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
开颅手术致颅内曲霉菌感染的CT、MRI诊断1例
作者单位:671003 云南 大理,解放军60医院放射科
杨静,张剑
[关键词]开颅;曲霉菌;感染;CT;MRI;诊断
病例男,18岁,1年前因车祸伤行开颅手术,术后身体恢复尚好,无明显不适。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头痛,近1个月来头痛加重,并出现头皮伤口破溃而再次入院治疗。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无疫区居住史,无疫水、疫源接触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毒品接触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8 ℃,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1/63 mmHg;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均正常。入院后CT检查示:左颞顶部颅板缺如,左侧大脑半球呈大片状低密度改变,左顶叶后部呈现一大小约5.7 cm×4.2 cm×3.0 cm的肿块,平扫CT值41 Hu,在肿块的外侧缘有一圆形直径约1 cm的更低密度病灶,平扫CT值34 Hu。增强后病灶稍有强化。CT诊断:(1)颅脑术后感染(炎性假瘤或脓肿形成);(2)左侧大脑半球炎性改变。MRI检查示:左侧大脑半球呈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伴有更长T1、长T2信号的小病灶。在左顶叶后部可见一大小约5.4 cm×3.6 cm×4.8 cm的肿块,肿块在T1WI、T2WI及FLAIR序列上均呈等信号,与正常脑组织信号相似。MRI诊断:(1)左侧脑组织肿胀,软化灶形成;(2)脑胶质增生。手术过程:按常规准备后开颅,见病变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沿病变边界切除病灶,发现病灶周围血供丰富,有异常静脉供血,分离后见大小约4 cm×4 cm×4 cm的病变组织,质硬,呈鱼肉样改变。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曲霉菌病(左颞顶叶包块)——呈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可见曲菌丝。
讨论曲霉菌是一种深部条件致病性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但只有少数几种可使人致病。当患者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人体免疫力减弱,患者处于易感染状态时,容易致病[1]。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肺部和副鼻窦的曲霉菌感染,颅内的感染主要是通过手术或外伤的伤口直接污染颅内组织[2]。本例因车祸致脑挫裂伤,左侧硬膜下血肿,肺挫裂伤。行开颅手术后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体质下降,致曲霉菌颅内感染。曲霉菌颅内感染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病灶中等程度强化,若有脓肿形成,可有环状强化。MRI扫描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3],影像学改变不具特征性。同时由于曲霉菌感染颅内组织常可引起脑脓肿、颅内肉芽肿、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炎等多种类型病理改变,在术前诊断颅内曲霉菌感染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查阅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对CT、MRI诊断颅内曲霉菌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是否有手术史,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第4位,应考虑手术感染的可能[4];(2)应注意曲霉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如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器官移植的患者、手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及机体内菌群失调者;(3)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用免疫学方法直接检测脑脊液中曲霉半乳甘聚糖为最直接的方法;(4)颅内曲霉菌感染还应与脑胶质瘤、转移瘤、脑炎性病变及炎性肉芽肿相鉴别。颅内曲霉菌的CT、MRI表现也有一定特点,如病灶周围水肿较明显,病变范围大,但体征不明显等。此例患者在术前CT、MRI均没有明确诊断为曲霉菌感染,与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有关。
【参考文献】
[1]方锦才,杨欣刚.颅内曲霉菌感染1例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1):130-131.
[2]胡秀平,朱利平.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真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J].中国传染病杂志,2011,29(3):143-147.
[3]任伯绪,蔡新宇.颅内曲霉菌感染MRI诊断[J].长江大学学报,2006,3(2):270-271.
[4]李庆林,李风景.颅内曲霉菌感染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511.
(收稿日期:2014-03-29)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2.054
文章编号1004-0188(2015)02-0211-01
中图分类号R 742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