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研究

2015-02-21 08:55徐伟孙德宇XUWeiSUNDeyu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低能耗供冷被动式

徐伟 孙德宇 / XU Wei, SUN Deyu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研究

徐伟 孙德宇 / XU Wei, SUN Deyu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潮。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伴随着城镇人口和建筑面积的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建筑市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建筑总能耗在能源总消耗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建筑面积将持续增长,建筑总能耗仍将增长,面对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现状,作为减缓建筑总能耗的增长趋势和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建筑内度过的。住,自古以来就和衣、食、行并列为生活四大要素之一。人类对居住质量和舒适性的追求从未停止,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呈加速状态。为了营造居住环境,建筑消耗了人类所使用能源总量的40%。近年来,环境和资源形势不断恶化,建筑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处于核心位置。如何解决建筑面积增长和降低建筑总能耗,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升和减低建筑能耗这两大矛盾,一直是建筑节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升级转型中的中国,这两大矛盾尤为突出,建筑节能工作作为解决这两大矛盾的根本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1980年代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和科研机构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以建筑节能标准为先导,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尤其在降低公共建筑能耗和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比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现阶段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正在普及,建筑节能工作减缓了我国建筑能耗随城镇建设发展而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并提高了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但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

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低能耗高舒适度的高性能建筑研究一直是建筑节能领域研究的热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能耗建筑、被动房、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正能耗建筑的概念不断涌现。被动房作为解决我国长江流域过渡地区冬季室内温度过低的问题一种高性能建筑,在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的研发和推广下,其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随着应用被动房理念而建造的汉堡之家、在水一方、布鲁克、幸福堡等项目的建成,国内掀起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研究应用热潮,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无疑已经成为我国下一

阶段建筑节能工作关注的重点技术之一,但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建筑和气候特点及人们生活习惯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来保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摆在政府和建筑行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国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体系

建筑能耗的边界可以划分为两个,第一个边界为建筑能量需求边界,建筑物同室外环境在这个边界上进行能量交换,如太阳辐射和室内得热、围护结构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在这个边界上的能量需求我们定义为负荷,即满足建筑功能和维持室内环境所需要向建筑提供的能量(冷、热、电);第二个边界是建筑能源使用边界,在这个边界上建筑的电力、供暖、空调等能源系统提供建筑需要的能量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图1)。

现阶段实现建筑的超低能耗主要是在建筑的两个能量边界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的侧重点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低能耗建筑概念。而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强调在建筑能量需求边界上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能量需求,最小程度地依赖建筑能源系统,进而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理念认为降低能耗的关键在于减低需求,而不是提高能源供应的数量和效率。起源于德国的被动房(Passive House)就是秉承这一理念的高性能建筑标准,德国被动房理念又被其他多个国家学习和借鉴,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2.1 德国被动房

德国被动房的概念最早源于瑞典隆德大学的阿达姆森(Bo Adamson,1986)参加中瑞合作项目工作时,为改善我国长江流域室内建筑环境恶劣的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1988年被动房概念首次被提出,1991年第一栋被动房在德国达姆施塔特被建造,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德国被动房已经成为具有完备技术体系的自愿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目前,已经有60 000多栋的房屋按照被动房标准建造,其中有约30 000栋建筑获得了被动房的认证,主要以住宅建筑为主,也有办公、学校、酒店等类型的建筑。

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是被动房研究和认证的权威机构,其对被动房的定义为“被动房是一个节能、舒适的建筑节能标准,比既有建筑节能90%以上,比新建建筑节能75%以上;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热回收等技术使建筑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系统,并通过通风系统供应持续的新风。”从定义可以看出,被动房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将建筑热需求降低,仅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室内得热即可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同时,通过采用高效热回收系统的新风系统向室内提供清洁的新鲜空气,营造良好舒适的室内环境。即使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被动房仅需要使用很少的辅助能源就能满足室内舒适度要求。可以看出被动房主要着眼于解决冬季供暖问题,所应用技术也以解决供暖为主,对应用在夏季需要主动供冷的地区的研究较少。

德国被动房的认证要求简洁凝练,其认证的要求为:(1)供暖能耗:供暖能耗≤15kWh/(m2·a)或热负荷≤10W/m2;当采用空调时,对供冷能耗的要求与供暖能耗一致;(2)建筑一次能源用量≤120kWh/(m²·a);(3)气密性必须满足n50≤0.6①;(4)超温频率≤10%②。被动房认证中仅需要对建筑气密性进行实际测试,其他参数仅通过计算即可,因此被动房并不对建筑实际能源消耗进行要求。在被动房的设计和认证的过程中,PHPP(Passive House Planning Package)对认证结果的权威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PHPP是一个能够进行建筑热工、冷热负荷、能耗、通风等计算的工具包,另外PHI还对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认证工程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了认证。保证了被动房认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德国被动房标准体系作为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中最为成熟的一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很多国家都学习和参考德国被动房体系,开展适用于本国特色的建筑标准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2.2 丹麦主动房

由于对全球变暖的担忧和对长期能源供应安全的渴求,1990年代,丹麦政府提出“到2050年丹麦将成为化石能源零依赖的国家”。建筑节能被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丹麦通过提出严格的建筑节能要求、税收政策调控等政策措施,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能耗大幅下降。近年来丹麦政府通过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的普及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由丹麦企业主导的主动房(Active house)自愿性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在欧洲同样拥有重要的影响力。主动房建筑理念是威卢克斯集团提出的一种应对能源和气候挑战的前瞻性理念,该理念倡导建筑应该实现气候平衡、居住舒适、感官优美、具备充足的日光照明和新鲜的空气,即实现能耗效率与最佳室内气候之间的平衡,同时保证建筑以动态方式适应周围环境,实现碳中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将自主生产能源,以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有效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居住舒适度。主动房与被动房相比,在强调降低建筑能量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和在建的主动房40余栋,并显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另外,2000年丹麦也引入了被动房的理念,被动房的认证参考了德国被动房的标准和指标,认证由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的合作单位丹麦被动房研究所负责。

2.3 瑞典迷你能源(Minergie)标准

瑞典政府通过支持研究机构推广超低能耗建筑。Minergie是由瑞典政府支持的一系列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1994年Minergie的理念被提出,同年两栋示范建筑完成。1997年Minergie理念获得瑞典政府的认可。2001年参照德国被动房技术体系的Minergie-P标准发布。截止到2009年,约有15 000栋建筑获得了Minergie认证。Minergie标准体系由Minergie、Minergie-p、Minergie-A和Minergie-ECO等组成。其中Minergie-p标准是在德国被动房技术标准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合瑞典的气候条件和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相比于德国被动房标准,Minergie-P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供暖能量需求分别做了详细规定(表1),并对增量成本及热舒适做了规定(表2)。

2.4 其他国家

图1 建筑能量边界的划分

德国被动房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吸收和应用,除上述的丹麦和瑞典外,其他国家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方式可以分为3类:(1)直接应用德国被

动房标准,如挪威、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国;(2)根据本国的气候条件和国情在德国被动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如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家;(3)仅接受被动式理念,针对本国情况重新开发,如美国、瑞士等。

表1 Minergie-P主要性能要求

表2 Minergie-P对不同建筑类型的供暖能量需求的规定

表3 中德主要城市供暖度日数和供冷度日数

图2 北京与柏林月平均温度对比情况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具有更高节能性能的建筑,是建筑节能的中短期目标,欧美发达国家均将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和现有节能标准的重要补充。为全面提升建筑能效储备技术和产品。它是目前欧美建筑节能研发和应用的重要领域,欧美主要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

3 我国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用的特殊国情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国土广袤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在室内环境、建筑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建筑用能强度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且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可供参考,这些都增加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难度。

3.1 室内环境标准和生活习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室内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整体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室内温度不达标、新风量不足。欧美发达国家大多严格规定满足用户的新风量,为了保证送风量的稳定,一方面增加建筑的气密性要求,一方面使用机械通风保证新风量的供应,在我国开窗是居住建筑获得新风最普遍的方式,并不对室内新风量进行严格要求。在室内温度方面,我国夏季室内温度显著高于欧美,冬季室内温度普遍偏低,调查表明,冬季严寒和寒冷地区集中供暖的建筑室内温度普遍在18℃以上,但夏热冬冷地区室内温度基本在10℃以下,该地区供暖设施并不普及,室内湿度主要分布在60%~90%之间,室内湿冷,舒适度差。在夏季,开窗通风是解决室内过热问题的首选,空调系统间歇运行,室内温度偏高,基本分布在25~32℃。

如果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追求欧美的全空间全时间的高舒适度,对室内环境标准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势必导致建筑能耗的快速上升,因此我国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国情,在尊重居民生活习惯和降低建筑能耗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建筑环境标准,营造适合我国居民的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3.2 气候特点

不同于德国的单一气候,我国地域广阔,横跨多个气候带,5大建筑气候分区特点差异大,表3展示了不同气候区城市间以及中德城市间巨大的气候差异,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对我国不同气候区进行统一的能耗要求是不科学的。从纬度上看,柏林比哈尔滨更靠近北极,但其冬季供暖度日数与沈阳接近,供冷度日数与哈尔滨相近,也就是说德国相比于我国同纬度的地区气候更加温和,供暖为主而空调需求较小。从数值上看,德国夏季基本无需空调,我国多数地区夏季存在空调需求(图2)。而且,从供暖度日数和供冷度日数上看,我国不同气候区差异大,东西南北的供暖和空调需求极不均衡,因此,我国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差异使得全国无法实施统一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德国被动房指标体系更是无法适用。

3.3 建筑特点

我国的居住建筑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大型城市新建城镇住宅建筑以高层建筑为主,中小型城市则以多层住宅为主,从分布来看,多层住宅是我国住宅的主要形式,高层住宅的比例在不断提升。欧美的居住建筑普遍为3层以及3层以下的别墅,德国约85%(以面积计算)的居住建筑为3层以及3层以下(别墅),15%为中高层公寓(apartment)。与德国的建筑相比,我国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公共空间面积大、公共外门频繁开启,导致了能耗特点的明显差异。

我国住宅空置率偏高是另一个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住宅的空置率在20%~30%间变化。2007年对北京50个2003~2006年入住的小区调查表明,空置住房占被调查住房的比例高达27.16%,而且空置率从市中心向外逐渐升高。空置率过高导致的户间传热损失大和集中设备负荷率低对建筑能耗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应考虑我国独特的建筑特征的影响。

3.4 建筑能耗特点

不同于发达国家高舒适度和高保证率下的高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特点为低舒适度和低保证率下的低能耗,且不同年代建筑能耗强度差异大。统计数据表明,英法德意4国普通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35kgce/(m2·a)(一次能源消耗量约为285kWh/m2·a),我国普通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仅为14.5kgce/(m2·a)(一次能源消耗量约为118kWh/m2·a),现有居住建筑的能耗本来就满足德国被动房一次能源消耗≤120kWh/(m2·a)的要求。不可否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强度会有所上升,但就现阶段而言,德国被动房指标体系中的一次能源消耗量要求对于我国是不适用的。

表4 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气象参数

表5 不同气候区控制性指标要求[单位:kWh/(m2·a)]

图3 我国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典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年供热量和供冷量计算结果

4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吸收和借鉴欧洲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体系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国内现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工程,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情况、建筑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控制性性能要求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并推荐对应指标的技术和做法,对室内环境要求、能耗指标等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规定。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定义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和室内非供暖热源得热等被动式技术手段,将供暖和空调需求降到最低,实现舒适的室内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4.1 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标准

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像保温瓶的保温原理一样,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高保温性能的外围护结构使室内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被动技术措施使室内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在我国传统的习惯中,居民在室外环境适宜时,通过开窗调节室内环境。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下,人可以获得满意的舒适度,这也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追求的目标,而当室外气象条件无法通过自然通风满足人体的热舒适要求时,主动供冷或供暖系统将启动,用以保持适宜的室内环境。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高效的新风系统能够在室外环境不适宜开启外窗自然通风时,以极低的能源消耗,在保证室内温度恒定的前提下,提供充足、健康、新鲜的空气,新风量不少于30m3/(h·人),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因此,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够提供充足健康的新风。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使用被动式技术在所有的气候区都能够营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它通过供暖系统保证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20℃,在过渡季,通过高性能的外墙和外窗遮阳系统保证室内温度在20~26℃之间波动,在夏季,当室外温度低于28℃、相对湿度低于70%时,通过自然通风保证舒适的室内环境,当室外温度高于28℃或相对湿度高于70%以及其他室外环境不适宜自然通风的情况下,主动供冷系统将会启动,使室内温度≤26℃,相对湿度≤60%。当然,在一些气候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使用主动供暖或供冷系统也可以保证室内有很好的舒适度,当不设供暖设施时,要求过冷小时数③≤10%,当不设空调设施时,要求过热小时数④≤10%。例如,在严寒地区,仅通过被动式技术就可以保证夏季室内保持舒适的温度,或是在夏热冬暖气候区,良好的围护结构使得冬季不采用主动供暖系统即可改善冬季室内温度偏低的情况。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室内环境较现有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但不能盲目追求欧美过高的舒适度和保证率。

4.2 科学合理的主要控制性性能指标的制定

控制性性能指标作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的核心,其科学合理性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控制性性能指标由单位面积年供暖量和年供冷量要求、气密性要求、供暖空调和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3项指标组成,单位面积年供暖量和供冷量要求主要立足于通过被动技术将建筑物的冷热需求减至最低,低至仅新风系统即可承担建筑的冷、热负荷,不再需要传统的供热和供冷设施,尤其是集中供热,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经济性产生质的变化。气密性要求主要是保证建筑物在需要时能够与室外环境有良好的隔绝,当建筑的围护结构足够好时,室外空气渗透就成了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的主要因素。而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降低建筑室外环境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如在供暖和供冷或当室外PM2.5超标时,室内环境需要与室外环境完全隔绝;一次能源消耗指标则是要求建筑物在能量需求极低的前提下,能源消耗最少。根据国内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实践情况,在考虑技术措施适宜性和气候特点的前提下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典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进行优化设计(图3,表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有空调需求,通过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建筑的年供暖量都可以控制在15kWh/(m2·a)以下,但南方地区年供冷量需求依然较大,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控制性性能指标,主要控制性指标如下。

(1)年供暖量、年供冷量满足表5的要求;

(2)年供暖、空调和照明总一次能源消耗量

(3)气密性必须满足n50≤0.6。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具有更高节能性能的建筑,在舒适、健康和节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采用适宜的技术在不同气候区都能提高室内环境并大幅度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通过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满足国家标准的新建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分析计算(图4、5),可以看出:在严寒和寒冷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同执行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建筑相比,供热需求量降低75%以上并大幅减少空调使用的时间;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被动式技术的应用使得冬季在降低供暖能耗的前提下,室内环境大幅度改善,冬季室内温度在18℃以上,与此同时,夏季空调能耗降低50%以上;而在温和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不使用主动供暖空调技术的前提下,改善冬夏室内环境,提高建筑舒适度。

但就节能效果、技术难度和经济性而言,被动式超低能耗的推广次序应该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

图4 年供暖量计算结果

图5 年供热量计算结果

4.3 主要技术措施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核心要素是以超低的建筑能耗值为约束目标,具有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高气密性的外围护结构,高效热回收的新风系统。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基本路线,它并不是高科技的堆砌,其更重要的内涵是回归建筑的根本,科学规划设计和精细施工,建造高品质的精品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主要依赖高性能围护结构、新风热回收、气密性、可调遮阳等建筑技术,但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的难点主要在技术的适宜性和多种技术的集成,如何提供一个基于被动式理念的系统解决方案。被动式的核心理念强调直接利用太阳光、风力、地形、植被等场地自然条件,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设计,实现建筑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条件下,全部或部分满足建筑供暖、降温及采光等需求,达到降低建筑使用能量需求进而降低能耗、提高室内环境性能的目的。因此,实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设计,建筑师与暖通工程师的紧密配合,确定合理的建筑方案和设计,利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提供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解决方案,提升建筑设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5 展望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可实现的新一代建筑,其健康、舒适、节能的特点必将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被动式超低能耗的健康发展需要以科学的研究为基础,建筑行业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核心,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主要动力。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有供暖需求的地区更易于实现,也更易于体现其节能优势,无论从经济合理还是技术可行的角度,居住建筑较公共建筑更易于实现超低能耗。因此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策略应为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

只要被动式技术的理念得到应用就可以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因此考虑到我国的建筑部品和技术水平,建议对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认证进行分级管理,不能一刀切地要求达到最高水平,对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设计建造并达到一定性能的建筑进行认证,促进高性能建筑部品的研发和普及,积累经验数据,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建筑节能标准先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我国建筑最终迈向零能耗的先导,制定科学的标准是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包括标准及设计评估工具的开发、技术适宜性的研究、高性能建筑部品和设备的研发工作。为我国逐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最终迈向建筑零能耗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积累。

注释

① n50≤0.6,即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不得超过0.6次。

② 超温频率定义为全年室内温度高于25℃的小时数与全年时间的比值。

③ 过冷小时数:全年室内温度低于20℃的小时数占全年时间的比例。

④ 过热小时数:全年室内温度高于28℃的小时数占全年时间的比例。

[1] 胡珊.中国城镇住宅建筑能耗及与发达国家的比较[D].北京:清华大学,2013.

[2] 潘尤贵.长沙市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及其能耗的实测与调查分析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178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5] 周达.对我国住房空置率相关问题的分析[J].中华建设,2010(12).

[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Z].2012-05-09.

[9] Adamson, B. Passive Climatis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R]. Lun.2d University. Report TABK-92/3006, 1992.

[10] A.J. Marszal, P. Heiselberg, J.S. Bourrelle, E. Musall, K. Voss, I. Sartori, A. Napolitano. Zero Energy Building: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Calculation Methodologie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43(4).

[11] Passive House Institute. Criteria for Certif cation of Passive Houses for Non-residential use [OL]. [2014]. http://passiv.de/ downloads/03_certif cation_criteria_nonresidential_en.pdf.

2015-02-10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CRITERIA OF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IN CHINA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本文对国际上现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和梳理,明确我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充分考虑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建筑特点和能耗情况,制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标体系,指明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建筑后公共建筑的推广方向,提出了分级认证的理念。为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Govern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standards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a should make its own passive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performance criteria based on it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residents' living habits,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ituation. Based on that, the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performance criteria has been initiatively developed in China, specifying the sequence of popularizing the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from northern to southern China, and from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public buildings, and an idea of graded certif cation. The paper lays a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ssive and ultra-low-energy building in China.

被动房 超低能耗建筑 指标体系

Passive House, Ultra-Low-Energy Buildings, Performance Criteria

徐伟,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孙德宇,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猜你喜欢
低能耗供冷被动式
低能耗建筑和绿色,节能建材会再上层楼
南海某文化中心地下商业空调冷却塔免费供冷经济性分析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低能耗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被动式节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被动式低能耗建造技术探析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简化供暖在被动式公寓的应用
八钢烧结低能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营实践
黄海北部海水源热泵供热和免费供冷系统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