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电影伴随文本运行探析
——以电影《港囧》为例
赵禹平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伴随文本既影响着接收者对电影文本的意义解读,也丰富了电影文本的符号意义。电影伴随文本通过副文本意义推送、型文本意义引导、前文本意义嵌入等方式运行。接收者对伴随文本的依赖和执着,会给商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但无论何种伴随文本,都支持符号文本生成,却并不能取代符号文本。只有伴随文本和电影文本和谐发展,接收者在其综合作用下去解读电影符号的意义,影片才会取得商业上和艺术上的成功。
电影文本;伴随文本;港囧;国产电影
著名电影研究者道格拉斯·戈梅里说:“电影并不是靠故事或明星,而是靠立足之地招徕顾客的。”[1]何谓立足之地?如何构筑其立足之地?电影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巩固其立足之地呢?答案很简单,电影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其立足的根本。电影制作方通过电影与文化的纽带,传递电影意义,受众了解、接收并肯定其意义和价值。电影的立足之地,正需要每一部电影和受众的成功互动来巩固。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视野不断拓宽,竞争意识不断被强化。电影制作方为了收拢观众芳心,赢得高票房,除了要创新电影拍摄手段,更新观影技术,使电影内容不落入俗套以外,还要想方设法加强电影的宣传:推出电影宣传片,张贴电影海报,发放电影宣传单,邀请偶像明星代言宣传等等。
研究者敏锐地观察到电影宣传艺术、宣传方式对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将电影宣传研究与接受理论相结合,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出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影宣传的创意方式》《电影宣传与接受理论》《自媒体盛行下的电影宣传》等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徐翔、邝明艳在《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中,考察了接收者在“符号域”与传播领域交集里,如何受“潜文本”影响去解释对象文本。文章指出,“潜文本”作为不可见却可被测的信息文本,能在传播过程中影响受众。但事实上,联系对象文本与文化世界的文本表征,如电影的显性宣传,是能够被目测和直接审视的。因此,笔者拟根据赵毅衡教授提出的“伴随文本”概念,利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电影如何凭借伴随文本,以大众传播领域不容忽视的主体身份,与接收者进行互动,并发送意义。
伴随,顾名思义,即陪伴、随同。伴随文本,也就是随同符号文本一起存在的、符号文本之外的显性或隐性的附属文本。关于伴随文本的具体概念,赵毅衡教授是这样定义的:“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了大量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不显现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顺便’携带着……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地影响意义解释。”[2]
赵毅衡教授将伴随文本分为6种,即型文本、副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伴随文本作为沟通文化世界和文本世界的桥梁,在解读各种符号文本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广告文本,抑或是品牌文本[3],都通过伴随文本与显文本结合,使得接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样的意义理解方式中。
电影作为符号文本,独立地依靠自身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献媚于观众的行动策略,早已不能满足接收者的猎奇心理和观影期待,也无法顺应新媒体时代下电影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票房也力有不足。电影制作方正是通过打造一系列伴随文本的方式,将电影文本与外在文化世界联系在一起,突出影片特色,利用其标出性特征吸引接收者注意,在传递符号意义的同时,为电影制作方赢得票房收益。
在电影文本之外,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伴随文本,如明星演员、代言人、海报、宣传单、MV、综艺娱乐、真人秀、歌曲链接、电影续集、质疑、影评、同名小说等,它们既影响着接收者对电影文本的意义解读,也丰富了电影文本的符号意义。在庞大的文化体系中,电影文本已难以离开伴随文本,对电影文本的单一研究,已不能满足新媒体电影的发展需要,对电影伴随文本进行研究,是当代电影研究的应有之举。
1.副文本意义推送
“副文本(para-text)是‘显露’在文本的表现层面上的附加因素,落在文本边缘上,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出版文本;美术的裱装、印鉴;装置的容器;电影的片尾片头、唱片的装潢;商品的价格标签等等。某些符号文本类型,例如歌曲、交响乐、作者身份与标题等框架因素,甚至不显现于文本边缘,需要另外的文本渠道(例如戏单,CD封套等)来提供。”[2]
电影的副文本,除了定义中的片头片尾外,还包括电影名称、导演、编剧以及电影票价。本文以最近备受热议的《港冏》为例,探讨电影文本如何通过伴随文本来实现其符号意义。
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徐峥,在拍摄完成《人在冏途》和《人在囧途之泰冏》(后文都简称《泰冏》)之后,成为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喜剧导演,《泰冏》作为首部票房超过10亿的国产电影更是让其享誉大江南北。
就在徐峥筹划拍摄《港冏》这部电影时,网上相关的报道也已络绎不绝。《电影〈港冏〉立项,剧情曝光主创未定》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向徐峥的影迷透露:“徐峥《港冏》已在总局悄然立项。”[4]《浦发银行欲进军电影众筹,或押宝徐峥〈港冏〉》中明确分析了徐峥在中国国产电影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凡是徐峥执导或出演的电影在最终票房成绩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猜测“徐峥导演并主演的《港囧》极可能再次创造票房神话,这或许是浦发银行方面押宝徐峥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5]
与此同时,宣传海报上赫然醒目的“徐峥导演作品”也引来微博网友的热议,如《魅影》公布的微博评论:“蛮期待的,不仅因为最近特喜欢徐峥”,“感觉要砸,不希望徐峥再拍冏”,“就是冲着徐峥,也必须得支持《港冏》”等等。
“徐峥”成为热议对象,不得不说是电影《港冏》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徐峥导演”这个副文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收者的解读和判断,一旦对电影怀揣观看期待,就已经成为潜在的票房贡献者。而对于“徐峥”的支持者来说,毋庸置疑会忽略电影文本本身,用副文本垄断自己对《港冏》的解读和判断。但这并不是说,副文本可以代替文本,在观看完《港冏》之后,影迷们也会根据徐峥导演得出色与否,选择是“粉转黑”,还是“粉转路人”,或继续对徐峥进行炙热追捧。徐峥、赵薇、包贝尔这样的电影明星,如同“由大众传媒制造、提供给我们”*杨文运,马国强.体育明星的符号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7(8).的运动员明星一样,都作为副文本元素被符号文本携带并发挥作用。
运用副文本成就电影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电影宣传中是屡见不鲜的:喜欢开心麻花组合的接收者,会更关注《夏洛特烦恼》;熟悉《小王子》原著的接收者,不会在意是不是易烊千玺为电影配音,虽然两者都作为副文本影响观众;怀念保罗·沃克的观众一定会在《速度与激情7》的电影放映室里出现。
2.型文本意义引导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例如不太关心娱乐新闻、八卦消息,对徐峥、保罗·沃克等电影明星并不熟悉的接收者来说,“徐峥导演”“去世男明星”这些副文本因素并不能发挥其全部作用。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电影票价、电影片头这些同时也显露在电影文本表现层面的伴随因素。《港冏》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制作团队在宣传环节中,面对这些普通观众,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凸显其喜剧元素,放大出宣传效果,标出喜剧电影应有的特色,才能获得可观的观众期待,影响并引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接收方式。这就涉及到了伴随文本中最重要的型文本。
型文本(archi-text)“是文本框架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2]。电影的“归类”方式多种多样,如恐怖电影、喜剧电影、青春电影、动作电影等,都以类属的方式标示出每一种电影的特别之处。体裁“是最大规模的型文本范畴”[2],每一种电影归类都体现为一种电影体裁。电影体裁的确定影响了电影接收者的接收方式和观影期待。
《港冏》作为国产喜剧电影,在其放映之前就已经备受热议,一篇《〈港冏〉能否“收复失地”》就将“笑点”置于焦点之上。这篇声称“‘笑点’设计一点都不偷工减料”的评议文章,首先介绍徐峥的新伙伴包贝尔如何在现场逗乐笑点高、对演员要求颇高的徐峥,又郑重说明对于“笑点”的追求,徐峥始终如一,并且努力用“笑点”成就一部有品质、有品位的喜剧电影。全文用徐峥对“笑点”的解读,提醒观众这不仅是一部有“笑点”的喜剧电影,而且还是有品质、有品位的电影。这实际上在无形之中,便告诉观众:你们不能够把《港冏》视为单纯的喜剧电影,而应在观看后领悟其影片内涵,解读出符号文本所要传达的“笑点”背后的文本意义。
将电影体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有利于明晰意义发出者的目的,接近其意图定点当然也有利于接收者去解读符号文本进而满足自身的娱乐或审美需求。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爱情电影、青春电影、喜剧电影等都有其特定的接收群体,他们根据电影体裁怀揣着自己的观影期待,提醒自我以接收者身份,用应有的解读方式去理解电影文本。
3.前文本意义嵌入
如果说型文本会影响电影接收者的心理期待,那么前文本的影响,则会更多地体现在通过与符号文本的互动引导接收者探索符号文本与社会文化潜在的深层关系。
“前文本(pre-text)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前文本比较明显,包括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剽窃、暗示等;广义的前文本,包括这个文本产生之前的全部文化史。”[2]因而,一部电影的前文本,应当包括整个电影史和整个文化发展史。
《港冏》正是透过对副文本标题中的香港拍摄点的告知,一步步向接收者输送文本解读信息。首先,《港冏》中有大量对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警匪电影、香港动作电影的再现场景。制作团队还请来香港著名导演王晶、演员石榴姐等助阵,加上耳熟能详的香港经典音乐作为电影背景音乐,让电影观众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香港文化圈中,带给观众回味香港电影发展史上经典作品的体验。对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熟识香港电影文化的大陆观众而言,《港冏》所带给他们的,更是一场回味韶华时光的视听盛宴,正如徐来在影片中说的,所有这一切都“证明我的青春岁月,真实存在过”。
其次,同很多国产电影一样,《港冏》中也有许多对经典影片、好莱坞大片“借鉴”的桥段。“徐来和初恋杨伊每次亲吻都出状况这一桥段和好莱坞喜剧《四十岁老处男》如出一辙”*引自新浪网,2015年10月15日。,最后在宾馆碰面刚想亲吻便冏况百出的情节,也出自于《最后的维加斯》。蔡拉拉、徐来和警匪两人斗智斗勇的场景无疑是《英雄本色》的喜剧翻版,吊在公交车上的徐来也不禁让人想起《警察故事》里英勇无畏的成龙。导演在《致敬香港电影》的微博特别篇中谈道:“希望它能够唤起我们这代人的集体回忆。”*引自新浪微博, 2015年 10月15日。这无疑是对香港电影、香港文化和经典影片的特别致敬。
接收者是否愿意接受这种“特别致敬”,能否接近制作团队所设定的意图定点,却是取决于接收者自己。对影片创新性要求颇高的影迷朋友们来说,那些类似好莱坞大片、香港动作片桥段的出现,反而会使《港冏》被贴上“抄袭”的标签。难怪《港冏》上映不久,就有《〈港冏〉“三部曲”涉抄袭》、《〈港冏〉被指抄袭,三部皆是抄袭,抄袭何时了》等质疑《港冏》原创性的文章出现。可见,对于前文本的“引用”应适可而止,框架、台词、剧情等显而易见的套用,会导致原创作品创新性的缺乏,所谓的引起共鸣、唤起共同回忆,观众可能并不买账,效果会适得其反。
4.先后文本沉淀与追随
“引用”是针对前文本而言,范围可囊括至整个文化史,它的作用在于求和,求得接收者和前文化史的融会贯通。先后文本,是在文化大背景中,相对应而存在,范围可缩小至文本对应文本的两维范畴,它的作用也在于求和,却是求得接收者承接式地吸收先文本对后文本的影响。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意图,还在于接收者的主观意愿和领悟能力。
先文本的概念,是相对于后文本提出的。先后文本(precedingensuing text)是对立的一套伴随文本,相互关联着产生。一个符号文本,是在特定的先文本影响下产生的,且受制于后文本,在两维之间被解读。
影片名《港冏》的择取,不得不说是为了留住“冏”族影迷的心。从片名来看,“港冏”是对先文本《人在冏途》《人在冏途之泰冏》的延伸。虽然徐峥在电影立项时,就曾表示《港冏》不是拍续集,“从内心,我不想大家说我炒冷饭,所以这次我想说一个全新的故事”*引自新浪微博, 2015年 10月15日。。实际上,就电影文本本身而言,并不难发现,徐峥依旧沿用了《人在冏途》的叙述模式:两个男主角,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踏上路途之后道路出现交集,又戏剧性地遇到共同的追击者,途中结队而行,最后化险为夷。成功先文本的存在,让《港冏》渐入“冏”境,引来不少批评者,称《港冏》采用过多山寨片段和早被滥用过的庸俗段子。
面对这些批评和质疑,我们应该认识到:超越先文本——这一行动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将想法付诸实践,拍出低成本喜剧电影,且能够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也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在于票房的突破,而在于它并没有给《人在冏途》《泰冏》造成“逆影响”,反而引发电影制作方对创新性电影的关注和思考。
5.评论文本意义塑造
不论是制片人的关注和思考,还是新闻评论者的关注和思考,一旦公布于众,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接收者的体悟和解读。在对电影文本的关注和思考基础上形成的、并对接收者造成影响的文本,依然是电影的伴随文本,被称为评论文本。
评论文本(meta-text),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对此文本生成后,文本被接受之前,所出现的影响意义解释各种文本,包括对此作品及其作者的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道德或政治标签,等等”[2]。
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道德、海报、预告片或政治标签此类元文本,与电影文本形影不离,《港冏》亦不例外。在进入院线之前,制作方可谓是做足了功课——关于《港冏》立项的新闻和《港冏》票房猜测的消息在新媒体上层出不穷。早在上映前几个月,《港冏》新闻发布会就已举行,向大家介绍制作团队、演员阵容的同时,还发布多个以不同主角为宣传对象的电影预告片,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电影内容。不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评价,所有的评论文本都足够博取接收者的关注。
即使是面对负面评价,《港冏》制作团队也不会轻易放弃利用评论文本进行宣传炒作的机会。从各个角度回击网上的质疑声,从各个角度发送评论文本信息:拍摄MV短片浓缩影片精华,采访导演,主角讲述拍摄现场的辛酸故事等等。徐峥在个人微博上发表图片,用不同风格的海报宣传提喻出《港冏》多个迥异的主题,可谓煞费苦心。
6.链文本意义延伸
为了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港冏》制作团队各负其责:音乐制作人发布电影背景音乐、电影插曲网络链接,电影演员参加真人秀节目,主题曲演唱者录制秒拍视频等,各式各样链文本形式与电影文本相得益彰地呈现在接收者面前。
“链文本(link-text)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例如延伸文本、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网络链接等。”[2]
链文本在新媒体时代下,是不可或缺的伴随文本。链文本以便捷、快速的方式扩散符号文本信息,增加接收者对其的知晓度。《港冏》在官方微博中,发送电影背景音乐链接,并链接音乐监制人胡彦斌,方便大家搜寻关于《港冏》背景音乐的更多信息。
除此之外,日益红火的访谈节目、真人秀节目和脱口秀节目,也成为电影宣传方中意的宝地,作为链接文本,辅助符号文本的意义传达。东方卫视的《金星秀》就在《港冏》上映前两天,采访了该片的导演徐峥,并邀请主角之一包贝尔现场观看。采访中,对《港冏》剧情的剧透,对演员更替动机的解释,对徐峥演艺之路的煽情回忆,都是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而有意为之。包括节目中介绍的徐峥演艺之路上的代表作品《春娇与志明》《催眠大师》《无人区》《心花路放》《人在冏途》《泰冏》《夜店》等,都可以作为链文本,影响接收者对《港冏》的解释。
《港冏》上映后紧随而来的国庆假期,江苏卫视收视率颇高的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在本已完结的节目之外增加番外篇——为《港冏》演员队伍量身打造特别档假期节目。文娱网、潇湘晨报网、搜狐网等多家网络媒体都作了报道。
电影是和小说类似的一种叙述,“若只从内部看它,就像你站在屋内,看到的只能是房子内部的陈设或隔着窗栏的风景。当你跨出言语的门槛,来到屋外,你就能看到一座作者构筑的叙述之屋。你还可以看见围绕在它周围的环境”。*卓雅.电影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及其引发的主体冲突[J].符号与传媒,2015(11).伴随文本正是存在于电影周遭环境之中,为电影的成功宣传、票房大卖、续集卖座作出贡献的力量。电影制作方将电影伴随文本精心摆放,运用多种电影伴随文本作导航,控制接收者的意义解读,成功地将接收者卷入既定的解释漩涡之中。
伴随文本作为电影票房大卖的助燃剂,受到越来越多电影制片人的青睐。电影文本正是通过伴随文本,俘获接收者的注意力;而接收者通过这些伴随文本,更全面完整地解读电影文本。电影文本对伴随文本的依赖与日俱增,接收者也在主动和被动地依赖伴随文本,进而加深对电影文本的理解。“在接收这一端,伴随文本更有可能喧宾夺主,甚至接管了符号接收者的解释努力,这种情况可以称为‘伴随文本执着’。”*卓雅.电影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及其引发的主体冲突[J].符号与传媒,2015(11).
接收者对伴随文本的依赖和执着,会给商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电影制作方为热衷于副文本的接收者提供不同版本的电影:英语或者国语场次;拥有较多过分热衷于后文本的接收者,电影制作方就会不停地拍续集去满足这一特定群体;观察到热衷于前文本的接收者,模仿剧情的网络游戏设计者就会斩获商机。
如果说刺激电影产业及各兄弟产业经济发展是锦上添花,那么,电影制作方为经济收益而无限拍续集、无限翻拍,电影接收者为某个电影导演或电影明星无限投放金钱等以伴随文本为意义解读的行为,仍然是社会大众所必需么?我们应当注意,无论何种伴随文本,都支持符号文本生成,却并不能取代符号文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影文本本身的内涵意义,仍然是其在市场中立足的核心竞争力。
对伴随文本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把握,都是为了帮助电影文本接收者更好地欣赏符号文本本身的意义。而伴随文本带来的对符号文本的各种争论,提供的各种有效元文本评论,对电影制作方而言,也是促其反思的警醒力量。只有伴随文本和电影文本和谐发展,接收者在其综合作用下解读符号意义,国产电影才会健康发展。
[1]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
[2]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蒋诗萍.伴随文本与品牌叙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2(1).
[4]电影港冏立项:主创曝光,剧情未定.[J]电影动态,2013(8).
[5]张汉澍.浦发银行欲进军电影众筹或押宝徐峥港囧[J].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1) .
(责任编辑 安 然)
10.3969/j.issn.1008-6382.2015.06.003
2015-10-26
赵禹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
H0
A
1008-6382(2015)06-0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