在村里进行响箭比赛

(二)响箭延续了珞巴族对祖辈行猎箭术的忆念

珞巴族射箭习俗的变异与响箭在这一地区的广泛开展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响箭是如何影响了射箭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到才召村响箭比赛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才召村响箭场地很有特色,周围林木苍翠,绿草茵茵,场地南北朝向,长50米、宽15米。射响箭要具备弓、箭头、箭靶、靶围、弓架等器材设备。箭靶,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活

动靶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牛毛绳编织成三个圆圈,套在一起,外圈用来固定,用白色;第二圈为黑色,内圈为一红色且可活动的“玛尔帝”,直径约20厘米,箭射中,“玛尔帝”便自动脱落。靶围,一般用带颜色的牛毛编织而成,用来挡箭向前飞行。靶后有一道高3米,宽2米的网拦挡。比赛场地一端设有用石头垒成的栏杆,既可作简易弓架,又起到靶子与射手间距离固定的作用(防止往前走)(见图5)。由于工布响箭被西藏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林芝地区把响箭文化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造,响箭成为游客参与体验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随着响箭在米林县乡村的流行,响箭已成为珞巴族青年人特别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之一,才召村的响箭高手还到县或地区参加响箭比赛。

才召村开展的响箭活动大多为本村青年人之间一对一的角逐,也邀请其他村的村民进行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对抗。大多数人自愿筹钱参加比赛,比赛成绩以命中吊靶中心可活动的“玛尔帝”次数多少为准。优胜者为一条哈达或青年女子敬酒,比赛失利者,不但要罚酒一杯,还要遭到人们的嘲笑和奚落。比赛计分方法简单,在放弓箭的架子前的绳索上串有数十个啤酒瓶盖,射中“玛尔帝”向左滑动瓶盖,获瓶盖多者为胜。响箭比赛时间在节庆或农闲期间举行,一般历时2-3天,期间,全村男性聚在一起,一边饮酒、吟唱箭歌,一边进行比赛。比赛时,射手在场中比赛射响箭,歌手和观众在场边歌舞助兴。雄性的张扬化为欢乐和喜气,在高原边疆的歌声中融进了青年男女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在现代世俗文化强烈冲击的边疆,山村的珞巴族同胞依旧固守着那份朴实无华的美丽。也可以这样认为,虽然响箭不具备猎获动物的功能,但响箭和射箭只是箭头和箭靶工具上的差别,响箭与射箭技能技巧具有相同性,由于封山禁猎后狩猎不再是珞巴人的生计方式,响箭在珞巴族的广泛开展,也延续了对祖辈狩猎与农耕生活的纪念。他们只能靠射响箭这个娱乐活动来领会祖辈狩猎射箭的精髓,也是对祖辈为了生存而行猎的忆念。

图6 才召村珞巴族使用的传统弓箭与现代弓箭

(三)文化转型对珞巴族射箭变异的影响

通过在才召村的田野调查,我们深深感到珞巴人与狩猎生活紧密相关的射箭的变异与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有着紧密的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市场经济大潮也波及到地处边疆的才召珞巴族村寨。过去靠木刻记事的珞巴族人民舍弃传统的狩猎与农耕生活,走向城市谋生,外出打工者日益增多,小学生则集中到乡小学或县小学上学,村里几乎只留下老人、不到上学年龄的儿童。尤其是南伊沟旅游的开发,珞巴人在景区开办农家乐和农家旅社或在景区内摆摊设点出售土特产品。尤其是封山禁猎政策的推行,射箭作为狩猎生产技能的地位丧失,人们不再需要学习射箭的技能技术,射箭很可能从年青一代的记忆中消失。虽然才召村不少珞巴人家还保留着竹弓、长刀,但是箭矢却很难找到,流传了上百年的弓箭制作技艺也逐渐失传。即使在才召村珞巴族中流行的响箭,也已不再是过去人们用当地竹子制作的箭杆和弓、当地人工种植的麻制作的弓弦,当地青冈木制作的毕秀(箭头),现代的弓箭基本上取代了传统弓箭的制作(见图5),传统弓箭的制作已经很少了。传统的弓要选用特种竹子制作,箭杆中还需要鹰毛,这些材质现在已经很难得到。除非有人定做,否则很少会有艺人再制作传统的弓箭。[10]人们大多通过从网上或商店订购经机床加工批量生产的箭杆、弓、毕秀(箭头),使用这种响箭比赛效果好,准确度高,很受参赛者的喜爱。总体分析,珞巴族射箭习俗的变异还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在珞巴族社会发展进程中,狩猎等曾是

珞巴族的传统生产方式,是维持生活的基础,为扩大狩猎的范围,提高打猎的效果,弓箭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生活资料有更为充分的保障。珞巴人在狩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弓箭的技法。改革开放后珞巴族由传统封闭式的刀耕火种农业,并辅以手工业、狩猎、采集、畜牧狩猎型社会向开放式现代社会转型,人们从事旅游业、特色农牧业与养殖业,其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珞巴族射箭依托的传统狩猎方式逐渐消退、消失。于是弓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向社会化功能转化,射箭变为一种竞赛活动和娱乐的技艺,成为珞巴族体育项目。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政策,在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支援下,珞巴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包括才召村在内的珞巴族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被完全打破,市场经济与商品意识的增强,外出打工带来的人口流动性,尤其是以米林县南伊沟景区为依托,发展富有珞巴族特色的旅游业,如“观光+生态”、“观光+民俗”、“观光+传统体育体验”等活动,提高了珞巴族人民获取、利用知识、技术、市场的能力,增强了发展意识和致富本领,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珞巴族人民不再满足原来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人们无暇关注具有原生态特点并与狩猎文化紧密联系的珞巴族射箭,以及弓、箭簇的制作技艺的传承,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缺失。

第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竞技体育的渗透,一方面电视、网络、智能手机开阔了村民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颠覆了珞巴族群众早已熟习并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使群体的生活逐渐向个体独立的家庭生活转变,使地处西藏边陲深山峡谷的珞巴族村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竞技体育通过电视、网络迅速传播,人们在偏远的村寨就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比赛,尤为青年人所青睐。而且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等现代体育仍是体育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对才召村青少年的访谈中,他们对射箭、箭歌和箭舞缺乏了解,且都十分喜爱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对与狩猎生活相关的射箭技能更一无所知。

第四,珞巴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常有的舞蹈、角力、竞技等也发生了变化,珞巴族的射箭初始是以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祭祀等形式出现的原生态的娱乐活动,又因为射箭的内容与形式包含着门巴族珞巴族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得到人们的共识之后,成为满足族内人民精神需求、信仰需求,进行广泛交往的主要途径,宗教祭祀就成为射箭活动开展的载体,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体育便应运而生。博嘎尔人包括射箭在内的传统体育活动最初开展在“索波吧”等祭祀仪式中,用来向各种鬼神炫耀氏族或家族男性的武艺,以威慑鬼神。后来演变成为氏族或血缘家族之间显示本氏族男性力量的一种活动。[12]但随着边疆地区社会的发展,珞巴族人民文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由于“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珞巴族的射箭逐渐从宗教祭祀仪式中淡出人们的视线。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以及在文化娱乐形式多样性的背景下,地处西藏边陲深山峡谷的珞巴族群众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传统体育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形式。珞巴族传统体育发生着变化,与传统狩猎方式相联系的射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与珞巴族狩猎生活紧密相关的射箭技艺缺乏传承。从狩猎生活走来的射箭习俗陪伴一代代珞巴族人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但若干年后,我们还能否再看到表现大山民族的、具有原生态风格的珞巴族射箭习俗呢?在这种情境下,包括射箭在内的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中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加强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继承弘扬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珞巴族射箭,以

及弓、箭簇的制作技艺,重拾曾经的“文化记忆”,使珞巴族射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流传,这对促进西藏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3][4][5][6][11][12]厦门援藏工作队,中共米林县委宣传部.大山民族——西藏米林珞巴族社会文化今昔[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2,2,4,4,27,64, 109,90.

[7]洛思.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看珞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55.

[8]陈立明.珞藏文化交流初探[J].西藏研究,1994(3):61.

[9]龚锐,金燕.当代西藏珞巴族社会文化变迁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59.

[10]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体育用品项目课题组.少数民族体育用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06.

A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Lhoba’s Sports Culture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Archery of Tsai Dzao Lhoba Village in Milin County,Tibet

Ding Ling-hui①Bi Wei-zhong②

(①Teachers College,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②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Tibet University,Nyingchi,Tibet 850006)

In the history the Lhoba people together with the Tibetan people have created a colorful Lhoba culture, of which traditional Lhoba’s sports culture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special Lhoba’s living environment.Ar⁃chery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Lhoba’s sport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the ar⁃chery of Tsai Dzao Lhoba Village based on fieldwork research.Urbanization,prohibition of hu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ause archery lost its status in the villagers’living,and what worse,the traditional sports face the problem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t.It is a typical cas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minority nations in China.

Lhopa;traditional sports;archery;situat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3.020

G812.47

A

1005-5738(2015)03-137-008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5-05-10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门巴族珞巴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号:13BTY064),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号:13&ZD141)阶段性成果。

丁玲辉,男,汉族,四川乐山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西藏教育。

猜你喜欢
弓箭射箭狩猎
小熊射箭
弓箭风波
弓箭风波
学射箭
谁是射箭高手
最后一家弓箭铺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跳跳龙失踪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