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奔波,王书丹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在完善自身发展基础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参加到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中来,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各地方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从2010年开始,我国国家层面制定一系列宏观教育规划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1]。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各类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国家愈发重视高职教育,并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方向。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为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基础技术及服务人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职业教育重新步入正轨,人力资源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望愈发强烈,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受到外来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本土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程度地逐年深入,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顺势加强,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革新。正是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须打开大门,兼容并包,与世界接轨,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1.职业教育发展稳步向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已过去的十年间,首先,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相应法律保障体系、实现较为灵活的办学模式并已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其次,高职教育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职院,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均衡,为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职业教育须紧跟世界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各地高职院校依照各产业、行业规划,从政府职能部门到人力资本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调整步伐稳步向前。
2.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
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术语,在政治学和政府关系中已经使用多年,教育领域的普遍使用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教育国际化内容多为留学生、交换生、文化协议、国际发展合作等方式;到自上世纪 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教育国际化内容更加丰富,如机构协议、联合学位、海外教授等;再到从本世纪初至现在,国际化形式愈发多样,有企业大学、国际分校、虚拟大学等[2]。教育国际化经 30多年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21世纪的教育国际化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显示出加速与深化发展的特点。世界各国教育在发展中为了保持与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文明的一致性与同步性,正努力通过国际化这一方式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它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3]。
3.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作为教育国际化中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教育过程,是强调对培养对象的塑造和激发,使之趋向于合乎共同标准的教育活动。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下,高职教育全面走向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国力是后盾。我国日益增强的国力,使得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增大,赢得各国尊重,这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提供了平等的环境;其次,成就创造契机。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优势,高职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与国际职业教育体制相比,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受到国际关注,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亦是共同期待;最后,职业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从国务院到教育部逐年颁布的宏观政策来看,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通过国际化育人模式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4]。国际化理念注入高职教育当中,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成长成才机会,而且向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作以补充,丰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由此,高职教育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并借助环境优势全面发展国际化。
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但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诸如“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等要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参与国际化程度不高
要扩大高职院校师生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受益面,对学生而言,去境外院校交流、深造是开展国际教育最直接有效形式[5]。现行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活动,如“海外直通车”项目,就是依靠境外院校资质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养。但由于各院校海外交流名额有限,加上学生语言和经费的问题,能够真正参与到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占高职学生的5%,所以完全依赖于海外研修及交流并不现实。对于院校教师,在国际化教学和学术上,教师交流更多在于教学交流,以高职院校教师出国进修,以短期的、侧重于教学的居多,赴国外进修学位或者作为访问学者的不多,高职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更少。因为各高职教育类院校对教师参与到国际化交际中的关注度不够,就导致教师无法完全投入国际化活动其中,更谈不上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建设。
2.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形式单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的教育国际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国外教育机构蜂拥而来,知名的国外高校和国内本科、研究性大学合作多,甚至一些重点高中合作的国外高校都是非常著名的。可实际是,在高职教育国际化 “南北合作”方式中,我国本土高职院校在合作项目中对接到的发达国家合作院校,不是一流大学或教育机构,也不是专业对口、定位匹配的国外(境外)高职院校,更鲜有同实力雄厚的大宗型企业的机会。并且,在国内多数高职教育及高职院校已开展的国际化活动中,形式以交流、合作项目为主。如联合国外(境外)职业学校、企业开办国际合作班,以双方名义招生,按照外方的教学计划授课,最后将愿意出国的学生送到合作学校、企业中留学、实习工作,采取单向合作方式。由于缺乏合适的交流平台,在国际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得不到明显的展现及发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管理等学校发展等深层次精髓也无法贯彻其中。这不仅削弱了大众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魅力的认识,这也反映了高职院校进入国际竞争缺乏有效途径。这样的高职教育国际化项目往往无法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人才的有力形式,而是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3.国际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不强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其国际化的发展应该和当地外向型经济密切配合。一方面,从经济交流的角度看,与我国经济交流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东盟等地,而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境外交流主要集中于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也就是说我国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交流并没有同经济对外交流形成辐射效应,进而无法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产生经济推动[6],这对于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职教育是非常遗憾的。另一方面,由于本土高职院校所进行的国际化活动多是通过教育消费输出来吸取教育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和学术思想以及引进教育智力和资源。这就导致了在与对方进行的国际合作交流时,一旦涉及到利益分配,我国本土高职教育只能获得较小份额的经济回馈[7]。这种与地方经济发展缺乏适应性的利益关系会对我国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产生消极作用。
国际化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是难得的机遇,且时机已经成熟。高职院校如何“走出去”,满足自身有力发展,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韬略不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文化或技术的交流,还是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话,只有实现院校个体培养策略的国际化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
1.制定本土国际化发展模式
为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特点和满足高职发展现状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目标,要在战略上将“国际化”融入院校发展,就是将国际化概念的理论理解转化为实践策略。首先、教育国际化有本土国际化、国外国际化和综合国际化三种发展模式,但从我国高职院校现状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情况看,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策略重点应放在本土国际化上,即扎实做好“请进来”这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趁国家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势头,院校可以通过借助政府之力寻找同自己对等的大学或学院形成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共同办学平台,采取课程分享、学分互认、学生互派等途径[8]。其次、对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访问学者的形式,以点带面,形成国际化的教学团队[8]。最后、无论文理院校,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着力培养是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里的职业素养值的是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可靠的基础技能水平,表达能力和技能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国际化竞争自信心。虽然高职院校学生进校分数起点低,但是可以通过双语环境、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元的国际平台、开放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自身国际化能力的发展[9]。
2.开展国际化“联盟”项目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之所以在国际上扮演跟随者和消费者的单一角色,一方面原因是本土高职教育须向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原因是本土高职教育受制于当下教育发展与国际化水平这一现实状况。一旦这种角色定位形成惯性,国际化路径过分依赖于南北合作形式,那么会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错过发展机会,减慢成长速度。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应该主动地争取在国际市场上扮演多种角色,转换思路,将眼光从一味地向教育资源发达国家转移,积极开拓“南南水平合作”项目,在教育的国际贸易中既充当进口国,也充当出口国,并力求“进出口”平衡[9]。首先、针对本土高职教育对不同地区的“诉求”,有选择性地同外方学校、机构、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可以利用我国的语言和特色学科在较发达国家教育市场上争取“补缺者”角色,同当地留学机构联合,输出我国的高职教育,达到吸引留学生来华接受本土特色专业和职业教育[10]。其次、针对其他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教育市场,可以利用我国制造业发达、制造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南南水平合作”教育项目,借鉴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搭建人才“联盟”平台实现制造业技术人才对外输出,主动地开拓我国高职教育在“南方”国家的市场,完成“走出去”目标[11]。
3.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经济支持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区域经济发展不一样,对于当地高职教育的支持也就有所差异。各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政策,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积极引导当地的高职院校开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战略上,由政府牵头,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要充分利用与当地企业进行项目“联姻”的机会,不再只是传统的单向取经,而是实事求是的谋求合作、互助、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目标是教育合力的增强带动学校的办学、育人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12]。在具体策略上,职业教育相关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各省商务厅和国际经济合作处的联系,按照“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商议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向合作过程:第一,构建共同技术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技术培训,形成劳务双向输出[13]。打破以往单向同国(境)外企业合作局面,使这些国家的高等技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落户我国,扭转经济交流与院校国际交流的不同步的局面;第二,利用各地方宽松优厚的对外政策,邀请跨国企业借助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国际技术人才培训学校,例如:IBM教育学院、Intel学院、中兴通讯学院、思科网络学院等[14]。通过这些设立在我国各地区高职院校内的专门人才培训学校,降低国际化育人成本,使所培养的具备国际化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直接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人才供给率,从而为地方经济带来活力。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中央和各地区的推动下,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框架体系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即我国需求最为旺盛的实用人才输送通道职业教育,在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大调整的关键时刻已然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近几年,国家的宏观政策为职业教育构建广阔的发展平台并给予便利的发展环境。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需注入国际化理念。制定本土国际化发展模式以及开展国际化“联盟”项目将激活高职院校上至办学理念、文化建设,中至教学目标,培养模式,下至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对于国际化的投入热情;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也将充分调动政府与企业对高职院校办学扶植的积极性。通过国际化路径的实施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落实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使命,这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1] 马树超.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举措[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22.
[2] 左健民. 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7.
[3] 席鹏峰,崔立华.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民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探析[J]. 文教资料,2013(30):106-107.
[4] 禹跃昆. 中国高职如何走出“国际范儿”[N].中国教育报,2014-09-25.
[5] 姜维.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51-52.
[6] 袁利平. 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化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9(1):82-87.
[7] 刘丽彬. 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形成机制研究 [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3(9):25-30.
[8] 张丽. 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99-201.
[9] 郑也夫.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华东交通大学与斯威夫科技大学合作项目为例 [J].赤峰学院学报,2011(6):250-251.
[10] Spring Stromquist, N. (2007). International as a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radical Shifts in University Education,Vol. 4, No.1.
[11] Knight, J.(2005). Borderless, Offshore, Transnational and Cross-borde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Data Dilemmas.Report for Observatory for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London, UK
[12] Altbah, P.and Knight, J.(2006).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In: NEA Almanac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13] Wilson, L. and L. Vlasceanu(2001).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Bucharest:CEPES/UNESCO.
[14] Garrett,R.(2005). Fraudulent, Sub-standard,Ambiguous-the Alter Broderless Higher Education.Briefing Note. London,UK: Observati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