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形势与对策分析

2015-02-21 04:51陆会茹秦海生
现代农机 2015年6期
关键词:机收农机化全程

陆会茹 秦海生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形势与对策分析

陆会茹 秦海生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破解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结合学习贯彻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农业部2015年8月11日)作些探讨,期待与同行交流。

1 我国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条件

经历11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利好的强有力拉动,我国农机化迎来长达10多年的 “黄金发展期”。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投入约1 437.5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超过4 040万台(套),国家和地方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机制,扶持力度逐步加大,调动了农民和农机企业的积极性;开展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试点;国家累计安排近19亿元科技资金,支持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关键机械的研发及技术改造;实施农机工业、作业服务、跨区作业车辆通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一些省份还出台了农机贴息贷款、农机保险政策性补助、重点环节作业补贴、免费安全检验、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奖补等扶持措施。

在国家众多政策性投入的推动下,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1%,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之快前所未有,服务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迅速扩展,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的农机作业服务需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6亿kW。拖拉机大型化、配套化趋势明显,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572万台,同比增长8.6%,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仅增长0.6%;粮食生产急需的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持高速增长,保有量分别达 66.5万台、3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 9.7%、23.8%。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玉米机收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小麦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其中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38%,水稻机收水平已超过81%;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6.1%。新增精量播种、油菜机收、棉花机播机收、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800万hm2。组织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深松机械投入深松整地作业,全年累计完成作业面积1 000万hm2,夯实了粮食增产基础。农机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机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已经跃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之列。

2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农业生产面临“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破解难题的钥匙,就在于不失时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应用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棉花机采、油菜机播和机收、花生机播和机收、甘蔗机种和机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技术。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分作物、分区域建成一批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县),探索一系列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3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重点发展机械

打造升级版的全面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商机。目前,我国农机产能虽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品种、结构及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构单一、品种不全、可靠性低。发达国家可供农机产品达7 000种,而我国只有3 000种,农机产品的很多品种还是空白,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二是我国市场流通的农机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外国品牌多,国内品牌少;大型装备少,中小型装备多;主机多,配套机具少。三是缺乏高端农机。不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大型、成套、智能、高效、绿色化生产农机的新需求。差距,就是我国农机产销商的动力,是巨大的发展商机。抓住商机,就能在新常态下超常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

根据目前我国农机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种田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的现实,结合笔者30多年农机化工作经验看,在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中,预计下列农机产品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1)大型、高速、低耗、多功能和复合联合作业的农业机械。大功率、大型复式联合作业机可实现免耕深松、灭茬、施肥、精密播种、超低量施药的联合作业功能,大大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农业装备支持。

(2)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如采用中央处理、总线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控制;应用田间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精准农业研究成果,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大大改善操作者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提高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在农业机械产品上综合应用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一体化的机、电、液(气)控制装置与农机产品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第1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已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GPS收获机已经在福田重工诞生,国产10 kg/s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由中国农机院研制成功,无人植保机成为农机作业领域新军,采棉机国产化有了新突破。这些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引领着农机化发展。

(3)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破解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促进资源持续利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由过去单纯提高产量的增产技术向更加注重提高效益的增效技术转变,由主要克服资源约束向克服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转变,由单项技术需求向全程技术需求转变。

4 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的对策

4.1 密切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导农机推广应用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机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左右着农机市场,引领农机需求新潮流,成为农机推广的风向标。应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展开调查研究,及时把脉农机化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新需求,引导农机研发,从满足新需求中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2 强化机补政策实施,引导农机结构优化发展

国家机补资金要重点向产粮大县、新型经营主体、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积极推进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重点围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搭建农业、农机制造、科研等多部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攻关,突破全程全面机械化所需关键环节机具的瓶颈制约。

4.3 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创建农机化示范区(县)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组织化程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机作业服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深入开展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和农机维修能手。探索形成区域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通过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机深松等作业补助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探索形成一系列分作物、分区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片。通过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4.4 重视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机作业动态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及时采集和发布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等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不断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推动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

4.5 调整工作思路,在补齐农机化“短板”中有所作为

我国虽然已步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后期,但占农业种植面积59%的丘陵、浅山区农机化水平极低,只相当于平(原)川的40%左右,一些落后地区甚至不足10%,很多地方农机化还是一片 “处女地”。而这些地方农业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巨大,是我国今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之地,对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农机化而言,其情况更为复杂,推进难度会更大,发展机制更难完备。作为“短板”,农机推广必须克难奋进,有所作为。要根据当地地域、生产、优势等情况,确定突破口,实现新突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选择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逐步推进,积聚发展正能量,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开展农机推广应用;要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符合当地市场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其现代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补齐“短板”,促进农机化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作者信息:南郑县农机推广与监理中心,723102,陕西

猜你喜欢
机收农机化全程
机收减损,颗粒归仓,湖南早稻机收预计减少损失1.45亿斤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今夏山西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1%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