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2015-02-20 07:10曾凤英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李鸿章历史探究

曾凤英

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探究,才能把陌生的遥远的历史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对象,才能在头脑中形历史表象。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呢 ?

一、利用图片开展发现、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

历史图片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

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山顶洞人”这一内容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山顶洞人的生活”这幅插图,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该图的研究兴趣,确定发现探究的切入点和观察图片信息的范围。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山顶洞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仔细观察画面,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进行不定向的观察,兴趣很高,并踊跃发言,在学生自己发言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目的在于从图中寻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请同学们再观察画面,大家发现右边的那位青年妇女正在干什么?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他左边的男孩正在做什么?那么站起来的男子呢?他身上背着的和手里拎着的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左边还有老人和孩子,他们怡然自得的表情能说明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极富想象力,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我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作了适当的点播,最后我请学生思考:从整个画面来看,这些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你能说明他们的社会组织有什么特点吗?这样逐一呈现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发言。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我始终“摆正位置”只是在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使得教学过程的整体编排自然流畅,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妇女缝衣服,使用骨针——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男孩生火——学会人工取火,人物关系——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了解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

如:在讲述对人物的评价问题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李鸿章历来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众人对他的褒贬不一,在学习时我给学生列出颇具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传》的作者梁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事,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脘。”著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的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拓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观点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分组撰写历史小论文,展示交流,这样做,学生查阅、筛选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学会了合作学习,还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更加趋于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采的人生画卷。如;有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认为:李鸿章的一生就是晚清40年的缩影,值得借鉴的东西太多了。

三、利用反问或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究

如: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学生认为是袁世凯告密,出卖了维新派而致。我抓住机遇,反问学生: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按计划杀掉慈禧太后和荣禄,结果又会怎样?学生陷入沉思后,自由思维的火花象井喷一样爆发。大家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变法会成功,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有人认为光绪帝即使掌握实权也不一定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有同学认为不会改变变法失败的命运等等。我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维新派与顽固派力量对比,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等方面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大都觉得戊戌变法难以改变失败的命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欲的问题情景,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农村历史教师,应锁定心猿意马,皈依农村教育,报着对社会、民族、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李鸿章历史探究
李鸿章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新历史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