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价值重构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视域来看

2015-02-21 02:08李雨燕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

李雨燕,曾 方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及其价值重构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视域来看

李雨燕,曾 方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亟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重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一是要扬弃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确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平衡的全面消费观;二要抛弃消费主义消费至上的观念,确立“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三要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

消费主义;异化消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充满活力、引领时尚、追赶潮流,几乎是一切时尚的倡导者和代言人。随着我国逐步迈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consumerism)作为一种全球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并日益确立它在意识形态中的广泛影响力,其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并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建一种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又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消费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消费主义倾向

所谓消费主义,即是将消费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并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视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的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大肆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消费行为。更进一步说,消费主义者均持有“物质至上”、“消费至上”、“个人至上”的人生哲学。诸多调查表明,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理性健康消费是主流,但是,随着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当电视广告温情脉脉地渲染“生存即消费”的理念,将罗曼蒂克、珍奇异宝、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与舒适的生活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跟物质消费联系在一起时,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不觉失去了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免疫力,部分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尚消费逐占主导

当今的大学校园到处蔓延着时尚的氛围,大学生们最喜欢的词语是“潮”、“IN”、“个性”、“时髦”,而比较讨厌被评价为“OUT”、“保守”、“俗套”、“老土”等等,“谁是时尚达人”始终是他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什么是时尚?大学生一般认为时尚就是成功人士在使用的,明星在代言的,电视广告在推销的,互联网上在疯传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时尚消费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如各种品牌的化妆品、炫酷的头发颜色和发型、个性化的穿衣打扮,还有多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加入时尚健身、美容整形的行列。

(二)攀比消费愈演愈烈

大学校园的攀比消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拼爹”、“炫富”、“晒包包”等这些经常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攀比风,也刮到了大学校园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电子产品比高档。笔者对大学新生入学装备进行了调查,发现如今大学生电子装备相当齐全且豪华,99%的入学新生拥有智能手机,其中40%的学生手机价格在1 000元以上,不乏苹果、三星等知名品牌;30%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还有35%的学生拥有东芝、联想等手提电脑或者是台式电脑,甚至有同学还拥有单反相机。而入学一段时间后,这些数据会快速增长。是因为“其他同学都有了,我就必须得有”,甚至要比别人的更好。据一些老师介绍,在大学校园如果有学生换了新潮的物品,过不了几天班级里就会出现好几个相同的甚至是升级版的产品,同学也经常拿这些新潮物品作为话题议论。二是个人穿着打扮比品牌。据调查,在校大学生40%的女生拥有欧莱雅、卡姿兰、兰寇、迪奥等名牌化妆品,40%的学生拥有杰克琼斯、ZARA、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名牌服饰,有同学认为如果一件衣服连品牌都没有那就太寒酸了。三是请客聚会比排场。大学生请客吃饭的明目繁多,确定恋爱关系的“定情宴”、恋人分手的“分手宴”、毕业离校的“散伙宴”,赶上发奖学金、入选学生会,甚至是当上了班干部,都会有人让你请客吃饭,部分大学生好面子,讲排场,在高档酒店用餐,在KTV包间聚会,一个比一个有气派。沈阳一大学生为生日聚会请30人吃饭,花掉1 800多元,其消费水平甚至已经高出普通上班族。

(三)超前消费盛行一时

与传统消费观念不一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提前消费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自2004年9月,广发银行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以后,各大银行纷纷在全国高校推出大学生信用卡,如农行U卡、工行牡丹卡、招行YOUNG卡、中信银行大学生I卡等,都是专门为大学生而设定的信用卡,刷信用卡消费在大学校园中盛行一时。前几年,由于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较低,曾有学生一度拥有各大银行5张以上的信用卡,最终沦为实实在在的“卡奴”。即使在今天,银行已经提高学生信用卡发放门槛,但笔者所在的大学校园里,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仍在20%以上,与上班一族的房贷、车贷相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买手机贷款,买电脑贷款,甚至买一件名牌服饰也分期付款。原来大家调侃那些拿到工资即花光的为“月光族”,今天大学校园里主要靠父母供养的“月光王子”、“月光女神”越来越多。此外,有部分学生一旦有消费冲动,哪怕囊中羞涩,也不惜向同学和亲戚朋友借钱达到消费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

(一)消费主义导致大学生消费异化,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消费主义引发大学生基本需要与奢侈需求相错位。对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来说,父母给的钱是“生活费”,是用来满足在大学里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由于追求时尚,相互攀比,一些学生甚至压制基本生活需求,追求一些奢侈享受。例如为了省钱买一个名牌包包吃一个月的方便面,“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更有为了一双名牌鞋子不惜牺牲学习时间去打工挣钱,甚至违背道德准则乃至违法犯罪等。二是导致大学生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消费主义的本质是物质主义”[1]。大学生在消费上的攀比炫耀,用比高档,穿比品牌,吃比奢侈,其实质希望通过外在的“物”的消费来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而忽视了作为大学生本该追求的知识的获取,精神的丰富,人格的修养,久而久之,必易陷入物质至上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潭,失去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尔库塞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中指出:“真正意义的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向度。如果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并以此作为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异化的发展。”[2]三是在消费上易陷入因“符号价值”而弃“实用价值”的“华而不实”的泥潭。品牌就是一种“符号”,它被赋予了诸多象征意义。大学生将品牌视为成功和富贵的代名词,对于产品的实际功用却越来越不重视。四是重个人享受,轻社会责任。无论是时尚消费的展示自我,还是攀比消费的自我炫耀以及超前消费的盲目冲动,都表明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越来越关心我拥有什么,关心个人享受,以奢侈浪费为荣,以节俭朴实为耻,全然不顾父母在家的辛苦,不顾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会影响校园氛围,导致同学间关系恶化

大学校园是知识的殿堂,应该是一片神圣的净土。我们设想的大学校园里,应该是团结向上、拼搏奋进、有知识、有理想的莘莘学子们,他们纯洁、真诚,有着非常宝贵的同窗之谊。可是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并不注重在学习上的共同拼搏,而是通过“物”的交往来获得人心,将同学友谊理解为能请人吃饭,花钱送礼,将同学恋情也理解为我能为对方花钱,买高档昂贵的礼物等,这样淹没了真正的友情与恋情,将纯洁的同学关系物质化、庸俗化。不仅如此,部分家境贫穷的学生羡慕他人富裕的生活,内心极度渴求这种生活,但是由于囊中羞涩,而不敢参加各种聚会,不能给同学送礼,慢慢被挤出“朋友圈”,逐渐被边沿化,导致严重自卑。一旦这种自卑心理没有得到很好调适,就会转化为“嫉妒”和“恨”。我们知道的很多校园血案,都是因为个别学生家境贫穷,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仇恨富有的同学,转而走上弑杀同学或室友的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严重降低家庭生活质量

教育支出一直是中国家庭的最主要的开支之一。有统计表明,在中国的内陆省份,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基本花销平均占城市家庭年收入的40%以上,占农村家庭年收入的80%以上,甚至有些家庭的全部经济收入难以供奉一名孩子上大学。我们常见到这种情况: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偏远山村家庭带去了欢喜和希望,可大学学费却愁坏了一家人。进入大学以后,作为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为了让孩子有“面子”,不顾自家“底子”,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物质装备。可悲的是,在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还盲目跟风攀比,奢侈浪费,完全超出了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力度,这对家庭经济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有大学生上学的农村家庭中,90%以上的家庭在孩子上大学期间不能也不敢花钱改善家庭生活,比如建房子、买家电,哪怕只是买件新衣服。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急,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再说。”更令人心酸的是,有些父母为了孩子上大学起早摸黑,透支身体,小病不吃药,大病不就医,小病拖成大病,最终没等到孩子毕业那一天。

(四)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加重环境负担,影响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大学生都具有环保意识,但绝大部分大学生视消费为个人的私事,持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几乎没有顾及过度消费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由于跟风攀比,在物欲的追逐中,大学生很容易忘记何为适度,昨天的奢侈品成为今天的必需品,今天的奢侈品又会成为明天的必需品,而自己“想要”的那一件却还陈列在商场的橱窗中。此外,大学生对一次性消费情有独钟,不仅一次性的杯子、饭盒司空见惯,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这种方式很经济:买一件新的产品往往比修理一件旧产品花费还少很多,制造物的废弃(其实就是资源的浪费)是非常便宜的以致不用关心,对环境的损耗也就是带来的“外部效应”可以置于成本之外。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过上一种“舒适”的生活,“用过即扔”被认为是时髦和潇洒,而不断修理,重复利用被认为是寒酸和吝啬。现代科技带给大家方便快捷的同时,大家千万不能盲目乐观:“人类的技术,可以踏入太空,可以深入微观粒子,却无法让资源匮竭中止,无法使生态系统恶化缓解。”[3]杜宁也指出“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我们消费者应该对地球的不幸承担巨大的责任。”[4]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迈向集体自杀的生活方式。

三、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重构大学生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及与消费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剖析和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消费问题进行了丰富而又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科学的消费观。在此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在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消费与人的素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其中关于消费与人的发展、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正视消费主义,重构消费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扬弃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消费观,确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平衡的全面消费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统一体,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并且后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人的超越存在的本性才使人成其为人。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5](P125)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致使人片面追求物质欲望,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占有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之上,剥夺了人们精神上的创造和享受。马克思对这种缺乏精神追求的物质消费进行过犀利的批判,“仅仅供享乐的、不活动的和供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是自己无度的要求、自己突发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实现。”[5](P223)可见,这种只满足于物欲的消费并不能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科学的消费原本就应该通过使用和享用资料去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5](P192)。因而,大学生通过消费应当能够实现体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以及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发展与提高。相比较物质消费产品而言,精神消费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生产的,其中就蕴涵了创作者的能力、灵感等非物质的劳动,也只有在精神消费中,消费主体能充分而自由地提升自己的才智与创造力,调动自己的各种潜能,发挥想象,创造一个新世界,获得自由个性的发展和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抛弃消费主义“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确立“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

尽管现代社会的消费对个体身份意识的获得、社会地位的确证具有强烈的指示功能。个体消费的内容、方式、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个体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格类型。 但是消费主义宣扬的口号“我消费故我在”,将消费视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全部价值却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P162)这里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就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是劳动或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它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在展示和实现方式。后来,马克思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的抽象的存在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与人的生产交往,不断生成自我的本质。因而,人是怎样的,“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与他生产什么相一致,又与他怎样生产相一致”。也就是说人是在他的生产活动中自我创生的,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是通过他的创造性活动展现出来。正如我们如果对一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社会贡献或是在生产领域进行了什么样的创造性活动一无所知,就不能凭一个人穿着高档来评定这个人是个高尚的人一样,我们亦不能因一个人衣着寒碜而贬低一个人的人格。因此,“我消费故我在”是个假命题,实质上是将“生命的计划表达于一种飞逝的物质性中”[7]。那些斗富者、炫耀者、攀比者仅仅是精神乏味的“消费人”或是精神空虚的物的奴隶。我们不能因消费的显性功能而放逐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

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最终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和意义体现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而不是在消费活动中,消费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只具有中介意义。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的荣辱观,明白人生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准不是他的消费而是他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大学生当以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以过硬的本领投入生产实践,弘扬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写下大大的“人”字。

(三)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消费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唯一追求,将个人享受和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仅漠视他人的价值和利益,并且将自然看成人类征服的对象,无暇顾及其过度占有和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P161)可见,人和自然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而且只有这种交换持续顺利进行人类才能生存在自然界当中。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滥用土地、砍伐森林,浪费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对此,恩格斯早就给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8]同样,对于过度消费马克思还有过深刻地揭露:“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9]

可见,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将个人的消费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的承受力度联系起来。既然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我们就应该像呵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呵护大自然,善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今天,与消费主义同行的可持续消费理念已经渐入人心,而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方式必将成为新的时尚。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引领这一时尚的代言人,理性地选择更加健康、更加环保、更加科学的消费方式,在最符合于和最不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1]杨志华,卢风.消费主义批判[J].唐都学刊,2004(11):53-56.

[2][法]埃德加·莫林,凯恩.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5.

[3]易显飞.“技术-性别-自然生态”问题探究——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阈[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5-19.

[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隼,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法]尚·布西亚.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Consumption Outlook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Outlook of Consumption

LIYu-yan,ZENGFang

(MarxismInstitute,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Hunan410114,China)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results of consumption outlook in current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mind due to the obvious tendency of consumerism. Regarding this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ir consumption outlook by using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 The main method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begin with, a sublation of materialism with a comprehensive consumption outlook to be established to generate a kind of balance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view. Then, a humanistic outlook to be proposed to replace consumerism based on human nature. Finally, discarding the individual consummate interest, to present a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view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kind and nature.

Consumerism;Alienation Consumption;Marxism Outlook of Consumption

2014-11-1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ZX011);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2ZK3023);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013)

李雨燕(1979-),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曾 方(1990-),女,湖南娄底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G641

A

1672-934X(2015)01-0052-06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主义消费
Film review:WALL·E
正确认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消费观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新消费ABC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