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

2015-02-20 15:47古世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矛盾

古世平

(1.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2.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清醒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

古世平1,2

(1.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2.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变化,是社会运动中的客观存在,由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基本形式有: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若干矛盾;主要矛盾中一对最尖锐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其变化趋势包含:主要矛盾不变,随条件变化出现新的表现形态,旧的表现形态转化为新的表现形态;原有主要矛盾退居次要矛盾而出现新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是实事求是的现实立足点,是求真务实的现实着力点,是始终引领社会前进的出发点。

社会矛盾;主要矛盾;表现形态

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始终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态的变化

(一)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不断变化是社会运动中的客观存在

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且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这一社会的性质或发展阶段的发育程度,一般都会贯穿于这一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始终。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各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318。这也就是说,基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同的形态,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也会以不同的形态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不变,社会主要矛盾不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却是不断变化的。在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必然要通过特殊的、具体的矛盾和关系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社会形态、社会发展阶段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状况、表现形态会发生变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当某一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就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某一两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表现为中华民族与英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表现为中华民族与英、法帝国主义的矛盾;中法战争时期,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法国帝国主义的矛盾;甲午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期,表现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当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发动侵华战争时,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则是中华民族与整个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前,主要是人民大众与清王朝反动卖国统治集团的矛盾;此后到大革命失败前,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矛盾;大革命失败后,则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与代表买办豪绅阶级的官僚资产阶级及其卖国独裁政权的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基本解决,但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而是融入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40余年,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的客观现实,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现实生产力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了新台阶,基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现阶段的具体表现”[2]14。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绝不会与改革开放初期相同,更不会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之时相同,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不断变化是由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某一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但是社会形态演变却以千年、世纪作为时间跨度,社会发展阶段也常常以世纪、年代作为时间跨度。我们绝不能想象,在这样的时间跨度里,社会主要矛盾会一成不变。社会主要矛盾既要贯穿社会形态或其发展阶段的始终,又不可能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时期就必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社会形态或其发展阶段不变,但其表现形态则一定会有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始终处于不停顿的运动之中,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一定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也一定会发生性质、地位、力量对比和作用方式等的变化,社会矛盾总体系中诸多矛盾与主要矛盾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以抗日战争胜利到建立新中国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首先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之间的矛盾。其次,人民革命力量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之间的矛盾,由于双方在斗争中不同时段所处的地位不同,攻守态势、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又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3]。内战爆发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坚持卖国、独裁、内战的矛盾。内战爆发后,第一年,蒋介石集团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居于战略进攻态势,人民革命力量在军事上居于弱势和战略守势,主要矛盾就表现为维护和发展长期人民革命的成果与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矛盾;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以后,蒋介石集团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被打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尽管力量对比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但态势转换已经形成,主要矛盾则表现为摧毁蒋介石政权反动统治的军事、政治基础与维护这一统治基础的矛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4]1360,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平津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状态,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已经易位,主要矛盾又表现为“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4]1375之间的矛盾;随着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4]1424,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迅速向全国进军,到1949年底,基本解放了除西藏之外的全部大陆领土,人民革命力量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不断变化的形式

(一)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若干矛盾

一般来讲,社会主要矛盾都会表现为若干对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矛盾。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既表现为特别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同时也表现为侵华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把持中央政权的封建买办集团与地方封建买办势力之间的矛盾,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矛盾,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主义压迫的矛盾,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现代工商业经济与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矛盾,发展现代科技文化与现实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矛盾,等等。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致力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也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更为复杂,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所表现出来的10种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中以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正是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与整个国家生产力及经济社会不发达的矛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的矛盾,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农业并存的矛盾,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并存的矛盾,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与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同时并存的矛盾等等,才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新的阶段性特征显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5]3,这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所表现的多种具体矛盾的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实际上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表现形态。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也存在差异。在发达地区已经解决的矛盾,在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可能还显得比较突出;在发达地区比较突出的矛盾,在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也可能尚未显现。比如:当城市先富人群为子女上好学而择校时,贫困山区小学生却梦想不再用购物袋充当书包;当发达地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时,很多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却在招商引资——努力建立起码的二三产业,等等。

(二)主要矛盾中的一对矛盾表现为最尖锐的矛盾

当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及以上时,由于具体情况变化,其中一对矛盾突出或尖锐,表现为最主要的矛盾。就近代中国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原有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包含在最突出最尖锐的矛盾之中。如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辛亥革命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同盟会等革命党与清王朝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北伐战争时期,突出地表现为国民革命力量与北洋军阀的尖锐对立与斗争;抗战胜利后突出地表现为人民民主革命力量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尖锐对立和斗争,这些都是国内阶级矛盾的集中表现。这3个时期的政权当局都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因而反对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斗争也必然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表现,最突出最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中,已经包含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主要矛盾中的其他矛盾、其他构成部分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企图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的中国,“一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便把若干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推入次要的地位”[1]252,“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使它们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1]254。

(三)表现为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

当社会主要矛盾已被认识,有解决的要求,但并不具备一举解决的条件时,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的矛盾就会相对突出,成为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与主客观条件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必须事先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要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地具体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始终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263,始终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当革命形势已经存在,但主观力量不足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时,必须高举自身的革命旗帜,开辟正确的道路,团结最广泛的同盟军,创造有利条件以夺取革命的胜利。当社会发展处于量变积累,并不具备质变或革命发生的条件时,必须尽量利用各种斗争形式,争取群众的觉醒,加强思想、政治与组织准备,逐步聚集进步力量,等待革命形势的到来。夺取全国政权后,首先应巩固政权,把“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4]1429,创造必要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趋势

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而显示出平缓、突出、尖锐、消亡等不同的趋势。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情况下的趋势

1.原有主要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中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

比如,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转化为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的一部分;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成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态;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中国革命中心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的头3年,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但解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仍然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之一,即土地改革既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又是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2.原有主要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出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

比如,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退居次要地位,性质、作用发生变化,但并未消失。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在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社会发展权利与实施军事封锁、政治孤立、经济禁运等方面,甚为突出;长期而言,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现形态,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7]13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表现为:中国维护独立主权尊严、不断发展、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与西方霸权主义和反华势力企图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侵略威胁、实施和平演变等方面的矛盾。

(二)社会主要矛盾不变其表现形态变化的趋势

1.客观条件和客观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出现多种不同情况

比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表现为社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则表现为社会生产的结构性过剩与居民消费不足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结构性变化的矛盾[8];并且还会伴随经济发展周期的阶段不同,表现为经济自发运行与宏观反向调控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双方交替成为凸显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一方在斗争中被打倒、消灭,旧的表现形态转化为新的表现形态

比如,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其表现形态——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与清王朝的矛盾消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革命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北伐战争打败了北洋军阀,但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奋起反抗,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工农政权和国民党政权尖锐对立”[1]252的矛盾;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日民族矛盾的对抗性得到解决,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建立全国人民民主政权与蒋介石独裁卖国政权的矛盾。

3.作为表现形态的矛盾已经解决,出现新的表现形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民基本生存问题解决,由贫困进入温饱,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而殷实生活(小康)需要与整个社会生产规模小、不发达的矛盾,非常显著。进入新世纪,我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但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特征非常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则表现为“提高全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要同“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城乡区域差距扩大[7]13之间的矛盾。到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表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水平低、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人民期望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人均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与市场经济自发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快速发展与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能力弱小之间的矛盾,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与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过大之间的矛盾,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张与资源利用效益严重偏低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快速提升与资源、环境承受力之间的矛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原本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

四、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高度集中地反映较长历史时期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相互适应状态,是确定长远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则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状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人民群众需要、利益和愿望的关系上,反映其适应状态,是确定现实目标和任务的直接依据。

(一)不断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是确定现实目标、任务的立足点

社会主要矛盾未变,但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必然不同。这就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以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表现形态的性质、特征、发展趋势,作为立足点,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达到新的实事求是,破除教条主义和固有的思维定势,准确地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现实客观需要、利益要求和愿望追求,适时制定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有机统一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前进。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而制定的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就尤为成功。抗战一胜利就确定了争取“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4]1155的目标和任务;内战爆发后又将其转化为以自卫战争“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借以争取和平”,“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4]1186、1188;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则提

出,消灭蒋介石集团的主要军事力量,“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达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总目标”[4]1237、1235;战略决战中则进一步宣告,“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派,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4]1375。

(二)清醒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实着力点

在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没有变,人民群众长远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追求没有变。但是,在社会运动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和客观形势随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人民群众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需要、利益和愿望,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出现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用全新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去研究新情况、悟出新道理、制定新举措、解决新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针对外部环境造成的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急剧变化,把人民群众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立足应对当前之需,又着眼未来科学发展,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宏观调控迅速终止“双防双紧”,转向“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成功实现中国经济率先向好回升,逆势上扬,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随后,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外贸大幅滑坡,我们把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困局与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开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中仍然保持强劲活力和7%以上的中高速度,再度实现“风景这边独好”。

(三)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是始终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的出发点

如果说认清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明确长期奋斗目标、基本路线、发展战略、发展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引领社会发展大方向,那么在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的情况下,“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9]370-371,大政方针就必须相对稳定。

当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已经明了,长期目标和根本任务已经确定,当我们面临更紧迫的问题时,就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出发,以谋划当前和近期的现实目标,提出现实任务、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更多的是要因时因地因事,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与主要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相结合,并以此确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是实现近期目标、任务与长远目标、任务的契合点,能够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时代特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确定符合实际的现实纲领、近期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保证现实纲领、近期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以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从而推动长期目标和任务的逐渐实现。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潘云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及其表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 (6):80-84.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王欣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2):86 -90.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佑法)

Clear Grasp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Form of Change

GU Shi-ping1,2
(1.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2.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ist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ongqing 400067,China)

The changes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form are determined by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ntradiction movement and ar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in social movement.The primitive changing of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representation includes:contradiction influencing each other,a pair of the most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onditions of solving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The changing trends includes:the constant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with changing conditions,the old form of contradiction transformed into a new form an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with that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transformed into the form of new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Correctly grasping the changing form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s the realistic standpoin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the reality of practical focus and is alway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eading social advancement.

social contradiction;principal contradiction;formation

D616

A

1674-8425(2015)11-0097-06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11.015

2015-05-09

古世平(1957—),男,重庆长寿人,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古世平.清醒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态的变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97-102.

format:GU Shi-ping.Clear Grasp of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Form of Chang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11):97-102.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矛盾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