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莹,黄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710055)
中美博士生导师指导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
赵立莹,黄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710055)
导师是影响博士生成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可都出现角色偏差。导师的角色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此,美国许多学校通过建立指导反馈制度、展开导师指导质量调查、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班等措施来纠正导师的角色偏差,提高导师角色胜任的能力。国际经验与现实需求表明:我国目前应该通过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加强导师在职培训,建立有效的导师评价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导师角色胜任的能力。
博士生教育;博士导师;角色
导师是影响博士生成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师是否能胜任自己的角色决定着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的角色胜任指导师能认真履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义务。导师的角色偏差指导师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对学生提供充适时有效的指导,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那么,社会对导师的角色期待是什么,导师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出现了哪些偏差?应该如何提高导师的角色胜任能力?这些是博士生教育改革急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即将回答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和美国的导师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笔者赴美访学一年,对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访谈了美国博士生导师和相关的行政领导,又亲历了中国博士生教育,掌握了中美博士生导师指导过程中的角色胜任和异化行为的一手资料;其二,美国博士生教育以其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繁荣成为世界各国效法的对象,但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影响博士生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治理将会对我国发挥预警作用。
1.导师是影响博士生成才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导师是与学生之间确定了指导关系并帮助他读完博士学位的人。导师在博士生的成才和发展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导师及其指导的质量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学生是否继续博士学习的唯一关键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指导风格、人格魅力、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着博士生的修业年限、学术兴趣、博士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学术职业的发展和对母校的情感,也决定着学术机构的社会声誉。导师在学生成才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博士生谈论最多的话题。
2.指导博士生成才和发展是导师的主要角色
尽管作为本领域学术权威的博士生导师同时担教学、科研、甚至行政职务等多重角色,但是从大学的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排列顺序,教育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来看,大学的第一职能是教学,导师的主要角色应该是指导博士生成才和发展。同时,由于博士生教育相对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博士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如果没有适当的指导,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Henry Rosovsky对博士论文创作过程进行了如下描述:“研究是一项孤独的活动,尤其是当研究主要是在图书馆进行时,生命中再也没有比在图书馆为论文研究深入查询资料更孤独的经历,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听不到任何人的声音,唯一闻到的气息是书籍散发出来的霉味”[1]。博士生在孤独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经常超出了博士生的能力范围,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走出低谷,继续完成学业。导师如同黑暗中的领路人,适时的指导会使博士生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
尽管博士生导师作为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其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很少遭到质疑。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博士生导师因为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危机”,遭到的批评越来越多,许多人将博士生教育的质量问题直接归因于导师。比如:张保庆指出“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是因为导师有问题。导师水平不够,给博士生指导方向有误,不能把博士生带到领域前沿去,这很麻烦”[2]。美国由于博士生教育长期积累的问题,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胜任角色的问题也逐渐被披露出来。综合中美博士生关于博士导师的研究和描述,导师的角色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影响了博士生教育的有效性
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是目前博士生导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博士生教育的有效性。博士生教育有效性是以一定的投入使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实现充分的发展。博士生教育的高损耗则是教育低效的集中体现,美国许多研究表明,缺乏指导就是导致博士生教育高损耗的主要原因。如:Penelope Jacks研究表明,几乎有一半学生没有完成学业都与导师的指导有关,尽管学生一般不愿意对自己的导师表示异议,但是指导不力的事实超出了学生忍受的极限,使对导师指导不满这种被压抑的呼声在调查研究中逐渐显露出来[3]。Manis、Frazier、Kouassi、Hollenshead和Burkam等学者曾对一些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学习经历进行了调查,发现缺乏指导是导致失学的最重要因素①。Bowen和Rudenstine指出,最常见的导师是那些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进展,不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学生有可能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在参考文献上浪费好长时间,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学生陷入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放弃学习[4]。尽管美国许多博士点都有经过严格挑选的师资队伍,也有许多数据表明美国博士导师平均指导2-3名博士生,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美国有成熟而充足的博士导师队伍。但是事实是导师总体数量并不充足,博士点之间导师队伍参差不齐,因为有的博士点并不能保证每个博士生都有导师。有研究指出,目前博士导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越来越少,有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但有25%的人没有导师,考虑到导师指导的重要性,这一点让人非常吃惊。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博士生教育如何能够有效进行,离开了这一关键因素,教育的有效性又该从何谈起?
2.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成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导师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不但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学业,而且能使学生在博士学习阶段有愉快的体验。但是,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却并非随着学生的主观愿望而实现,导师是二者关系建构中的决定因素,导师的指导方式、专业水平、人格素养,形成合力,主宰着博士生的痛苦和快乐。美国博士教育质量调查中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的导师与学生关系不协调,甚至有博士生认为自己的博士学习经历是一个受折磨的过程。有的学生指出自己被虚伪的导师折磨,自己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导师读过,他们的研究工作由于导师的忽视而受阻,即使一对一的成功指导也存在很多问题②。一个博士生描述博士学习阶段与指导教师之间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持续很久,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冷淡的关系,与指导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已经激化,僵局即将来临,但当意识到很有可能为此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又重新调整了一下最终毕业了,但这些尴尬的过程终生难忘”。攻读博士学位本来就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探索,如果与导师这一唯一的领航人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会使这一痛苦的求索雪上加霜,博士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术绩效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3.缺乏师生互动致使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师生互动是指基于教与学或指导与被指导基础上师生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博士生与导师互动频次越多,互动层次越深,博士生科研能力提高越快,师生关系也越融洽。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博士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与导师交流频次平均每月1次及以下的比例高达37.1%。这说明导师与博士生的交流还很不够。个别院系博士生导师年人均招收博士生近5人,少数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达20人左右 ,然而导师的精力毕竟有限 ,他们在指导博士生的同时还指导硕士生 ,势必造成指导力度不够 ,影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5]师生互动主要依靠导师与学生的交流而完成。交流是一个非正式又难以量化的指导形式,上课可以用课时统计,明确的量化指标使导师基本能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但是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许多指导手册中虽然指出导师要与学生经常交流,但对此在时间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交流的频率和质量由导师自己把握,因此成为一种弹性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导师与学生交流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经常因为导师忙于课题和公务而丧失。如有一位辍学的博士生指出,交流观点的机会经常因为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教师太忙而丧失。不能与导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可能使学生创新的灵感消失在萌芽状态。
4.缺乏道德自律出现的行为异化引起公众的谴责
博士导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经常是人类道德的楷模。但是,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科研经费的利益驱动,科研导向的评估指标形成合力,使许多博士生导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忘记了博士生教育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的价值目标,而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科研工具,甚至是奴役的对象,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全部分给博士生,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课程学习、身心发展、职业前景,也不给学生应有的报酬,使学生敢怒而不敢言,有的导师甚至在学生达到毕业条件时,因自己的科研任务没有完成而一再拖延学生的修业年限。还有导师竟然让学生在自己开的公司打工,将对博士生的剥削,作为自己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有的学校甚至传出博士生为了入学或毕业被导师“潜规则”的丑闻。这些导师队伍中出现的种种异化行为,虽然不代表导师队伍的主流水平,但博士生导师的角色偏差,严重地阻碍了博士生的成才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博士生教育的社会声誉和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中一个艰难的探索。
为了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解决博士生教育积累的问题,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采取交流、反馈、调查的形式,揭示导师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设导师在职培训班。
1.采取交流、反馈、调查的形式揭示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此,许多学校通过组织毕业汇报、展开调查、建立定期反馈制度等不同的形式,鼓励博士生真诚地对自己的博士学习经历与导师的指导水平进行评价。
(1)组织毕业汇报会
西密西根大学通过安排汇报会的形式,让学生和导师针对指导和学习的经历,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学生毕业以前,安排学生和指导委员会聚在一起对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以及各自的角色工作进行评价。这种做法可以促进学生将来在学术上更好地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获得学位的一种祝贺。另外,这种会议还可以保证合作过程最好的实践形式。安排会议、准备会议、考虑到所有有可能影响到合作成果的影响因素,将其记录下来,同样,将那些有可能延长指导过程或容易搞混的地方也写出来,以便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2)定期进行指导反馈(Mirror back response)
为了使导师意识到自己的指导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的学校研究生院定期组织学生和导师进行指导反馈。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双方提出反馈意见。确保参与者在听取报告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听别人讲,并且彼此有反馈,导师可以问“当我错过了我们的安排时,你是否能够理解?”,“我并没有对你的论文进行足够的指导”。学生可以说“当你让我修改论文的一部分时,我发现了,但是我并没有认真修改,你是否发现我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而没有提高论文质量”。这样,这种主动承认错我和开展批判性反思的良好交流氛围形成了,人们就会积极想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一个澄清事实,解释的机会,然后共同想出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对彼此心灵坦诚交流的机会,一个指导教师可以说:“我没有意识到我每周一次的电话和邮件对你如此重要,我将会永远记住并在下一界指导中继续坚持”。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都可以惊喜地发现自己学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指导反馈成为西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最好的实践方式[6]。
(3)调查导师指导质量
许多学校研究生院定期对导师指导的质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质量与层次,指导教师关于章节内容的意见,提交论文的时间、汇报会的频率,学生见到指导教师的途径是否便捷,研究方法与统计指导的层次与质量,指导委员会对完成整个过程的兴趣与义务,学生为论文答辩准备的程度,学生与指导委员会期望之间的契合度,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与指导,研究生院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影响交流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等,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与此同时,为支持学生和导师的发展,激励学生和指导委员会之间的沟通,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发布了《博士生及导师调查计划》,该报告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说明研究生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包括学习计划,课程主要内容,野外试验,开始安排以及实习训练。第三部分包括严格的调查途径,包括课程,阅读、研究、会议。最后,项目鼓励对成功经验及时讨论。这个报告将会吸引那些希望研究生学习获得最大产出,希望不断检测自己指导能力、课程内容以及自学状况的大学教师[7]。
2.针对具体问题开设培训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目前,在美国许多大学没有正规的博士导师培训制度,这是影响博士生教育指导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导师指导不力,不是不愿意在指导学生上下功夫,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博士生从外表看来似乎非常自信,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是一种沉默的挣扎,一个新的导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经验,发现自己好象是一个模糊世界的公民”。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使许多导师在指导学生上力不从心。因此,如果博士生教育要获得成功,在培养质量方面不断提高,对博士生和导师正规的培训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培训通常由那些有经验的导师对开始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进行。有的学校建立了两种导师指导工作室,一种是针对研究生的,一种是为博士导师建立的“镜子计划”(mirror program),针对几种他们有可能用到的不同风格的指导方式,提供广泛的信息与指导, 指出适合各种指导方式的策略。将来的培训将集中在指导伦理、多样性指导、导师的自我管理上。
目前,我国开展博士生教育只有30年的历史,博士生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提高博士生导师整体水平,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我国国情和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可以从严格导师遴选、加强导师培训、完善导师指导质量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努力。
1.严格导师遴选制度
在我国博士生教育起始阶段,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了尽快发展博士生教育,我国博士导师资格标准很模糊,晋升为博导的条件相对宽松,一些教授在不具备博士学位的情况上成为博士导师,为早期的博士生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自己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难以对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从博士导师的工作性质来看,博士导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更要具备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因为目前许多博士生对导师的不满不只来自导师的学术水平,更多是因为对导师指导不力,或对其对学生的“剥削”导致的,而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或无限制地剥削学生则是道德素质决定的。因此,今后博士导师资格遴选可以重点考虑以下条件:第一、具备博士学位,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前沿动态;第二、具备在不同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背景;第三、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合作指导经历;第四、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要使选择的导师具备这些标准,首先要从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教师,避免近亲繁殖,其次要有遵循严格的人才招聘程序,从初步资料筛选,现场观察,参与实习等不同的环节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坚持公平的择优录取原则。
2.加强导师在职培训
面对导师的角色偏差,有的学校已经取消了博士导师终身制,淘汰了不合格的博士导师,但这些措施只能发挥警示作用,促进导师的道德自律,并不能真正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提高博士导师指导水平的关键在于建设,因为任何人和事物都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博士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积累成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果能组织全国的优秀博导,开展博士导师培训,或定期组织博士导师与同行,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相互借鉴在指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则能使博士导师的指导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对于目前博士导师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在想办法疏导、解决,在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庞大、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应不断通过有效的在职培训提高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
3.建立有效的博士导师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对博士导师过高的职业道德期望与盲目崇拜使对这一群体的管理相对松散,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使导师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博士生对导师角色偏差非常清楚,但面对导师的权威,许多学生压抑了自己的不满情绪,采取了沉默的态度。因此,学生这一对导师指导质量最有发言权的主体,在压抑中变得失语,但这种潜伏的暗流却严重侵蚀着博士生教育质量。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通过约束与激励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第一,根据导师指导学生的重要环节,比如,与学生交流的形式、频率、时间等问题,在学生论文写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参与的课题及其目的等问题,设计导师指导水平调查问卷。第二,用设计好的问卷,让导师进行自我评价,导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将根据评估中的核心要素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式。第三,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鼓励学生客观评价导师指导的频率、效果等,通过学生的真实评价刺激导师反思;第四,评价的结果不能作为奖惩的依据,而只能帮助导师更好地反思自己,并将在评价中发现的好的指导方式积极推广。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客观的事实反映教师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帮助导师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从学习与借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总之,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成才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导师的权威性使学生对导师的角色偏差变得漠然和失语,但博士生教育出现的质量问题与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诉求已使这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积极解决问题,建立有效的博士导师管理制度,成为目前优化博士生导师队伍的现实选择。
[注 释]
① 参看1993年“Survey of the graduate experience: Sources of satisf 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among graduate students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② 参看2000年Damrosch D“Mentors and Tormentors in Doctoral Edcuation”一文,载于《The chronical of higher education》。
[1]HENRY R.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WW Norton & Co,1990:29.
[2]李健.张保庆:我国高水平博士生不多因为导师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6-06-13(4).
[3]JACKS P,CHUBIN D E,PORTER A L,etc.The ABCs of ABDs: A Study of Incomplete Doctorates[J].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1983,32(2):74-81.
[4]BOWEN W G,RUDENSTINE N L.In Pursuit of the Ph.D[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45
[5]叶松,蒋国俊,张磊.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3):72-74.
[6]MARIANNE D P.Excellence in Doctoral Education:Defining Best Practices[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7(2):368-375.
[7]SHAMBAUGH R N.Refram ing Doctor al P rogramms:A Program of Human Inquiy for Do ctoral S tudents and Facu lty Advisors[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0(4):295-308.
The problem an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and US doctoral advisor’s mentoring
ZHAO LIYING, HUANG PEI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Shaanxi/xi'an,710055)
Mentors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ctors. Ho wever, the deviation of mentors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doctors may exist. The deviation of mentoring role devalues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many American universities correct the mentor's role deviation by implementing feed-back system, mentoring quality in vestigation, and givi ng trainin g wor kshop. According t o t he e xternal experience and int ernal reality: we sh ould improve t he mentors' guiding ability by building a rigid mentor screening system, reinforcing the mentors on on-job tring ,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mentoring evaluation system.
doctoral education; doctoral mentors; role.
G643
A
1008-472X(2015)01-0124-06
本文推荐专家:
梅红,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
张小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2014-11-27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及西部边疆项目:国际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XJC88000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3年教改项目: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立莹(1972-),女,陕西礼泉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黄 佩(1991-),女,陕西渭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