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

2015-02-20 06:34梁茹,李建霞,刘颖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维度因子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

摘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通过数字资源的投入、积累、增长、加工和使用,以满足读者需求并提高教学科研优势,从而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该文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资金人员设施投入、规模与增长、信息服务产出和教学科研产出4个评价维度对我国30个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进行了实证测算,结果发现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及教学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指标差异较大,而在信息服务产出和资金人员设施投入维度的差异略小。

关键词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评价因子分析熵值法

1引言

1995 年至 1997 年,哥伦比亚大学基于所开展的在线书籍评价项目,对同一内容的电子版和印刷版书籍的读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电子版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印刷版,在线书籍已经在读者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鲍尔(Kathleen Bauer)对1999-2003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耶鲁医学院克拉辛-惠特尼医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率在不断提高,使用电子资源可以减少用户学习、教学及科研的时间成本[2]。国内来自 “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的统计显示: 2012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稳定增长,馆藏资源日益丰富,电子资源购置费继续攀升,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在有效提交电子资源采购费的446 所高校图书馆中,电子资源采购费的平均值达到180 万元(2011 年约为171.8 万元),延续了2006 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3]。可见,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那么,图书馆花费大量经费采购的这些数字资源质量如何?使用情况怎样?应采用何种方式来科学测定和综合评价其投入产出能力,便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2数字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数字资源的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4年,迪金森(Dickinson)对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的选择和评价进行了探讨[4]。2000年,格雷戈里(Gregory)从馆藏建设政策、采购前的资源选择标准和流程、经费预算、资源组织与访问、版权许可和长期保存等方面对数字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5]。2006年,卢瑟(Luther)在电子期刊使用评价尤其是使用统计数据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6];2011年,卢载万(Noh)使用DEA-CCR 模型和DEA-BCC模型研究了韩国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效率[7]。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一些图书馆组织、学术团体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及效益评价研究项目。如1998年,欧盟委员会“图书馆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CERLM)”的EQUINOX项目研究开发了关于图书馆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集成系统;2000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起电子资源计量E-Metrics项目;2002年,由欧美图书馆组织、出版商和中介参与的“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项目(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s Resources,COUNTER)”启动;2003年,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开展“在线数据库使用统计及报告机制标准化研究”等。这些项目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统计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制定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和服务使用情况的统计规则和绩效指标,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评价研究的发展。

总体来看,国外数字资源评价己经从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绩效评价与分析的重点基本是建立在数字资源利用的网络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研究主体多为图书馆学术团体、图书馆联盟及一些机构,同时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与数据商合作实施,许多项目都有数十个图书馆参与,其研究成果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相对较高[8]16。

国内关于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肖珑、张宇红最先系统全面论述了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内容,他们首次将价值与成本以及对数据提供商的服务要求等因素纳入了电子资源评价[9]。索传军提出电子资源在线使用评价可以通过某段时间内用户访问电子资源的次数、检索次数、下载记录、拒绝访问的平均次数等数据进行统计评价[10]。王琼、方东权利用模糊决策方法进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定量综合评价[11]。

2004 年高校图工委指出将“数字资源的计量和统计纳入整个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统计工作并进行评估是完全必要的”,并在《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中明确定义了数字资源换算馆藏及引进数字资源、自建数字资源的计量和统计办法,为从数量上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12]。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关于数字资源评价研究的选题主要集中在:数字资源质量[13-15]、采选[16-18]、使用[19-21]和效益评价[22-24]。成果以理论探讨论文居多,研究主体多为图书馆员,还没有大范围实施性的应用项目[8]15。从指标体系构成来看,主要考虑了电子资源的质量、检索系统、用户满意度、数据库使用、数据库成本及数据商的售后服务等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对国外数字资源评价研究的介绍分析、数字资源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定性的理论分析,少数的定量研究则主要是基于“检索次数”、“下载全文次数”、“平均使用成本”等体现使用效率的数据,研究方法则主要采用加权和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网络分析法等单一方法,未能充分体现电子资源建设及其利用的综合效果,也无法全面、真实、科学地反映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综合服务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基于整个数字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框架,从资金、人员、设施、数字资源投入以及信息服务与教学科研产出的角度,全面测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用户学习研究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从而为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3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罗泽宇认为图书馆服务能力是“保障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公平、公正与平等”和“创造读者价值最大化”的结合[25]。徐享王提出文献信息需求满足是一个过程,包括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图书馆服务能力是文献信息收集能力、加工能力、存储能力和传递能力的组合[26]。穆颖丽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是针对用户的知识需求,有机整合与运用其拥有的各种资源(知识、智力、技能、物质资源等),通过组织与协调知识服务流程,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为其赢得核心优势的能力[27]。笔者以为,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信息服务只是一个中间环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字资源的提供来为教学科研服务。综合以上研究观点,本文提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是指图书馆通过数字资源的投入、积累、增长、加工和使用,以满足读者需求,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从而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王云娣指出图书馆在努力追求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完备的信息设施的同时,不可忽视高层次信息人才的作用;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人才、信息设施和服务方式[28]。吴新年认为一个图书馆能否有效开展知识服务与其自身的技术环境状况、结构环境状况和文化环境状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29]。黄金霞提出在图书馆运行经费普遍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需要用数据来证明他们在师生学习、项目申请和科研成果产出中的价值和影响[30]。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3.1.1兼顾数量与质量

借鉴图书馆绩效评价国际标准ISO11620:2008及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体系HAPLR的指标设置特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中既要有数字资源的投入产出数量,也应有体现其投入产出质量的比率性指标。

3.1.2兼顾信息服务与教学科研

在当前高校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下,信息环境和科学研究形态都发生了一定变化,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信息服务实现对本校教学科研的有力支撑,在强调其信息服务数量的同时体现其学术功能和社会价值,将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3.1.3兼顾科学性与操作性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是一项理论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借鉴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撑,还需要通过运用大量数据指标、结合一定的数学方法以及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会存在某些指标数据难以收集的问题。因此,需要同时考虑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来设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这也是图书馆评价过程中强调要以科学的方法来赋权,以可操作性的指标来评价的意义所在。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的内涵,结合国内高校图书馆目前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重点考虑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使用及对教学和科研服务直接相关的内容,最终选取了资金人员设施投入、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为投入维度;信息服务、教学科研为产出维度,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所示。

4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实证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规模和建设与学校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 “985计划” 高校要想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就必须提供与其配套的数字资源保障。因此,笔者选取国内30个“985计划”高校图书馆为研究样本,分析和评价其数字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及投入产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期为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的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基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发布的2011—2012年相关年度公报及2011—2012年的《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

4.1 研究模型和分析方法

在指标体系选定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评价的核心是各指标的权重赋值。目前,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较多,比如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对综合分值进行排序,同时按照隶属度原则去评定对象所属的等级;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判断,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从个人判断出发,使得各因素权重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了克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比较分析中采用主观赋权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本文将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进行客观赋权。

4.1.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在多个观测指标变量中寻找公因子,用公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适合于对具有相关性的多变量进行分析,能够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提取更多的信息。早在1989年,奇尔德斯(Childers)和凡·豪斯(Van House)就认为因子分析方法是识别与图书馆有效性相关因素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图书馆输入研究策略[31]。作为一种参数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可通过线性变化将高维原始指标变量空间映射到低维特征空间,然后在这个低维特征空间进行线性主成分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通过降维处理抽取指标的信息,获得公因子并计算其单项得分及加权综合得分。2004年徐革从数学角度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构建电子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目的是应用能够起重要作用的少数综合指标来较为全面地评价电子资源[32]。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高校图书馆的资金人员设施投入、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信息服务和教学科研4个评价维度下的23项二级指标分别进行加权合成,以提取出各类二级指标中具有独立关系的综合因子,再根据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W进行加权,从而得到30个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各评价维度的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4.1.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建立在距离测度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按其相同或相似性质进行分类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与分类有所不同,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其相似程度由距离或者相似系数定义,进行类别合并的准则是使类间差异最大,而类内差异最小。由于本文选取的30个“985计划”高校的性质、规模有别,为了识别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在4个评价维度作用下的亲疏关系及相似程度,本文对因子分析之后的4个评价维度的公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具体计算时选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类与类之间距离的测算选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聚类过程首先把一些相似程度大的图书馆聚合为一类,而把另一些相似程度较小的图书馆聚合为另一类,直到30个高校图书馆都聚合完毕,再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逐步画成一张完整的聚类谱系图。由聚类谱系图可看出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相似程度的分组。

4.1.3熵值法模型

熵值法利用信息工程学中“熵”的大小来度量各评价维度的差异性,能客观揭示各评价维度的重要程度。在指标体系中,如果某个评价维度的指标差异较大,说明该类指标的贡献较为显著,应该赋予较大的权重;如果某类指标差异较小,说明该类指标的贡献不太显著,应该赋予较小的权重。基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各评价维度的变量信息,熵值赋权法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测算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各子系统及整个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以Xij表示第i个图书馆第j项指标值,则其综合服务能力的计算步骤为:

④指标信息效用差异值gj的计算:对于给定的j,变量xij的差异性越小,则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即ej=emax=1时,对于方案的比较作用越大。可定义差异性系数为:gj=1-ej;

4.2 综合评价

首先,根据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运行SPSS 20.0分别对资金人员设施投入、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信息服务产出和教学科研产出4个评价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进行因子提取和降维。

在资金人员设施投入维度共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019%。其中公因子1在服务器和存储总容量指标中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36和0.905,代表数字资源设施建设,方差贡献率为32.923%;公因子2在电子资源购置费和硕士以上学历占工作人员比例两个指标有较大载荷, 分别为0.721和0.885, 代表了数字资源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质量,方差贡献率为26.827%;公因子3在个人电脑这一指标的载荷达0.983,代表了数字资源的用户使用设备,其方差贡献率为20.269%。说明服务器、存储总容量、电子资源购置费和硕士以上学历占工作人员比重等在这一维度的贡献较大。在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维度,提取了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685%。公因子1在其他电子资源累积量、累计自建数字资源总量和当年购置其他电子资源三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934、0.849和0.932,方差贡献率为37.343%;公因子2在电子图书累积量、生均拥有电子资源累积占比两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88和0.966,代表电子资源规模,方差贡献率为25.046%;公因子3在当年购置中外文电子报刊的载荷为0.988,代表电子资源增长,其方差贡献率为13.829%;公因子4在当年生均新增电子文献占比的载荷为0.900,其方差贡献率为9.467%。说明这30个高校图书馆在其他电子资源累积量、累计自建数字资源总量、当年生均新增电子文献占比以及电子图书累积量、生均拥有电子资源累积占比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

在信息服务产出维度提取的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108%。公因子1在文献传递传入量、文献传递传出量和读者总人数方面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59、0.850和0.684,方差贡献率为38.583%;公因子2在信息服务业务量上的载荷达0.959,其方差贡献率为21.084%;公因子3在电子资源下载量的载荷为0.993,代表了数字资源使用量,其方差贡献率为20.441%。说明文献传递传入传出量、读者总人数和电子资源下载量对信息服务的产出影响较大。

在教学科研产出维度提取的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2.265%。其中公因子1在著作、学术论文和获奖成果数几个指标中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85、0.934和0.771,其方差贡献率为46.273%;公因子2在当年新增学位论文数这一指标中有较大载荷,为0.877,其方差贡献率为23.987%;公因子3在国外论文发表比例这一指标的载荷系数为0.94,代表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22.005%。说明著作和学术论文对教学科研产出的影响最大。

其次,在以上公因子提取的基础上,以旋转后的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提取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分别得到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4个评价维度的公因子得分;运用以上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4个评价维度的公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30个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划分为4个类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系统聚类树状图

最后,再将因子分析法测算的投入产出4个评价维度的公因子得分进行指数化处理后,运用MATLAB程序计算出资金人员设施投入F1、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F2、信息服务产出F3和教学科研产出F4所对应的熵值分别为0.9621、0.9128、0.9657和0.9540,权重分别为0.1846、0.4244、0.1669和0.2240,再利用其熵值和权重加权得到各类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的熵值综合得分,参照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系统HAPLR的做法,只对同一类型图书馆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见表2所示)。

从熵值法所计算的权重系数来看,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及教学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指标差异较大,其权重分别达0.4244和0.2240,而资金人员设施投入和信息服务产出的权重较小,分别为0.1846和0.1669。说明我国30个高校图书馆在资金人员设施投入和信息服务产出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但由于各高校馆在数字资源规模增长及教学科研产出方面的显著不同,从而影响到其综合服务能力存在差异。

表2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得分与排名

根据系统聚类的结果,第一类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均为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在4个评价维度的因子得分均较高,尤其是在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方面的得分都在1.2936以上,显示出这三个高校图书馆在资金人员设施投入及数字资源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二类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这一类多为全国理工特色突出的知名综合院校,其图书馆在资金人员设施投入及信息服务维度的优势较强,得分多为正值,而在数字资源积累与增长及教学科研产出两个维度的实力较弱,得分多为负值;第三类有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多为我国文科特色突出的综合性院校,此类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相对突出,主要问题在于数字资源的积累与增长欠佳;第四类院校包括东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为我国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单科性或多科性专业类高校,此类院校虽然特色专业优势较为突出,但由于受专业所限,导致其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服务面相对狭窄,大部分学校在4个评价维度的得分均为负值。

5结论与建议

由于影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又较为困难,同时数字资源服务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全面考虑各层级指标和各个因子之间的协调程度。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终极目标,从资金人员设施投入、数字资源规模与增长、信息服务和教学科研4个评价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建立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框架,用系统聚类法对我国30个高校图书馆进行聚类,最后再用熵值法为各类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测算出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的整体情况,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30个“985计划”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积累、增长与服务体系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则呈现明显差异,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与其学校所属的类型密切相关。未来各类型高校图书馆除针对自身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改进调整外,还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30个重点高校在数字资源积累与增长方面的权重最大,说明其数字资源建设的力度差别较大。因此除第一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图书馆外,其余各高校图书馆均应继续加大对数字资源的投入、整合及加工,并在当前经费普遍有限的前提下,健全各高校馆与国内文献服务联盟及出版社、研究团体、数据库商甚至国外文献机构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功能的联动发展,实现其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5.2 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在当前协同创新的科研发展模式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如何实现对本机构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撑,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型服务将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统计显示,30个高校图书馆在支持教学科研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第二类和第四类图书馆应围绕为教学科研的终极服务目标,创建开设类似于主题推荐、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和学术共享空间等专业知识环境,开发利用移动服务新技术加强文化宣传和阅读推广等,以快捷、有效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并注重对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围绕读者的信息需求及科研过程,努力打造数字资源服务的适用环境,不断丰富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涵,为用户提供跨领域交流的综合信息及知识服务体系,以提高数字资源使用效益。

5.3 注重信息人才培养

在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下,高层次人才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拓宽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高层次人才比例普遍偏低,尤其是部分第四类专业院校图书馆应重视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对数字资源的发现、选择和加工,进一步整合并组织协调数字资源的服务流程,从而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型”服务,最终实现数字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研究,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指导现实社会图书馆的正常运作、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并且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评价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目前,由于受数据获取的限制,使得很多指标难以得到量化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未来国内图书馆界可以考虑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数字资源综合统计系统,进一步扩充所需要的研究指标数据,并加强数据统计人员的规范培训,相关部门应引导和规范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数据的采集,从而为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Summerfield Mary, Mandel, Carol A, Kantor, Paul B. Online books at Columbia: Early Findings on Use, Satisfaction, and Effect[J]. Technology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1999: 282-308.

2Bauer, Kathleen. Trends in Electronic Content at the Crushing/Whitney Medical Library: 1999-2003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 2004, 1(4):31-43.

3王波, 吴汉华, 姚晓霞, 关志英, 王琼, 朱强. 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2014-09-28].http://www.tgw.cn.

4Dickinson G K.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M].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1994.

5Gregory V L. Selecting and Managing Electronic Resources: 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 [M]. New York: Neal-Schuman, 2000.

6Luther J. White Paper on Electronic Journal Usage Statistics [EB]. http:∥www.clir.org/PUBS/report/pub941conterits.htrnl, 2006.12.20.

7Noh Y.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sing DEA Techniques and a Proposal of Alternative Evaluation Variables [J]. Library Hi Tech, 2011, 29(4):697-724.

8徐革. 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成都:2008.

9肖珑, 张宇红. 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3):35-42.

10索传军. 论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2(3):65-68.

11王琼, 方东权. 基于模糊决策的电子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探讨——以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3):68-70.

12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 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4 年)[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3):90,89.

13唐琼, 张新鹤.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07(7):46-53,62.

14贾洁, 彭奇志.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21):84-79.

15莫祖英, 马费成. 数据库用户信息资源内容质量满意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39(2):85-97.

16强自力. 电子资源评价与选择的几个问题[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1):28-31.

17杜莹琦. 高校图书馆试用数字资源的选择与评价策略[J]. 图书馆建设, 2011(7):13-15.

18唐琼, 吴钢, 谭明君. 图书馆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权重的确立研究—用户与馆员的双重视角[J]. 图书情报知识, 2011(3):26-34.

19胡燕菘. 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评价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 31(4):61-63,77.

20唐琼, 肖希明. 关于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框架的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08, 52(5):66-69.

21王丹丹. 基于使用数据的馆藏电子资源评价方法与系统分析[J]. 情报杂志, 2014, 33(2):166-170,200.

22向林芳.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 图书馆建设, 2010(10):94-97.

23余昭芬, 黄德斌, 汤艺, 谭黎, 谭荣杰. GAP理论模型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4):62-68.

24蒲筱哥, 乔亚铭, 胡亚敏.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4):41-49.

25罗泽宇. 图书馆服务能力理论研究——概念、特性、提升障碍及逻辑起点[J]. 图书馆杂志, 2012, 31(2):2-4,10.

26徐享王. 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理论研究——概念、形成、结构及提升策略[J]. 图书馆, 2013(2):27-29.

27穆颖丽. 基于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建设[J]. 情报科学, 2013, 31(6):67-70.

28王云娣.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综合评价[J]. 情报科学, 2008, 26(1):82-86.

29吴新年. 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体系结构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 图书与情报, 2009(6):41-44,77.

30黄金霞. 解读2010年美国学术型图书馆的十大发展趋势—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1):93-96.

3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 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

3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 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33Childers T, Van House N A. Dimensions of Public Library Effectiveness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89, 11(4):273-301.

34徐革. 重构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法[J]. 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2):32-34.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7

Evaluation Study on Digit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Service Abilit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Liang ruLi jianxiaLiu yingLiu yunSun xiaoxing

Abstract:Digit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service abilities are the abilities which optimize the knowledge value by investing, collecting, processing and utilizing the digit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reby to meet the consumers’ requirements and obtain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ethod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cluster analysis and entropy method. From dimensionality of four evaluation elements such as input of fund, staff and facilities, growth and scale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 output and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utpu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comprehensive service abilities of 30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have been studied, and large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library growth and scale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utput, while comparably smaller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information services output, input of fund and staff and facilities.

Keywords:Digital Resource; Comprehensive Service Abilities;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Factor Analysis; Entropy Method

收稿日期:2014年10月21日

通讯作者:□梁茹李建霞*李建霞,ORCID:0000-0003-3592-9787,jianxialee@ecust.edu.cn。刘颖刘云孙晓星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维度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影响因子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