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忠 何萍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耕作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机械加工,使土壤和地表植被尽可能恢复到自然状态,抑制土地沙化,减少沙尘,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节省投资,培肥地力,实现增产增收。陕西省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辖10镇144村,总人口46.3万,其中农业人口38.6万;耕地3.55万hm2,常年种植小麦2.8万hm2,玉米2万hm2,种植模式以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熟制为主。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县农机总动力26.3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自2005年开始,岐山县依托项目实施,连续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按照“农机农艺融合、突出重点技术、扩大示范规模、整村整镇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巩固提升实施规模和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01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呈现井喷式增长,示范面积达到6766.7hm2,节本增效1681.86万元,增产粮食4313.75t。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中,岐山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由于各地自然资源、传统农耕习惯等存在差异,因此在遵循保护性耕作推荐模式的原则下,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适用的技术模式。推广中心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首要目标,以宣传保护性耕作四大核心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病虫草害防控)为己任,成立领导、专家顾问、课题3个小组,依据农业部印发的《保护性耕作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在示范推广黄淮海两茬平作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同时,综合岐山县机械化程度、种植工艺、农作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在川塬灌区实施一年两作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在旱腰带实施一年一作冬小麦模式,逐步优化完善保护性耕作模式。一年两作模式实施中,针对岐山县塿土黏性稍大、秋雨多、秸秆还田量大等实际问题,突出解决小麦免耕播种“推而不广”的困难:一是采取玉米机收后人工捡拾部分秸秆,随后采用亚澳免耕播种机播种;二是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益店新兴修配厂生产的2BXJ-13多用精量播种机,一次完成浅旋、播种、镇压作业。一年一作冬小麦模式实施中,主抓小麦高留茬、病虫草害防控及夏闲地适时深松三个环节,取得了显著效果。两种模式的综合应用,解决了当前示范推广中的机具、植保、水肥高效利用等诸多制约瓶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接受此种植模式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配套的质量和效果,有效扩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
一项先进实用技术要全面快速地被农民认可和接受,群众认识很重要,抓主体就是抓机手,抓环节就是抓宣传。推广中心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开设宣传板面、举办作业现场会等宣传培训手段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费省效宏的好形式。一是采用“1+10+100”(即1名技术人员培训10个农机手,1个农机手带动10个示范户)模式,把农机手和职业农民作为培育主体,开展“我为农民讲一课”活动。农机站技术人员经常性进村入户或在田间地头或作业季到联系点,从技术、经济、文化、理念等方面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有9名技术人员借助多媒体分别在雍川镇宣旗营村、凤鸣镇八角庙村、青化镇焦六村、蒲村镇双桥村、婉丰玉米专业合作社等开展讲课活动。二是制作宣传光盘。将近几年实施的技术模式、实施现状、工作成效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群众,让群众在闲暇之余,愉快轻松地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期,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28场(次),印发宣传资料4.95万份,发放保护性耕作光碟100盘,利用各类媒体宣传148次,受益群众6405人(次)。
在扩大示范点数量前提下,更加注重示范点管理。推广中心对示范点实行“五统一”,由农技中心相关人员在农艺上严格把关,农机技术人员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环节中加强技术指导和监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雍川镇宣旗营村和蒲村镇鲁家庄村,建立2个6.7hm2核心试验示范田,设立小麦常规播种、免耕播种和深松+免耕播种三种对比试验示范田。数据测试对比表明,3种种植模式中,深松+免耕播种不论分蘖能力、长势和产量,都是最好,其667m2增产率小麦平均达到8.86%,玉米达到5.73%。2014年在全县优质粮棉生产基地鲁家庄开展的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免耕播种的小麦与传统播种相比,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出苗率较高,667m2出苗达到15.57万株,后期长势旺,个体苗壮,蓄水能力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机械深松、秸秆还田及小麦免耕播种已凸显其优势,群众现场观摩后给予一致好评。累计建立示范点16个,示范面积达到1000hm2,促使岐山县益店镇和凤鸣镇大营社区实现了整镇推进,五里铺村实现了整村推进,带动了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面上开花”。
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是新技术推广的物化载体。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农机具相应革新发展;而农机的发展,又使先进的农艺不断得到巩固、充实和完善。岐山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坚持农艺要求,择优引机,推广了2BFYZ-2,2BFYZ-3,2BFYZ-4型玉米免耕播种机,2BMF-2/2型玉米灭茬覆盖免耕播种机;ⅠSN-105型,西安永晨ⅠS-250型间隔深松机;2BFXY-8型小麦免耕播种机,西安亚澳生产的2BMG-4/6免耕播种机,益店新兴2BXJ-13多用精量播种机;郑州中联4YLZ-2A,福田雷沃4YZ-3A,博远乌克兰4YZ-3型,洛阳中收4YZ-3型玉米收获机。2011年在大营八角庙村进行玉米免耕播种机对比试验,西农大研制的2BMQ-180/3型秸秆粉碎覆盖玉米免耕播种机不仅节约作业成本,而且能较好解决秸秆拥堵现象,满足玉米播种的农机、农艺要求。在示范区建设中,由农机部门提供播种、深耕、深松、收获等配套农机设备,调度有作业经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完成作业任务;由农技部门制定产量目标要求、作业标准,种子、化肥的选用、使用量,田间管理及测试任务。截至目前,累计推广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2789台套,机艺融合集成技术推广2333.3hm2。
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是新技术推广的有效保证。一是搞好机具检修工作,在“三秋”“三夏”大忙季节到来之前,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示范区,摸清保护性耕作机具现状,督促机手早检修、早保养。在农忙作业关键时期,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作业现场,解决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作业机械及时投入生产,提高作业效率。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带机具、土地等入股,创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实体4个,鼓励农哈哈、丰收等农机合作社开展一条龙作业服务,在农机维修、农机作业、农机租赁等领域成立农机合作联社。目前投入规范运行的合作社16个。三是创新运行模式。在近年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中,依托农哈哈农机专业合作社、婉丰玉米专业合作社和联盟秸秆饲草加工专业合作社,签订项目实施合同,落实实施面积,在项目实施区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作业全程均由合作社技术娴熟的农机手承担。此运行模式不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作业质量,而且壮大了合作社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