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符号传播为鉴
郭宪春
(鞍山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国物质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播
——以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符号传播为鉴
郭宪春
(鞍山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以丝瓷茶为重要物质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随其对外输出也承载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使命。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的传播史及文化符号的特点,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及魅力的展示。
关键词文化;传播;符号
当今,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实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将中国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研究中国文化如何走向西方,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国际传播,尤其是汉语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对外传播呈现出了极高的态势,收到了接近完美的传播效果,也缔造了闻名世界的中国物质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最重要载体和形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质文化符号”是能代表中国物质文化的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本文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就丝瓷茶三种物质文化符号的传播历史以及物质文化符号的特点展开探讨。
一、“丝瓷茶”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传播的物质文化符号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非常宽泛,既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季羡林先生就认为:“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1]。”这实际是将文化大体分为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这突出地集中在物质或器物文化层面。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两条重要的路线,一条是古代东西方的陆路通道,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丝织品、玉器等货物沿此路运往西方,即陆上丝绸之路(明清以茶叶为主,故又称“茶叶之路”);一条是跨越中国南海、印度洋、红海,通到罗马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之际,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代,转变于明清时期,它是古代海道交通的大动脉。
海上丝路作为商贸之路,从汉代开始有多条线路。初期以丝为主,后来以陶瓷、茶叶为主。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发展了丝绸、陶瓷、茶叶贸易,还带动了宗教方面的交流。佛教正是从这条海上路线传入中国的。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就说:“向来史家为汉明求法所束缚,总以佛教先盛于北,谓自康僧会入吴,乃为江南有佛教之始。其北方输入所取途,则西域陆路也。以汉代与月氏、罽宾交通之迹考之,吾固不敢谓此方面之灌输绝无影响。但举要言之,则佛教之来非由陆路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2]。”赵朴初先生也曾为(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题诗: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徐福从连云港东渡入海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日本、韩国等国也都十分认同。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的路线,都因丝绸贸易而得名。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沿着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古希腊人直接把中国称为“赛里丝”(Seres)——“丝的国度”,在很多国家眼中,丝绸就是中国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丝织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丝绸”当之无愧成为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的符号。
在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至明代郑和下西洋达到繁荣,海上船队可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国家和地区。这一时期中华陶瓷对外输出量与日俱增,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一海路应称为“海上陶瓷之路”,亦有学者称为“丝瓷之路”。至今“中国”的英文翻译“China”同时也具有另外一个意义,即瓷器。“陶瓷”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国物质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另一符号。大量的考古挖掘发现也确实证明了古代中国输出了大量的丝织品和瓷器等器物文化产品。沿丝绸之路传播至海外的除了丝瓷以外还有茶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向外传播,种茶饮茶的文化也随之传到海外,甚至被称“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茶文化的印记”,茶也曾被《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称为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茶叶成为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的代表。
二、三种物质文化符号的共性特征及传播作用
丝瓷茶作为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的同时也传递中国的声音。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了符号的二元关系,即具有“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为符号的形体,“所指”为符号的内容,也称为“意义”。“能指”与“所指”就如同纸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丝瓷茶作为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能指”为丝瓷茶本身的物质实体,“所指”为丝瓷茶各种形式和风格传递出的文化信息。丝瓷茶正是在物质的表层之下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达出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而能够成为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
首先,丝绸、陶瓷、茶叶显示了古代中国的技术文化。古代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发达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复杂生产过程的丝绸、陶瓷、茶叶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属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这些技术的国家,是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的对象。据《大唐西域记》《魏书·西域传》等历史文献记载,养蚕与织丝技术由新疆传入波斯、印度、罗马,制瓷技术也在唐宋时期传入朝鲜、日本,之后又传到西亚、欧洲和北非。茶叶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也经由广东、福建等地的贸易港口传播至印度、印尼等国家,经由陆路传入俄罗斯以及西欧。
其次,丝绸、陶瓷、茶叶彰显了古代中国的审美文化。丝绸的华美、高贵享誉世界,给世界各族人民以美的震撼。“当罗马妇女一旦披上了丝披巾,她们就分享了那些东方人的价值观[3]。”古代罗马、希腊诗人创作了诸多跟丝绸有关的诗篇,随处可见对丝绸的赞美,赞美丝绸色彩的鲜亮、质地的纤细、轻柔华丽等。与丝绸一样,陶瓷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的意境之追求和享受。作为艺术品的陶瓷,细润光滑、釉色绚丽、造型丰富、瓷绘精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至当时各国的上层社会,都以珍藏中国瓷器为荣。同时,在输出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各国的审美文化相融合,丝绸的花纹和陶瓷的造型图案都汲取了各国审美的元素,因此倍受青睐。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再次,丝绸、陶瓷和茶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丝绸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为它作为古代中国的服饰,便成为古代中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丝绸服饰的材质和色彩可以区别身份的高低,年长位高者用精细富丽的丝绸面料,而身份卑微者用粗糙的麻质面料,丝绸的颜色和图案也可以区别地位等级,如古代官员的朝服等,且织锦上的图案还反映人们祈求吉祥的心理追求。中国陶瓷体现的民俗文化则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的生活。古代中国陶瓷既被用来祭祀和装饰陈列,又被作为生活用品,用以酿酒盛食。依据不同的生活用途,设计多样的陶瓷造型,陶瓷本身便成为古代中国饮食习俗的缩影,同时瓷器的图案也体现出大量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茶”字流变有茶、槚、设、茗、荈,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茶艺、茶风、茶俗、茶苑等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各种与茶相关的民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对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由上不难看出:丝瓷茶在相当长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并进而被其他国家看做中国符号,从其“能指”即丝瓷茶的物质层面来看,其本身具备一定的优势特征:质地优良,具有高技术含量;具有被普遍接受与认同的审美价值;能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从其“所指”即精神层面来看,其已经抽象化为中国大量文化信息的代表,具有了符号性。
三、对中国物质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播的思考
1.充分认识物质文化符号的巨大传播价值,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加以利用
古代中国丝绸、陶瓷、茶三种物质文化符号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在文化诸层次中,最先相遇、最容易引起彼此兴趣与喜爱的,乃是文化的物质(器物)层面。世界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水准高低,永远是各有所长的。因此,在彼此交往时,这些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最容易被对方至少处于好奇心和新鲜感而一眼看中。因此,文化交流往往从物质(器物)文化层面开始,而且基本上较少障碍[3]。”这一论述说明,物质文化源于生活是具体可感的,物质文化符号具有超强的文化传播特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那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蕴涵着巨大的传播能量,作为文化符号能发挥出它们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吴瑛(2013)对海外五国16所孔子学院进行文化调查的结果表明,与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较,受访者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喜爱度与接受度更高,并分析提出了“让中国的物质文化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观点。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物质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价值,有意识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恰当准确地利用这些符号传递中国文化信息,以增加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产生对中国的好感,最终实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此外,中国物质文化符号往往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世界了解中国精神文化的窗口。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时必然会融入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认识,进行更深入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因此物质文化符号背后常隐含着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透过物质实体我们可以了解物质文化符号的内涵,深入了解物质文化符号则能够碰触到精神文化实质。
2.借鉴古代物质文化符号的优势传播特征,挖掘并打造当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
当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是什么呢?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网上投票评选出来的12大国20大文化符号的评选结果。(见表1)
表1 12大国20大文化符号
在美国的20大文化符号里,物质文化符号有“麦当劳”“可口可乐”“万宝路”,若是今日评选,还应有电子产品“苹果”。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这些符号也具有同古代中国丝瓷茶一致的优势特征:高技术含量、审美价值被认同、贴近生活。它们同样蕴涵着巨大的传播能量,在全球范围输出的同时将美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20大文化符号里,若不计“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物质文化符号恐怕只剩下“丝绸”“瓷器”。而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丝瓷技术已显落后,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改变,现代纺织品和玻璃器皿等不断冲击着丝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因而“丝瓷”显然已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物质文化的符号。20个中国文化符号跟古代中国有关的“孔子”“故宫”“长城”“西游记”等,达到了10个以上。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的辉煌已经掩饰不住当代文化符号的缺失。而真正具有传播能量的符号不应与时代脱节,我们不能只让其他民族将中国文化装进古董瓶里远远观赏,而更应该借助物质走进他们的现代生活。2014年10月至12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就“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展开调查,调查发现中国文化的海外认知度整体偏低。当今的中国需要重新挖掘并打造当代中国物质文化符号,肩负起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任。
如何打造物质文化符号,首先应该打造能够承载文化的具有优势传播特征的产品。古代的“丝瓷茶”已给予了我们启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握当代世界人们的审美趋向,设计品牌营销战略,使产品贴近生活,高于生活。这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巨大工程。
3.了解并认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寻求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契合点
中国的丝瓷茶发展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才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得到世界的认同和欣赏。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进行积极主动的传播。《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中华民族“和”思想的体现,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恰恰采取和平、宽容的方式,在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层次上与其他文明与文化交融互动,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文中曾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4]。”民族之间是平等的,民族文化也是平等的,因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可以得到该民族人民的好感,使该民族更愿意了解和接受对方的文化。中国文化传播者应该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了解并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寻求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这将对传播中国文化大有裨益。
4.把握“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往来与交流
当代中国文化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中,“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随着现代交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生活、政治、信息等都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文化传播自然也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全球化”语境对当代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文化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对比,仍属于弱势文化,文化的话语权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中国文化暴露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容易受到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有丧失固有的中国文化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危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敞开大门,积极主动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各国的文化交往更加频繁,文化接触更为广泛,使世界了解中国的方法途径更加多样,也有利于破除民族文化的偏见,使中国文化更容易获得认同,从而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文化全球化也使中国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更为便利,有利于中国新时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这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用诗样的语言说:“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他又说:“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5]。”建设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使新丝绸之路成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了传统丝绸之路新的文化内涵。社会发展本身离不开两个轮子的相互驱动,一个是经济轮子,一个是文化轮子。在加速推进生态绿色经济、传播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域乃至每一个国民,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完全可以通过通力合作将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循环经济发展隆起带、多元文化交流隆起带、促进地区和平崛起隆起带,使之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应当这样,中国也可以这样,通过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国与国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也可以通过这条友谊之路加强沿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往来。
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当一个前行者转身往里瞧时,他看见的是自己未来要走的路[6]。”以“丝瓷茶”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物质文化符号具有超强的文化传播特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显示出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这对我们当代的文化传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重视物质文化符号传播,挖掘并打造优秀物质文化符号,将物质文化符号作为世界人们了解中国精神文化的窗口,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合作,真正使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东方文化知识讲座[M].合肥:黄山书社,1988.
[2]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6.
[3]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习近平.我的家乡陕西位于古丝绸之路起点[EB/OL].www.ccrnews.com.cn/...2013-09-11.
[6]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士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15-10,17(5):52-56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symbol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Centered in the material culture transmission in cross-culture exchange history
GUO Xianchun
(School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ross-culture exchange,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symbolized in silk,porcelain and tea,is undertaking the mission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with their foreign output.Accordingly,silk,porcelain and tea have become the material culture symbol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Contemporary China is displaying its cultural charm to the world.It is required to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symbol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ntional cross-cultural exchange,which is helpful to contemplate the issues like how to adopt material cultural symbol vectors and how to spread,as well.
Key wordsculture;transmission;symbols
作者简介郭宪春(1971-),女,辽宁沈阳人,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L14DZW012)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对外传播视角下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呈现研究-以鞍山地区为例”(as2015201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6-2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5)05-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