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及其重塑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

2015-02-21 10:30张瑞敏牛余凤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张瑞敏,牛余凤

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开始淡化甚至出现了危机,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提出了挑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消除信仰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于信仰的含义,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意思来看,“信,诚也。从人言”“仰,举也。从人,从卯”[2]。从哲学层面来讲,信仰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知识层面来看,“信仰是作为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中间环节出现的,它不仅是、也不单纯是知识,而是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的转变为信仰的知识”[3]。此外,不同的学者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词典》认为“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4]。可见,信仰是人的内在精神动力,是指引人前进的强大力量,坚持正确、科学的信仰,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意义重大。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也有不同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仰,而人们对这种理论的信仰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是信仰主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作为理论而存在,而且也作为信仰而存在;其次,它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信仰的内容而被包含在他们的信仰之中。人们的信仰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不是别的信仰,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中。如果说信仰者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可能与实际上的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差距,那么也正是随着这种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信仰才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当其作为一种科学时,也同时必然具有价值性。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必须要有实践者,为此它必须要人们去信奉它,只有把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才能成为人们的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及其原因

1.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5]。十月革命以后和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并且鼓励多种所有制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诸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理想共产主义差距悬殊,使得一部分人动摇了共产主义信念;此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特别是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发展为例,仍排在社会主义国家之前,这一现象使得一些人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产生了怀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出现了信仰危机。

2.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

所谓信仰危机,是指对长久以来一直奉行和遵循的某一思想体系产生疑惑、动摇,甚至最终放弃这一信仰的同时,还未确立起或无法确立新的信仰的意识状态。信仰危机的本质是人的终极价值的丧失和精神上的失落,处于一种信念迷茫、精神寄托丧失的状态[6]。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的形成,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考验,最终得以确立。但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社会变革时期,却出现了重重危机,作为精神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被人们加以有意无意地理性质疑和边缘化搁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理性根源。对马克思主义解读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危机产生的学理性根源。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解读,解读的效果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倾向。当前社会主要从学术研究、意识形态和大众精神信仰体系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这三个层面的解读都有其科学性与现实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学术研究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陷入了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偏失中,单纯的理性说教,有知而无行,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从而导致精神支撑的匮乏,共产主义信念缺失,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性。从意识形态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注重理性规范而非精神指导,呈现“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产生异化现象。从大众精神信仰体系层面,我国在处理科学民主与价值、现实理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时,对坚持价值信仰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仍有待加强。

(2)教育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足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出现的教育性因素。“性非教化而不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华夏先哲将教化视为个体获取社会性的必由之路和立政之本。同样,我国也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以及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条件。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但成效仍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内容僵化、空泛,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联系程度不强;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解,在社会变革的思潮下,极易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对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上,对部分人员没有严把思想关,大大影响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度,从而不能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危机。

(3)社会性因素。社会转型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对相当一部分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在物质利益面前,他们的精神信仰遭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所崇尚的理想共产主义变成了他们心目中遥遥无期的“乌托邦”,而眼前的利益则成为他们生存的驱动力,致使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马克思主义被抛至脑后;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领域、层面的制度还不健全,经济发展也不完善,因此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滋生,社会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频繁,“官二代”,“富二代”的出现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暴力恐怖事件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人的共产主义信仰;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互联网在社会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得渠道,借助网络的强大传播力量,反马克思主义者大肆传播不良信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威胁。

(4)世界性背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社会关系,极大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包容性,加之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的推出,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暂时的繁荣景象,这种假象迷惑了诸多人的双眼,认为马克思的断言未能兑现,资本主义不会灭亡,对资本主义国家顶礼膜拜,出国留学、出国就业等现象比比皆是,产生崇洋媚外心理;苏东剧变动摇了很多人的共产主义信念,西方敌对势力趁机煽风点火,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和“分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信仰迷茫。

(5)受教育者内在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渠道,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影响价值观的树立。由于客观因素,青年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下,部分青年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产品占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熬夜上网、精神萎靡侵蚀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致使他们对学业不感兴趣,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更无信仰可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仰的多元化、低俗化、非理性化趋向在部分人之间呈现,造成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危机,这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威胁和挑战。综观马克思主义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的交织、也有内在和外在的结合。然而,内因是促使人的信仰观念变化的根本因素,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程度在信仰选择和价值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7]。这就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要遏止和杜绝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和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维护共产主义信仰,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牢固构筑人们的思想防线,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和品质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是要有一支专业化的教育队伍。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有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并能够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不僵化、不迂腐,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又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并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保持内在联系;其次,教育主体要有科学的教育技能,能够融知、情、意、行为一体,把握人的认知发展能力,深入受众群体,了解现实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自身指导能力;最后,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专业敏感性,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马克思真正走向群众心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2.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我国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这势必导致精神指导缺位,产生信仰危机。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受教育者个人因素是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之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枯燥和单一,甚至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人心,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围绕社会发展实际、不同时期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特别是要及时关注网络的负面影响,择取相关教育内容及时纠正受教育者的错误价值倾向。其次,在教育方法上,不能延续以往的单纯灌输式教学,要增加教育载体及教育实践活动,如建设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活动等,营造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增强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辨别和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次,要拓展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3.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理论高度走向现实层面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使信仰者切实感受到信仰的神圣性、正确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时代,要拿来为我所用,就必须在基本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形势下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深刻了解国情,强化问题意识,不搞盲目崇拜,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创新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俱进。要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就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传播方式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入耳入脑的大众话语,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

4.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同样重大。面对国内社会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和资本主义敌对势力的威胁,只有占领主阵地、宣传主价值、弘扬主旋律才能够触动人的灵魂,使其共心聚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不改变。

总之,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支持。目前,在国内国际形势巨变的背景下,信仰危机随之出现,这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重塑信仰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是关乎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只有国人凝心聚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精神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

[2]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 说文解字[M]. 上海: 中华书局,1983:52.

[3] 卿雪婷.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冯契. 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14-1215.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人民出版社,1991:1471.

[6] 柯林.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哲学探微[J]. 学理论,2012(8):29.

[7] 江泽民. 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论信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