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颖
与时代共进的中国设计教育
■吴 颖
纵观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史,其内涵不断顺应时代的进步发生着改变,进而呈现阶段性的时代特征。从晚清开始到当代的中国设计教育活动,分为萌芽教育期、图案教育期、工艺美术教育期、现代设计教育期四个历史分期,将中国设计教育的史料研究置入以“设计与时代”为逻辑的分析框架之中,可以看到每一次的设计教育变革都是深刻反映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本文对不同分期的设计教育之演变进行因果性分析,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目的。设计体现时代发展面貌,而设计教育则结合社会需求,反映并成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设计教育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产生不同的设计教育使命。针对制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总体战略的当代中国,探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中国设计及教育在国家经济文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产生于1912年之际。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他推行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设的“图画手工科”可以看作中国设计教育向外国学习的最初尝试。他于1898年创办湖北工艺学堂,1902年成立两江师范学堂①,这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师范美术专科高等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了包括绘画、木作、金工、玻璃、机械、纺织等多种工艺课程以及专门的“图画手工科”,引进了西方美术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由此,中国的设计教育启动了迈入正式发展的第一步。
中国设计教育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阶段是图案教育时期(1912—1949)。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阶段,工业带动城市繁荣,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对设计和设计人才的需求,民国政府对美术教育政策的颁布极大促进了美术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和公立美术教育的发展,各画种、流派、风格并立,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的开端。
在20世纪初,日本将西方的 Design一词转译为“图案”并传入中国,在这个阶段,留日归来的陈之佛成为中国设计教育发端中一个重要人物。他回国后创办了尚美图案馆,主要研究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并将日本设计教育模式带回中国,这对于当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的中国设计教育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1918年成立的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②,参考了东京美术学校的专业、课程等来进行筹建。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日本在中国设计教育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转译者”角色。
面对中国教育“取法日本甚多”的情况,时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提出“兼采欧美相宜之法”③,引导知识界关注欧美教育的“原理”。整个20世纪前半段,民国知识分子为了寻求中国的出路纷纷向西方求学。1928年,曾留法学习的刘既漂、林风眠、李金发三人,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原初机构),引入了欧洲正统的现代设计教育。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设计教育从传统的师徒间的言传身教,演变为以图案之名而兴起的组织化专业教育,可以看出,国外设计教育体系的引进和消化,在理论、师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为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设计教育的第三阶段是工艺美术教育时期(1949-1979)。这个时期主要受到了欧洲工艺美术运动④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和手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图案系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设立了不同层次的工艺美术学校。至此,“工艺美术”作为学科概念进入中国的设计教育。
整个工艺美术教育时期,由于中国的长期对外封闭,加上“文革”时期的停滞不前,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设计教育总体上以工艺美术行业的传统技艺、生产工艺、创作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以强调历史性的传统图案或民族纹样教学为核心,并以此设立了诸如陶瓷、染织、装潢等手工制作特征浓厚的课程体系,而与具有现代性的工业化生产和产业的需求并无太大联系。但这个时期仍是中国设计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当时的国家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教育的第四个阶段是现代设计教育时期(1980年至今)。“文革”结束后,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设计教育,技术的普及带来观念的更新,以手工制作为特征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逐步产业化的整体社会需求,同时,受到德国包豪斯的影响,对“Design”概念的一个新的阐释—“设计”重新回到教育者们的视野中,中国设计教育的改革运动由此启动。1978年,留美回国的何人可在湖南大学建立工业设计系,成为教育体系内部的创新之举,此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均由一批海外学子打造出来。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设计学”取代“工艺美术”成为正式学科,中国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模式全面转变为“艺术设计”教育。工艺美术教育是以传统技艺的传承为使命,艺术设计教育则以现代工业生产为背景,两者的更迭意味着设计教育与时代共进,时代催生设计教育的转变。
今天,中国设计教育界认识到包豪斯的基础教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其思想的确是中国设计教育与世界交流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收获。事实上,每一次的“洋为中用”都与时代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张之洞兴办学堂的根本动力是源自清朝废除科举;民国的艺术教育“兼采欧美”是因为处于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工艺美术教育阶段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局限有关;而九十年代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终于姗姗来迟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今天,中国设计教育始终与西方设计潮流的更迭遥相呼应。移植-融合-变革,这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设计教育与世界交流中的整体特征。
中国错过了工业化发展最好的时机,我们在后工业时代如何把握机遇?这既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中国设计教育要面对的问题。今日世界的信息化给了设计教育无限可能,中国设计教育政策制定者确立了包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八个专业来应对时代的变化。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新的一批与世界保持密切接触的人正在积极引进和探索如“设计管理”、“信息设计”等教学内容。如果说包豪斯倡导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解决的是“设计与工业”关系,那么当代设计教育最急需探讨的应当是“设计与新商业文明”、“设计与传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设计教育与世界交流的对象正在超越国别,交流的形式也超越了单向的输入,而融入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新环境。
注释:
① 资料来源: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2&hisiden=IdlpAUWBx,BWVKVUB6XU,RTYg。
②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5290905.htm?fr=aladdin。
③ 参见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Crafts Movemont)是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运动主要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⑤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XJ_FvonvfAJvMod3_6Rw6U1Ij8iSvzp-msJSDLRvhejbQ90eOa2hZlcwB56LK9B8JXXytRxCb wON6Wo7_C-wa。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责任编辑:赵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