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徐时栋著述与藏书活动考略

2015-02-21 12:55:48苏延科
关键词:四明徐氏同治

苏延科

(西南大学 图书馆,重庆市 400715)

宁波古代著述与藏书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不仅藏书家辈出,藏书亦尤为丰富。宁波藏书家始自北宋,历经千余年的薪火传承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据统计清代宁波藏书家的数量大约相当于宋元明时期的总和,而且形成了自身的藏书特色。宁波藏书家在冒险珍藏、露钞雪纂的搜藏图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校勘考订与著书立说,形成一种学者藏书遗风。这一类型的学者藏书家,在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为代表,到清后期则涌现出了姚燮、徐时栋、董沛诸人。

徐时栋“其学以治经为宗,而不墨守旧解”[1],一生著述数十种,累积数百卷,学问领域遍涉四部,《尚书逸汤誓考》历来为治经学者所推崇,其汇编的诗文《烟屿楼文集》和《烟屿楼诗集》也颇受学者的赞誉。然而,这样一位重要的学者型藏书家,我们对其生平的研究却相当欠缺,仅骆兆平[2]178-183、饶国庆[3]、虞浩坤[4]和龚烈沸[5]等发表过少量的徐氏藏书方面的研究文章。

一、生平述略

(一)家世与子嗣

徐时栋(1814-1873),原字云生,后改字定宇,又字同叔。号澹斋,亦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亦号柳泉,因排行十三,人又称徐十三。鄞县(现浙江宁波)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十一月二十五日,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岁。

徐父谱名太茂,又讳称桂林,字安国,号耕山,晚年又号梅谷,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八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七日[6],为清中期宁波代表性商人。徐太茂“以少时贫,故废书”,壮年“习骑射,试于县,冠其军”,嘉庆元年(1796)入宁波府学,二十三年(1818)纳资成为营千总,敕授武略尉。徐太茂在乡里有极高的威望。一生多行善事,曾为乡里地方修桥、修路、修庙达二十余处,乡人以“义士”呼之。道光十三年九月,皇帝诏褒其义行,以好施表其门,二十五年赠奉直大夫。父亲过世时,徐时栋仅16岁,他自叹“不幸生十六岁而孤,诗礼之训其过庭者寡矣”。徐太茂娶妻李、陈二氏,共生育六子七女,子有时楷、时桢、时栋、时梁、时楹、时榕。时栋行三,系陈氏之妻所生。徐时栋先后纳朱、叶、鲍三氏为妻,一生共生五男五女。其中与朱氏妻生二女一男,男为徐时栋30岁时所生,惜早殇。与叶氏妻生的三男亦殇,与鲍氏妻生一男徐隆筹成人。因所生男儿多殇,咸丰三年十二月,因“惧继体之未立,以重为先人忧”,决定立仲兄时桢的四子隆绶为继子,并改其名为隆寿。据《徐氏家乘》记载,徐时栋一族祖先“先出偃王太末者,为大宗,唐光化间自衢迁台,宋南渡后自台迁明,遂为鄞县人”。徐时栋言:“吾徐自天台来鄞明楼,明楼之宅勿可考矣,其余大敦天封桥、新桥诸遗迹今尚存。”大约在清雍正初年,曾祖徐嘉蒋迁居到鄞城日湖水月桥,后祖父徐廷芳又迁至城中新桥,至父亲徐桂林始卜居月湖。清道光二年(1822),徐太茂迁居月湖桂井巷,建新居,创设“五之轩”和“恋湖书楼”,父亲去世之后,徐时栋将“恋湖书楼”改名为“烟屿楼”,“烟屿楼”是徐时栋早期重要的藏书楼。

(二)学业与功名

徐时栋五岁时即入私塾学习,父督课甚严。他少年时即有不少诗文创作,后汇编成《小少集》四卷。嘉庆二十四年,父亲先请邻居陆绍机来主家塾,两年之后又延聘包闻诗继之,闻诗字在庭,号师竹,曾做过内江知县。徐时栋19岁时,正式拜师王絅斋习经子诗赋诸学。

王絅斋(1795-1836),名日章,字絅斋,以字行。徐时栋回忆这一时期的求学生涯道:“每当晨餐既毕,先生南面坐讲堂,诸君执经分席,序长幼环坐。先生命一人讲经,随指示其得失,既而交起问难,畅所欲言,则为之引申剖析,罄其旨趣,罢讲始就舍肄业。月凡六日为时文诗赋,非此不辍讲。见者谓数十年来吾乡之以生徒众多,讲大师者非一,其不替前辈典型仅此一席而已。”[7]

王絅斋非常器重徐时栋,称曩见时栋十余岁时所为文,每叹赏,谓之非凡,云“我教汝不者,子归矣,吾亦不能师汝也”。时栋年20时,对经、诸子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早就写出了考证之书《尚书逸汤誓考》。道光十三年(1833)书成后,请浙江名儒冯登府先生教正。冯氏颇加称赏,谓“斯实遗经之功臣,先儒之诤友也”。是年,时栋与二千人同试于郡县,“连冠其军”。

道光十六年(1836)为诸生。十七年与同窗好友徐元弟共赴省城参加乡试。二十三年以宁波府学廪生充优贡,也可谓是早年得志。当时“草榜正取六人”,徐时栋名列第二,被学使罗文俊叹为异才。徐时栋在其《烟屿楼笔记》中记载了自己“充优贡”的轶事:“道光癸卯科,南海罗萝村师文俊,视学吾浙,优贡草榜正取六人。洪章伯昌燕第一,余第二,沈玉士熙龄第三,章采南第四,诸葛榴生寿焘第五,金翰皋鹤清第六。”[8]道光癸卯年,广东南海人罗文俊视学浙江,取时栋等六人为优贡。同年洪昌燕、金鹤清两人又考中举人,按清例补入金銮和顾成俊。而这些人中金鹤清以后又中道光乙巳榜眼,章采南更获咸丰壬子状元,章采南也中咸丰丙辰探花。故时栋赞曰:“草榜六人中,而鼎甲备焉。亦科场佳话也。”

清举贡制度基本沿袭明朝体制,但也有所发展,其独特之处则是“五贡”制度的设立。“五贡”指恩、拔、副、岁、优五种贡生,均是所谓正途仕生。徐时栋认为,虽然当时士子普遍看重拔贡的科名,自己所中的“优贡”含金量远高于“拔贡”。他说:“国家待拔贡优于优贡。于是士子亦重视拔贡。其实优贡难而拔贡易。拔贡十二年一举,府学贡二人,县学贡一人,即吾浙计之凡九十四人。优贡三年一举,浙额六人。十二年四举,先后合计不过二十四人。且拔贡每县有之,无论其文风如何,必当依例选拔。若优贡则非大郡县不易得也。故小州僻县有自开国以来不得科第者。而辄以拔贡、岁贡为土产。”[8]据学者统计,清各类“正途”的五贡人总数约为7.25万人,其中拔贡人数7 100,占9.8%,而优贡人数为1 000,仅占1.38%[9],难怪乎时栋称“优贡难而拔贡易”。事实上,优贡的甄选也是要经过严格考试的,时栋云:“定例,每三年学使视学将毕,举其文行优者,贡入太学,谓之优贡。”具体而言,就是乡试完毕后,挑选各学官参加乡举的考生在学使署中进行统一考试,“既取发榜,有正取,有备取,谓之草榜。乡试榜发,遇正取中有中举人者,则以备取补之。重复出榜,谓之正榜”。

三年以后,徐时栋得中浙江乡试丙午科举人,榜名列第二十。据徐时栋《自杭州至武康县谒房师吴春冈先生荣楷归途有作寄呈》诗,吴荣楷为时栋丙午乡试考官。按吴荣楷,字春冈,湖南湘乡人,为曾国藩同乡好友。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进士,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一名。

其外甥、学者葛祥熊认为,“先生禀绝人之资,生而嗜古,幼习举业便为余事”,实际上,徐时栋的科名之路却始终不通达。他两赴礼闱,均失败而归。徐时栋两赴京都参加会试的具体时间,有关研究文章皆未提及。笔者考证应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与三十年庚戌。有徐时栋《吊何一山先生桂馨》诗序为证,其序曰:“先生为予弟子舟房师。道光丁未二月,余入都谒先生,先生方官御史。……及庚戌之岁余复入都,先生已卒于官,归过吴门,往吊其家。”[10]

二、学术著述

徐时栋中年两次遭受试举落榜的打击,从此绝意仕途,彻底断了仕途的念想。“决然舍去而购草堂,罗图籍,日夕寝馈,杜门不复出,盖二十有余年。”[11]葛祥熊谈论时栋绝科名、治学问之人生选择道:“自隋唐废选举,而著述与科目划然成两途。顾科目者千百,著述者不过一二。此一二之中,著述与科目并显者又不过什之一。不得志科目而从事著述者几什之九。科目之穷求其中,心好之终始著述。虽科目方利而屏弃弗顾,若我舅氏徐柳泉先生实罕观焉。”[11]

徐时栋资性通敏,勤奋耕耘,至老不懈。烟屿楼家藏四部典籍六万余卷,皆孜孜披诵,“丹黄杂下,穷旦夕弗倦”。其《五十七岁小像自记》自称:“四十年来苟无事故,吾手中未尝一日而释卷也”。葛祥熊亦云:“先生之勤劬犹昔也。盖岁三百六十日,先生无日不把卷,非客至及有事未尝离所处,故虽前后辛壬遭寇,避地炮声轰然,而先生之著述不辍。”[11]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方面往往见解独到,“其为文不能限时日,一字未安,不轻出示人”。丰富的家藏文献,使其得以从秦汉以至近代流传之本一一寓目,“绝去门户之见,各讨其用意所在”,“发前人所未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皆有成就,一生撰述多达三十多种,可惜流传下来的却不及一半。

(一)《尚书逸汤誓考》

徐氏的经学代表作《尚书逸汤誓考》,初稿虽作于道光十三年(1833),但最终的修定稿却是在咸、同时期完成。当时他在乡间躲避战乱,仍念念不忘研讨《尚书汤誓》的微言大义。《尚书逸汤誓考》初稿虽经反复修订,却在战乱之中散佚了。徐氏著述经受数度颠沛,所著诗文已十存之五六,说经诸作更是“靡有孑遗,而逸誓之考不可问矣”[12]。同治三年夏五月,他历时四十余日加以补撰,“客虽之秋,始摭群言次第先后,辩论而考定之,分为上下”。最初仅厘为二卷,万数千言,今所成稿,已数几倍之。《尚书逸汤誓考》,今存同治壬申徐氏城西草堂刊本。为六卷附书后一卷,卷前有清同治十年弟子陈继聪和董沛序。董序称:“同叔先生笃嗜经训,博综群言,融会汉宋,无所偏倚,爰做《逸汤考》一书。”[13]《续修四库全书》即据此本影印。

(二)《春秋规万》

同治七年,徐时栋认真研读万斯大《学春秋随笔》,凡有“畅然意满”或“于鄙意未合者”,皆将自己的见解记于万书书眉、栏外和行旁,“驳诘几遍”。三年之后的八月秋,曝家中藏书,重见《学春秋随笔》,又“周视一过,略有增益。而注乙既多,或难循览”,因命儿隆寿倩人抄录,“厘为三卷”,并仿隋经学家刘炫敢于向西晋治《左氏春秋》大师杜预挑毛病作《春秋规过》之例,取书名为《春秋规万》。此书徐时栋序云:“今余名余书以规万,他日有读万氏随笔者,亦或参引吾说而质正之,则余书未必不因之而传,此余所以名规万之私意,而岂信能规之也乎。”[14]可惜这部研治《春秋》的学术札记已亡佚。

(三)《吕氏春秋杂记》

咸丰六年,撰写《吕氏春秋杂记》,“凡杂记为卷八,为条二百二十七,为文三万三千有奇”[15]。稿既成,以示友人陈劢,陈劢提出很多个人的见解,徐都附之卷中,此书今亦不存。

(四)《宋元四明六志》

徐时栋居乡潜心治学的同时,更热心搜藏和整理乡邦典籍,尤其关注反映宁波历史沿革的地方文献。他做过两件对保护和传播宁波地方文献极有影响的大事,其一是同治七年时受聘主持纂修《鄞县志》,其二即是从咸丰四年(1854)起精心整理并汇辑,刊刻《宋元四明六志》。

《宋元四明六志》是编纂于宋元时期,以宁波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六部方志书合称,包括宋代的《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三种。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三种。这六种地方志著作闻名已久,历代均视其为佳志,当时多已稀见。1990年中华书局整理影印的《宋元方志丛刊》中收录了41部国内仅存的宋元方志,六志即在其中。清乾隆纂修《四库全书》曾收录《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大德昌国州图志》和《延佑四明志》四种,入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而阙收《乾道四明图经》和《至正四明续志》。

咸丰初,徐时栋就聘请友人董沛参与《宋元四明六志》的文字校订。两人“时有赠篇,未之答和”,同治六年(1867),董沛将旧诗寄时栋,徐时栋作《答觉轩》唱和诗七首,他在诗序与注中回忆了当年一同整理校刻《宋元四明六志》的情形,其诗二云:“乾道非足帙,宝庆斯完书。全氏宋堑本,不知今谁储。乃以草头谣,并其书亦污。末学妄滋议,先生言非与。主修出胡氏,作者方罗俱。录参不可考,校官则真儒。书中严体例,郡县分部居。史传或私论,而亦非党誉。开庆续斯志,或复讥贡谀。好名固常耳,孰为民劳劬。但有政三异,何惜书满家。责人无己时,与君共嗟吁。”[16]

(五)《评点阅微草堂笔记》

徐时栋于同治五年至同治十年(1871)间,曾点评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徐评点《阅微草堂笔记》附于清嘉庆二十一年《阅微草堂笔记》北平盛氏重刻本之中,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其封页内题作“纪晓岚先生笔记五种”和“嘉庆丙子北平盛氏重镌”,有“板存京都前门内东城根盛宅,每部纹印二两”刊刻牌记。卷内间有清同治间徐时栋评语并跋。徐时栋的评语均注明时间。不仅卷首跋语,各卷卷末均附记其阅读、评点和抄录旧评的时间,详细到年月日甚至于时刻。时间跨度自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同治十年正月十一日,历四年有余。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他购得一部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阅微草堂笔记》,当时正在养病中,无精力治经史,“又不能废笔研”,五次研读此书,兼而校勘、评点,其用力之勤,令人钦佩。时栋素钦慕学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问世以来对其的评点也为数不少,较为重要的是徐瑃、翁心存、徐时栋和王伯恭等四家,有学者认为徐时栋评点《阅微草堂笔记》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17]。

(六)《鄞县志》

同治七年,鄞县开局纂修《鄞县志》,县邑延聘徐时栋主其事。由他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更好地利用家藏,他于次年把编纂工作移至自家水北阁新宅之中,历时五、六载。《清代学人列传》称其“仿史馆儒林文苑传例,征引文句,各注本书,不厌求备,征采几逾千种。且建议为贞烈节孝请旌至千余人。择其尤者,人自为传,列诸新志。更搜访乡先正诗文,踵诸家耆旧之集凡数十册。皆以存乡邦掌献也。”

同治十二年,徐时栋已身患重疾,仍一心扑在修志上,他时时强支身体与友董沛讨论纂修《鄞县志》的问题。临殁时,犹执董沛之手,郑重将修志大任相委托。是年十一月八日卒,享年六十。殁后,地方具呈朝廷国史馆请为其立传。

徐时栋与晚清宁波的知名学者、诗人有密切的交往。其受业的门人弟子更是无数,《鄞县志·徐时栋传》说他“自喜后进,高材咸出其门。四方知名之士,以事来鄞者,类以所学相质问,各得其意而去。主四明坛坫三十余年”。在《烟屿楼诗集题词》中署名徐氏弟子的有陈继聪、史锦标、郭传璞、刘凤章、袁士杰、陈家玕、陆廷黻、陈康褀、陈清瑞、叶清年等多人。另在学术上与徐时栋保持着亦师亦友关系的主要有姚燮、董沛、陈劢、冯登府和朱绪曾等人。

三、藏书小考

徐时栋一生酷爱藏书,聚书虽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曾建烟屿楼、城西草堂、水北阁三座藏书楼。咸丰、同治年间,徐时栋的藏书接连遭遇两次重大浩劫。一次是咸丰十一年十月,全家避寇于建岙山时曾将著述与部分藏书藏在山中寺庙旁的金岩山洞中,没曾想有僧人宿于洞中,居然将藏书取来作驱寒用的燃材,导致他的藏书化为灰烬。再一次是同治元年二、三月,太平军战乱,宁波盗贼乘机偷盗宁波城内各家藏书楼,如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等,徐氏藏书楼也不能幸免,大部分藏书被盗贼窃掠,甚至盗贼将窃掠来的藏书当作烧饭用的引火材料,烧掉不少。

咸丰五年之前,徐时栋一直居住和藏书在烟屿楼中。“烟屿楼为月湖十洲之一,先人故居也。”后因家族人口增多,人多屋少,遂于咸丰五年三、四月间迁往位于宁波城西门外的新宅城西草堂居住。徐氏《宅边柳》诗序云:“咸丰五年三月,余始居城西门外名之曰城西草堂。”[18]。骆兆平在《徐时栋和他的三个藏书楼》及《徐时栋三聚典籍》两文中皆介绍:“次年即同治元年,徐时栋迁居西门外的城西草堂,又开始整理旧编,访求散佚,得书五、六万卷。”骆说有误。徐时栋迁居城西草堂的时间并非同治元年,而是七年前的咸丰五年。不幸的是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徐宅城西草堂突然遭遇火灾,大火之后,城西草堂连同所藏数万卷藏书均付之一炬,仅留边屋数间。城西草堂被火焚毁,不仅使徐时栋几年苦心搜罗的古籍毁于一旦,连他本人的各种著述稿本,如在建岙山中所写的《山中学诗记》原稿等也荡然无存。可以说这次火燹对徐时栋是巨大的打击。董沛《清内阁中书舍人徐先生墓表》云曰:“洎迁城西,遭兵火之厄,图书俱尽。”徐时栋《烟屿楼笔记》亦自称:“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草堂焚如,皆灰烬矣。”

在城西草堂遭遇火灾之后半年,同治三年六月,徐时栋又在草堂故址开始重建住宅,并建藏书楼。这次他把藏书楼与住宅建筑分割开,因藏书楼建于河之北面,故他将此藏书楼命名为“水北阁”。光绪《鄞县志·纪事》记载:“(时栋)同治三年重建新宅,续访得者,贮之水北阁,即城西草堂故址也。”

同治三年以后,徐时栋把人生的最后精力都倾注到著述和藏书上,短短几年藏书又成大观。天一阁博物馆珍藏了一部《徐氏甲子以来书目》稿本,反映了同治三年以后时栋的藏书状况。该书目四册,分经、史、子、集四部,每种图书记载书名、卷数、著者,偶而记载版本情况。该目计收录图书3 164种,44 205卷。另图书条目旁有的尚钤“文渊阁著录”、“四库著录”或“四库附存”等朱文长方印记,此目或拿《四库全书总目》做过比较,其中属四库著录及存目者几乎占到半数以上。《鄞县志》亦称徐时栋水北阁藏书“凡三十橱,得书七百九十八种,九千八百十五册,分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骎骎乎复观其旧矣”。参与徐时栋主纂《鄞县志》的友人张恕论徐氏藏书说“遇有乡邦著述,不惜重赀。以是书贾专搜先辈遗集,幅凑其门,断壁零珠,聚为渊薮”。

徐时栋殁后,藏书由其后人继续保持了近二十年,“至宣统二年书尽散出”。据记载,宣统三年(1911)水北阁藏书三十橱尽售上海书贩。邓邦述的群碧楼及陶湘的涉园也均有所得。更有部分流入了宁波藏书家手中,如宁波著名藏书家冯贞群伏跗室不但收得相当一批徐时栋旧藏,徐氏所撰《尚书逸汤誓考》的初、二、三稿和定稿本也归其所有。此外,宁波藏书楼像朱鼎煦“别宥斋”、杨臣勋、杨容林父子“清防阁”、董沛“六一山房”和孙家溎“蜗寄庐”等也均有收获。北方藏书家傅增湘与李盛铎从书肆手中也购得徐氏旧藏若干,如傅增湘藏手加订治并题识的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抄本即是其光宣之交自京城厂肆购得。

徐氏藏书有两大特点。其一藏本中多有手书题记,内容多涉图书编次、得书原委及版刻流传等,如清道光刻冯登府《石经阁文集初编》八卷,此为冯登府赠徐氏烟屿楼之物,经时栋手订成册并收藏。该本为《勺园丛书》子目,总目后附有时栋手跋,跋文曰:“此册合先生前后所给存者汇订之,册中缺数页者乃先生晚年手删未经修版者也。别自为册者有《三家诗异文》十卷、《象山县志》二十四卷、又诗文集九卷而已,此外多未之见。曾向先生乞《浙江砖录》,边未印不得。先生以辛丑八月啼世先归,不数月旋卆而所有版刻皆为腥夷所毁,言之酸心。尝两贻书其子晓耕,嘱图之竞未也。甲辰夏订毕记。”

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周斯盛《证山堂集》八卷,末有时栋手跋:“《证山堂诗集》八卷二本,同治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刘艺兰买以赠余。以未入书目,遂忘之,于七年七月十八日在志局又买一部,草堂中遂有二部。八年四月十二夕徐时栋记。”[19]

其二藏本上多钤徐氏藏书印。今可知徐时栋的藏书印有“弗学不知其义”朱长方、“徐印时栋”白方、“水北阁”朱方、“烟屿楼”白方、“同叔”朱方、“同叔”朱椭圆、“城西草堂”朱方、“柳泉书画”白方、“甬上徐氏”朱椭圆、“徐时栋秘籍印”朱长方、“柳泉”朱方、“柳泉”朱文秋叶、“徐十三”白方、“徐时栋手校”朱长方、“挑花灯馆”白方、“夷犹今古”白方、“甬上”朱椭圆、“用拙孝吾水”白长方、“徐时栋秘籍印”朱长方、“鄞月湖徐氏后烟屿楼”朱方、“予佳时其迁居西尔”朱方、“古明州烟屿徐氏收藏印”朱长方、“鄞徐时栋柳泉氏甲子以来所见书画藏在藏在城西草堂及水北阁中”朱方等二十余枚,骆兆平称徐氏藏书印多系自己篆刻,“徐时栋用铁笔治印,印章多为自琢”[2]182-183。

四、结束语

徐时栋32岁考中举人,两次赴京应试均落第而归。但凭其才华和治学的水平,再试科场依然有成功的机会,如学生董沛就是五入科闱、年届五旬方得中进士的。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生道路,从他留下的学术遗产来看,我们庆幸徐的人生选择,假如他执意进取仕途,朝廷或当多一位循吏,但肯定会缺少一位有造诣的学术大家。

纵观徐氏的生活时代,正逢清朝政府重重危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战祸连连,不仅没给这位学者、藏书家提供稳定的治学环境,甚至连凝聚他毕生心血的大部分著述与藏书也不得在兵燹之中幸存下来,又怎不令人为之惋惜。

[1] 陈劢.《烟屿楼文集》序[M]//烟屿楼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223.

[2] 骆兆平 .徐时栋三聚典籍[M]//骆兆平 .书城琐纪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饶国庆 .徐时栋和他的藏书楼[EB/OL]天一阁博物馆网站,http://www.tianyige.com.cn/tygwcetail.asp?ID=1401.

[4] 虞浩坤 .徐时栋之烟屿楼[M]//虞浩坤 .智者之乡:宁波藏书楼藏书家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91-94.

[5] 龚 烈 沸 .徐 时 栋 与 水 北 阁 [EB/OL].中 国 · 宁 波 史 志 网,http://www.cnbsz.org.cn/News_View.aspx?CategoryId=79&ContentId=544.

[6] 徐时栋.先义行府君事略·先考义行府君家传[M]//烟屿楼文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346-349.

[7] 徐时栋 .朱镜湖夜溺铜盆浦后余往哭其家归棹怆然诗以抒哀书后附[M]//烟屿楼诗集:卷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119.

[8] 徐时栋 .烟屿楼笔记: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62册,2002:614.

[9] 张仲礼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42.

[10] 徐时栋 .烟屿楼诗集: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184.

[11] 葛祥熊 .《烟屿楼文集》序[M]//烟屿楼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224-225.

[12] 徐时栋 .尚书逸汤誓考序[M]//尚书逸汤誓考:卷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55册,2002:651-652.

[13] 尚书逸汤誓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613.

[14] 徐时栋 .春秋规万序[M]//烟屿楼文集:卷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239.

[15] 徐时栋.《吕氏春秋杂记》后序[M]//烟屿楼文集:卷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240.

[16] 徐时栋 .烟屿楼诗集: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156.

[17] 吴波 .《阅微草堂笔记》“四大家”评点略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7):28-33.

[18] 徐时栋 .烟屿楼诗集: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542册,2002:201.

[19] 杜泽逊 .四库存目标注: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61.

猜你喜欢
四明徐氏同治
坠落月亮
西湖(2022年9期)2022-10-28 10:14:36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中国水运(2022年4期)2022-04-27 21:44:09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48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