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习方式组织操作的几点思考

2015-02-20 07:10孙欣李明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公鸡船长探究

孙欣?李明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但在听完一些公开课乃至所谓的引路课之后,发现对其学习方式的组织操作方面存在种种误区,在此对部分现象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一、这样的合作学习好吗?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了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采用了小组学习就一定会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目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来看一看。

现象一:小组讨论中,只有一名学生在口若悬河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其他小组成员只是被动地听或简单地随声附和。

在不存在认知冲突的讨论中,学生认识水平怎么能有更好地提高。其他学生善于倾听及分析还好,如若不然,充其量只算是为优秀学生搭设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

现象二:小组学习中,几名同学讨论热烈,但细听后发现,他们的讨论焦点仅仅停留在问题的结果上,而不是在努力寻找支持观点的理由上。

学生探究意识不强势必导致他们认识上的肤浅。而差生则不会因为参与了讨论就能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这大大地降低了信息交流的含金量。

现象三:学生刚投入到讨论之中,教师便由于时间关系强令中止,并拨云见日般地表述了问题的结论。

教师缺乏民主,没有更好地为学生亲历困难与体验成功创造条件。孰不知,短期的节省时间换来的是长期的浪费时间。

现象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学习讨论什么。

学生的兴趣哪里去了?如果是他们自主发现的问题,自己产生了认知的矛盾,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怎么能会没有?

现象五:三言两语便讨论完毕,等待发言。

这大多是由于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的价值。

二、您的学生会探究吗?

作为教师,您的学生是否养成“自主发现”的习惯?是否让已经习惯于“接受”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去探究?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允许学生持有不同见解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开始

语在课堂中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学生观点五花八门也是很正常的。

尽管有些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但他们积极思考的做法还是特别值得褒奖的。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老师常常会说:“大家再想一想,再讨论一下好吗?看看谁的想法更全面一些,思考的角度更新颖一点。”答案不止一个,然而谁的观点更可取,在教师的这一点拨下,学生重新投入研讨之中。

2.自主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喜欢用小黑板罗列一些重要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可学生偏偏不感兴趣。这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让我想起关于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让公鸡吃米的一件事。最初放在讲台上的公鸡由于受了惊,紧张得怎么也不吃米。按住鸡头或掰开嘴往里塞它都不肯吃,后来放开它,耐心地等待一会,公鸡居然低下头悠然自得地吃起来。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学生在缺乏自主行为的前提下,老师硬“塞”给它们一些问题,被动的学生怎么能感兴趣,自然也就谈不上源于内心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是否能用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让“公鸡主动吃米”呢?

3.情感需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润滑剂

一位教师在《船长》的教学上极具艺术性。她巧妙地将探究转变为学生情感上的一种需要。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片断,并谈听音乐后的感受,接着教师用深沉激昂的话语渲染情境: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一位船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感天动地的歌。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那个漆黑的夜晚,一起经历那生与死的考验吧!经典的音乐和深沉的话语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于是这种探究欲望在悲壮的情境中,在强烈的冲动和愿望下产生: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那是一位怎样的船长?那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在教师深情地感召下,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产生了真切体验后的心灵对话。

在人与文本和谐对话使学生进入悟情、悟境的阅读之后,老师还抓住哈尔威船长殉职前的一句描写:“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来揣摩探究人物的内心:看,船长神态那么安详、平静,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感同身受,深究人物内心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情感需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润滑剂,千万不能忽视。

4.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是吸引学生探究的必要手段

面对一个个稚气的天真活泼的孩子,抛开“情趣”来谈教学,实为不妥。那么,怎样营造一个具有盎然情趣的课堂,让学生自觉进入探寻奥秘的学习活动之中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1)“智囊”探究法。课堂中,学生在自己小组讨论中仍无法解答的问题或有意设计的精彩问题写入纸条放在小布袋中。每个小组都可以任选其它组的一布袋问题拿回本组讨论。然后再在全班公布正确的结论。这种有点神秘的游戏性质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而且效果也很不错。

(2)角色模拟探究法。在一些描写人物的文章中,往往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来模拟人物形象。为了把角色扮演好,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效果经常会让老师意想不到。

如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之后,我伺机采访了学生:“你是怎样把刘伯承将军的那种刚毅品质表现出来的?”“我觉得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是演出时应特别注意的。”“能说具体些吗?”(生笑)“语言要出奇的平静;尽管手术时疼得青筋暴起,但神态还很镇定;动作嘛,就是为忍住疼痛抓破了白床单,手术后还能主动和沃克医生握手……”

学生在扮演刘伯承将军、沃克医生及护士的同时,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而且深入揣摩了人物内心。从而让学生充分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体验活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死读书。

总之,学习方式在操作上要有其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不断反思的探索精神,才能让课改精神扎实有效地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猜你喜欢
公鸡船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两只公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出发吧,船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当船长
说话的公鸡
船长,我的船长
聪明的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