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莹莹, 汪少华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教师话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分析
——以“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
裘莹莹1, 汪少华2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以多模态隐喻和架构理论为依据,选取“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同一主题6个教学视频为语料,归纳贯穿教师话语的3个多模态隐喻,对比分析隐喻背后的架构。研究发现,教师话语中的多模态隐喻和架构能反映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对同一主题的教学,教师因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多模态隐喻和架构,这些架构决定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的高低;即使采用相同的架构和隐喻,因选择不同的模态,突显的方面亦不同。
教师话语; 架构理论; 多模态隐喻; 教育哲学
教师话语的研究中心一直是教师的语言,很少包括其他非语言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师可以用言语、音频等听觉模态和PPT、视频、图像、身体态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等视觉模态协同作用,形象、生动地传授专业知识,突出重点内容。因此单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教师话语是有缺陷的,必须把其他模态和语言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师话语的意义构建过程。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对教师话语不同方面的研究,然后基于架构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对比分析同一主题的6个教学视频的教师话语,得出结论。
教师话语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研究方法多样。国外的研究多注重于教师话语的形式特征、教师提问类型、策略的选择、课堂互动模式或协商模式和反馈策略等方面[1-6],以及教师话语对课堂组织、管理、规约话语等方面[7-8]。
国内的研究多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话语作为语言输入和输出在话语量、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所作的调整[9-17];二是课堂话语的提问方式、应答、反馈、课堂师生间的互动等对意义协商、知识建构、语言机能发展的影响[18-22];第三个方面关注的是语言交际环境、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活动、交际行为方式等的规约结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23]。Mittelberg和Waugh研究教师的口语和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特征,指出手势也可以呈现语言所没有传达的概念隐喻,且在手势中,转喻是理解隐喻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的一步[24]。李毅和石磊将多模态隐喻研究引入教学中,认为进行多模态隐喻教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应该予以重视[25]。
(一)研究问题
研究基于架构理论,对比分析同一主题的6个教学视频的教师话语,着重回答三个问题:(1)除语言模态外,教师会使用哪些模态帮助实现隐喻和知识的构建?(2)教师话语体现了哪些架构和概念隐喻?同一主题的教学,架构和隐喻是否相同?(3)这些架构反映了教师的何种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观?
(二)测量工具与样本
以“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决赛综合组获奖教师的教学视频为素材,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研究分析教师话语中的认知架构和多模态隐喻所体现的教育哲学。这些视频是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视频,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手段新颖,有示范性,反映了我国课堂教学的理念。为了便于对比,特选择同一主题(虚拟世界“The Virtual World”)6位老师(编号T1,T2,……,T6)的授课视频作为研究样本。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据大赛组委会要求,每位选手的上课时间为20分钟,要求使用PPT辅助教学。笔者将6张光盘转写成书面文字,以便对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调查架构和多模态隐喻的使用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
(四)多模态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
Forceville将隐喻分为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26]。单模态隐喻是两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征隐喻意义;多模态隐喻是其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方式表征的隐喻。这些模态包括图画或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本文主要涉及前两种模态。
Fillmore(1975)将架构引入语言学,将架构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之后,他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架构理论,认为架构是知识的详细统一网络结构或者对经验连贯、一致的图解[27]。架构也是一种隐喻思维,不过架构还具有常规隐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架构始于叙事,为我们思考和推理提供逻辑,具有动态性,感染力更强,接受度更高,可用来透视深层的社会伦理价值观[28]。架构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给某类事件的方方面面提供整体表征,二是为架构中的某个事件提供特定的视角。前者为预设,后者为突显。
(一)教师话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Forceville总结了3种多模态语篇中相似性的表达方式:感知上的相似性,出其不意地填充空位和共时交错配置[29]。本文主要运用前两种表达方式。感知上的相似性突出体现在声音(包括音量、音质、音高)和视觉上的相似。在多模态中,运用最多的是视觉上的相似性:两个实体在大小、颜色、位置、姿势、质感、材质等方面相似或相近,往往会被感知为相似。出其不意地填充空位的表达方式是指把一个事物置于按照常规本该其他事物存在的空位,即把本该属于A的图式空位由B直接置换,A不出现。这种置换创造的相似性是通过情景激活来实现的,依赖读者的世界知识。6位教师的课堂话语中有3个隐喻几乎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旅行、任务、开始、然后、最后到达、地图、定位”等词构建了“课堂教学是旅行”的隐喻;“介绍、欢迎词、指导、推荐、询问”等词构建了“教师是导游”的隐喻;“地方、在这里、……”等词构建了“虚拟世界是个地方”的隐喻。下文是笔者对教师话语中多模态隐喻的具体分析。
第一个隐喻“课堂教学是旅行”:
(1)So today we’re being looking for the following tasks. We start from…, before we move on to …, and afterwards, we’ll see…. So let’s take a quick look at the map. We’re exposed to many wonderful words in each text.(T1)
(2)Please fasten your seatbelt, because my time machine will soon take you to New York. Can you work in pair?(T2)
(3)Go through the three paragraphs and try to locate which paragraph describes the author’s virtual life.(T6)
在“课堂教学是旅行”隐喻中,源域是旅行,目标域是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既然是旅行,就有为整体旅行顺利进行所做的前期准备和旅行路线(例1);也有出行的交通方式(例2);旅行中能欣赏到各色风景(例1、3),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同伴们需相互合作,共同克服困难(例2)。教学目标是旅行的目的地,教学步骤是旅行路线。在构建旅行隐喻过程中,除了语言模态外,T1手势(双手手掌相对、平行放于胸前,同时向左或向右摆动)强调旅行中前进的过程和旅途中的相互合作,T2面部表情(痛苦)以及动作(摇头)等模态突显旅程中遭遇困难,两位教师使用相同的隐喻,但选择不同的视觉模态,体现不同的侧重点,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模态传达言者的不同重点。
第二个隐喻“教师是导游”:
(4)It’s time for us to recap the main idea. I recommend you to listen to a song.(T1)
(5)You might have noticed that this welcoming speech by Maia is a special way of telling you the outline of the story.(T2)
(6)I’ll introduce several Internet related words to you. I hope you can contribute your ideas, then I will guide you to read through the whole text. I’ll give you some hints.(T3)
在“教师是导游”隐喻中,源域是导游,目标域是教师。教师介绍教学目标和步骤相当于导游介绍旅行路线和旅程安排(例5);教师为学生讲解、传授相关知识如同导游为游客介绍相关旅游资源,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如同导游按照计划安排和组织游客参观、游览,导游解答游客的询问、处理旅途中遇到的困难映射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例6);导游最后的总结和其他路线推荐映射教师课堂总结和推荐课外阅读(例4)。T2视频中学生、课桌、黑板、PPT都暗示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应该是个教师,除上述语言模态外,动作(握手、点头)、面部表情(微笑)和目光(注视)等模态共同判断是导游的语言、动作和行为;T3手势(左手五指聚拢,置于肩部,向前移动,然后五指分开)和言语(guide)也是导游的语言和行为。把本该属于导游的图式空位由教师直接置换,导游不出现,构建“教师是导游”的多模态隐喻。
第三个隐喻“虚拟世界是个地方”:
(7)So as you can see the theme the virtual world is a place, which can only be found where? (T1)
(8)Wake up to the fact that there’re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ting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Guard against Internet addiction. Remind yourself of Maia’s lesson. Please don’t repeat Maia’s story.(T2)
(9)Internet has opened us a paralleled universe that gives u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We have entered Maia’s virtual life.(T4)
(10)So today we’ll enter into her virtual world.(T6)
在“虚拟世界是个地方”隐喻中,源域是个地方,目标域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相当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某个地方(例7),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进入这个世界(例9、10),这个世界给我们呈现好坏两个方面(例8、9)。T1通过手势(用左手食指指向左前方的手势转喻地点)和言语(the virtual world is a place)共同表达该隐喻,T4手势(双手手掌相外、平行放于胸前,分别向左、向右平行移动)和言语(open)共同构建Internet“打开”一个世界的隐喻。T4、T6分别用手势(双手掌心相对,置于腰部,由外向内收,再由内向外推出以及双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打开,手由中间位置向两边打开)和言语(enter)表达该隐喻。但是,T2手势(双手握拳)、面部表情(皱眉)和动作(摇头)以及言语(警示类词和危险类词)等多模态构建“虚拟世界是个危险地”。几位教师用不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言语词汇等模态传达不同的描述重点。T1、T4和T6强调虚拟世界如同现实世界一样有利有弊,T2突显虚拟世界的危险性。另外,在讨论如何对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时,几位教师用到balance(平衡)一次,T5用图片和言语(balance)共同构建“Balance Is Good”。
通过对6位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关于教学的概念隐喻是一致的,都将教学看作旅行,教师比作导游,虚拟世界当作地方。但是因手势、面部表情、目光、图片和言语等模态的不同选择,相同的隐喻突显的方面亦不同。
(二)教师话语中隐喻的架构分析
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心理结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决定我们的常识,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架构主要有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激活的心理架构为表层架构,深层架构指构成道德世界观和政治哲学的最为根本的架构。只有价值观与人们的架构契合时才能深入人心,为人接受[30]。
1.教师话语中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几位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他们在课堂话语中的不同架构更加清晰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哲学。尽管几位教师都提到了虚拟世界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但是侧重点不同。在T1、T3、T5和T6的教师话语中,教师客观地评价虚拟世界的优缺点,除了文本中描述虚拟世界的词汇外,“另一方面、容易的/令人生厌的、每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优缺点、正面负面影响、平衡”等词汇架构虚拟世界即现实世界的对比场景。T4描述虚拟世界的“毁坏、危险、失控、简单、便捷”用词和“拥抱、回到、回归”现实生活,这些词汇架构现实生活,是主导虚拟世界是改善现实生活的手段的场景。T2教师话语描述虚拟世界大量使用警示类词(提防、觉醒、教训、不要重复和严重的问题等)和危险类词(疯狂、危险、沉迷、恐怖和陷入困境等),构建了虚拟世界是危险地的场景。与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相比,客观、公正的词汇更能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评判的机会,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几位教师的话语都体现了“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的隐喻,但用词体现了不同的师生关系。T1、T3、T4和T5用we/us/our等词明显多于I/me/my(分别是41/22,30/19,30/15和30/16),教师主体地位的弱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师生之间距离的缩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架构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T2用we/us/our等词明显少于I/me/my(20/64),T6用祈使句多(10句),说明教师的权威意识浓,教师是控制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示范者。
2.教师话语中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教学理念的架构分析。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31]。大学英语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32],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途径”“以应用为目标”“以真实为语境”“以人才素质培养为根本”的现代教育理念。T1、T3、T4的教师话语中“看下面的任务,从……开始、继续前进、然后……,看一下,地图,呈现”等词汇激活的是教师和学生沿着一定的路线一起旅行的场景。同时,“你们为什么不……,我指导/推荐,你参与/贡献,分享、汇报成果”等词汇突显旅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共同进步,强调学习中学生应与其他同伴互动,选择不同路径,发现感兴趣的事物时一起讨论,向大家汇报新发现的合作模式。此架构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协助者、评价者、鼓励者的角色,教师的协助、合作角色更加明确,让学生探究、自主学习,体现“教学是教师引发、维系、促进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的核心信念。但是,T2、T5、T6教师对语言点的解释和举例、对课文文体结构的分析等仍表现出“教师主讲”形式、“注入式”教学和“给予知识”的传统套路,教师是代劳者,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建构知识的机会。因此,两类教师话语虽然都建构了旅行架构,前者真正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合作学习和平等师生关系的教学思想,后者体现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的架构分析。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2]。视频中几位教师本次综合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获得和拓展虚拟世界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网络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通过对文本语言特点的分析、学习,吸收一些新的、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隐喻等。6位教师的课堂话语都运用了旅行隐喻,但因教学理念不同,他们在旅行目的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突显的信息亦不同。T1、T5突显旅行目的——帮助学生习得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获得与虚拟世界/网络相关的知识,旅行需要伙伴——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学习,旅行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虚拟世界的利弊、平衡两种生活;T3、T4突显旅行目的——帮助学生习得与虚拟世界/网络相关的词汇和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旅行中的推进力——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T2突显旅行中会碰到的困难——虚拟世界/网络的危害,需谨慎地对待网络;T6突显对待旅途风景的差异性——师生对待网络的不同态度。
教师话语意义的构建是在多个模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达成的。听觉(言语)模态仍是教师话语的主模态,但教师也会采用视觉模态(手势、面部表情等)协同构建隐喻。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教师话语中的多模态隐喻并对比分析隐喻背后的架构,发现教师采用不同的隐喻和转喻表达同一主题;教师话语中的不同架构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的高低,反映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观;即使采用了相同的架构和隐喻,因选择不同的模态,突显的方面亦不同。我们提倡“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但仍有教师未能真正做到“所信奉的理论”和“实际运用的理论”相一致。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还会通过PPT、文字、图像、视频、音乐和语调等其他模态表征,在后续研究中,笔者计划对这些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1] Cazden C.Classroom Discourse: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M].2nd ed..Portsmouth,NH: Heinemann,2001.
[2] 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Christie F.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London:Continuum,2002.
[4] Conrad S.Corpus linguistic approaches for discourse analysi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2(22):75-95.
[5] Fillmore C 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C]//Cathy Cogen,et al.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75:123-131.
[6] 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1998.
[7] Forceville C.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n dutch TV commercials[J].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 2007,1(1):19-51.
[8] Mittelberg I,Waugh L R.Metonymy first metaphor second:A 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multimodal figures of thought in co-speech gesture[C]//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97-328.
[9] Musumeci D.Teacher-learner negotiation i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ommunication at cross-purpos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3):286-325.
[10] Nunan D.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1987(2):13-145.
[11] 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Inc.,1991.
[12] Rampton B,Robert C,Leung C, et al.Methodology in the analysis of classroom discourse[J]. Applied Linguistics,2002,23(3):373-392 .
[13] 郭新婕.英语实习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6):37-44.
[14] 胡青球.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1):54-58.
[15] 胡学文.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3):39-43.
[1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7] 李素枝.中外教师英语课堂互动模式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34-39.
[18] 徐尔清,应慧兰.《新编大学英语》课堂会话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27-30.
[19] 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85-291.
[20] 杨馨.多模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158-162.
[21] 刘永兵,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的规约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14-18.
[22] 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3-136.
[23] 咸修斌,孙晓丽.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7-41.
[24] 谢文怡.从英语语音谈教师话语的调整[J].外语电化教学,2005(6):66-69.
[25] 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47-49,56.
[26] 许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2003(3):30-34.
[27] 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6.
[28] 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53-56.
[29] 王晓妍.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研究[J].外语学刊,2013(3):119-122.
[30] 张敏.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J].外语教学,2002(4):41-44.
[31] 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17-22.
[32]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9-68.
(责任编辑:李晓梅)
An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Frame of Teacher Talk Based on SFLEP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Contest
QIU Yingying1, WANG Shaohua2
(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On the ba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and frame theory, six teaching video clips on the same subject are selected as data from SFLEP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ntest. 3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eacher talk are summarized, and different frames behind metaphor are contrasted. It is revealed that multimodal metaphor theory and frame in teacher talk reflect teachers’ differ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Due to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objectives, on the same subject teachers choose different multimodal metaphors and frames which account for to what extent the teaching contents gain acceptance with the students. Because of different modes, teachers foreground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frame and teaching metaphor.
teacher talk; frame theory; multimodal metapho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2014-06-1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英汉隐喻认知系统研究”(2013SJD740051)
裘莹莹(1981-),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汪少华(1968-),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H319
A
1674-0297(2015)01-01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