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看张培基对散文《渐》的英译

2015-02-20 15:42王亚男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翻译

王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从“视域融合”看张培基对散文《渐》的英译

王亚男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视域融合;意义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翻译

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可以为原作延长生命,并拓展生命的空间[1]。张培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散文名篇的英译,译文优美贴切,深受人们喜爱,学界有不少对其散文翻译的研究,包括顺应性理论[2],生态翻译学诠释[3],翻译美学角度[4]等。

随着哲学阐释学和翻译研究理论的发展,二者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哲学阐释学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翻译理论与策略。本文通过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视域融合”,对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渐》进行分析,希望为散文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一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和被理解的对象都有各自的视域,被理解的对象——历史、典籍、个人生活、哲学、艺术作品都有它们自己所由来的历史视域。因此,当我们带着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哲学或某种文化时,势必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视域和历史背景的冲突问题。但理解的过程并不像古典解释学所要求的那样,解释者应当抛弃自己的视域而置身于对象的视域,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理解既不是解释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域进入被理解对象即文本的视域,也不是简单地把解释对象纳入解释者的视域,而是解释者不断地从自己原有的视域出发,在同被理解对象的接触中不断检验我们的成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使两个视域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这一过程即“视域融合”[5]。

二《渐》英译中体现的视域融合

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视域融合必定是各层面的巧妙融合。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对该译文进行阐述:意义方面的视域融合与文化方面的视域融合。

(一)意义方面的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在意义上的要求就是译者要尽量贴切地传达出原作想要表达的含义。张培基在翻译时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辅助采用归化的策略。

香港物业管理部门着重住房居住素质和房屋内外的功能,最终达到给予业主、住户一个完美的“家”的感觉。新的物业管理模式基于物业、居者(业主、住户)和伙伴关系构建全新的物业管理理念,为居住空间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其生活品质。此外,也要维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融合;并与本区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其它专业人员合作,全面实现物业管理的优化升级,为物业增值打下增值保障。

文章标题《渐》,张培基先生直译为“Gradualness”。“渐”这个字在汉语文化里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寓意内涵,很多中国古诗词中都有它的出现,比如“风情渐老见春羞”、“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醉看野草渐绿”等等。汉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仅仅在读到《渐》这个题目时就会浮想联翩。“Gradualness”源于“gradual”,这个词在英文里意指the quality of being gradual or of coming about by gradual stages,表示一种渐进的状态,标题很好地传达出源语的内涵,达到了意义上的视域融合。又例:

1.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innocent kids become ambitious youths, chivalrous youths become unfeeling grownups, aggressive grownups become mulish old fogeys.

这里好似描绘了人生的四幅画面:从孩子长大成青年,再到成人,最后变成老头子。修饰这四个阶段的形容词分别用了innocent, chivalrous, unfeeling以及mulish,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人生四个阶段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是天真无邪,想法单纯,用innocent修饰比较恰当。“慷慨豪侠”在汉语里隐含了勇敢有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特点,故译为 chivalrous也比较好。“冷酷”表示不顾情面,不为情所动,在此处指成年人遇事淡定自若、心平气和、决心坚定、不轻易改变的形象,因而翻译时要对中文词义进行调整,选择unfeeling这样中性含义的表达。“血气旺盛”形容人精力旺盛、血气方刚,译为aggressive 。“顽固”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有很多,比如stubborn(determined not to give away)、obstinate (refusing to change one’s opinion or chosen course as an act)、headstrong (determined to do things in one’s own way without listening to others)、mulish (as stubborn as a mule)。从上述词的解释可以看出,选择 mulish 修饰 the old man更合适,我们常说某人像牛一样倔,而mulish本身就传达着这样的内涵。用mulish不仅突出了老人的极度顽固,而且表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好像觉得自己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可爱的“顽固”老人,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觉无可奈何。这些形容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所要修饰词的特点,产生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与原文在意义上产生融合。在这句中把“渐渐变成”译为become(start to change and develop into that thing, or start to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词语含义本身就带着这种微妙的,不显著的变化,也体现了渐变的特点。

2.……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

…like one, walking a long, long way down an extremely gentle mountain slope, hardly perceives its degree of incline or notices the altered scenes as he moves along.

可以看到,原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漫漫人生比作遥远的斜坡。在翻译时译者将源语的明喻用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内容始终围绕主题展开。译者连用了两个 “long”, 更加表现了人生的这种漫长。除此之外,这句话翻译时停顿较多,节奏变得缓慢,更表现了这种渐进的状态,语义的意境恰到好处。汉语形散而神不散,依靠语义关联,不需要有衔接词,而英语则不行。因此在这里译者用了衔接词和表示伴随性质的词语、以及固定句型等来实现对整个句子的架构,符合英语思维逻辑表现方式。

Budding spring “gradually” changes into verdant summer; withered autumn “gradually” changes into bleak winter.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这样的描写能够在我们脑海中呈现一年四季的画面。译者翻译时,也将这四幅美景恰当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修饰四季的词也运用得当,恰当地表现了四季鲜明的特点。在句型的运用上,译文也与原文一样,运用了类似的平行结构。这样的翻译处理,不仅在意义上使其与源语作者产生融合,而且巧妙地展示了原文的句型结构,是较高层次的视域融合。

(二)文化方面的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碰撞的过程。翻译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过滤现象, 即用译语文化来归化原语文本, 或者说译者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所处世界、时代中的知识与信仰带进原文的陌生世界[6]。相比意义上的融合,文化上的融合更难完成。

4.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

…year by year, month by month, day by day, hour by hour, minute by minute, second by second…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表达时间和地域的顺序往往是由大到小,而英语正好相反。译者没有按传统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而是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源语的文化带入译语,让译语也具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顺序,这样就使译文与原文达到了文化融合。张培基先生翻译此文的目的是希望英语国家的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这个目的显然达到了。

5.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

Beautiful young ladies starring in an opera or stage show will someday end up becoming grannies moping their remaining years away around a fire.

在中国文化中,炉子是妇人们用来做饭的工具,而在西方文化中欧式的壁炉是用来取暖的,这很难使其与原作产生相同的语义联想。“moping their remaining years away around a fire ”,此处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且进行了增译,使得英语国家人理解起来逻辑性更强。“moping”是动名词形式,这个词的增译更加凸显了妇人孤独、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直到她们老得再也不能动了。这就与舞台上那光辉靓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和源语产生了文化上的融合。

这里的“渐渐变成”,译者在翻译时译为了“evolve”,这个词在英语中意指“to development gradually”, 表示逐步缓慢的变化与发展,与汉语在意义内涵上相融合。

6.阴阳潜移,春秋代序。

The unnoticed mutual replacement of opposites, the change of the four seasons.

“阴阳”属于文化缺省,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直接译为opposites,非如此不能向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解释清楚阴阳为何意。阴阳是一种对立,在翻译时译者选择表示这种具体对立的上义词,把让英语国家的人很容易理解的表达带进了译文里,让英语文化中的人很容易理解原文内涵,了解汉语文化,与原作者的文化视域产生融合。

7.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They see the trees, but not the wood.

此处的翻译,译者并未将原文简单地直译过来,而是在原句意义基础上进行翻译的重构,选择了英语中固有的表达方式“not to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而且“but not”是典型的英语表达方式,更符合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方式,理解起来更为深刻,翻译效果更好,这种表现效果可以与原文相媲美,与源语达到文化上的“视域融合”。

8.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

…when making the long journey of life on board a big “social” or “global” “train”…

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是典型的汉语思维的表达方式,具有汉语意向性思维的人理解起来是不成问题的,比喻“在社会或世界这样的大舞台上”。但是要把这极具汉语思维特性的表达翻译出来就成了难点。张培基先生选择了直译的方式,直译为“social”or“global”train ,把承载着东方文化的词语带进了译文里,用译语文化异化原语文本,为英语国家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化上的融合比意义上的融合更难实现,是件更困难的事,对译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译者既不能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去一味迎合源语文化,也不能用自己原有文化硬生生地进行翻译。探索源语与译语文化的融合需要译者不断努力。当然,全球化迅速的发展也为文化上的融合提供了新的便利。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张培基先生的翻译在意义上和文化上基本与原文表达一致,达到了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给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要达到完全融合是件很困难的事,但译者应当最大程度地去接近原作者,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提升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杨芳芳.从顺应性理论看现代汉语副词的英译——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聂韶峰.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张培基散文翻译[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杨露.从翻译美学角度赏析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再现”手法[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王娇.从“视界融合”谈翻译——《水浒传》两译本评析[J].安徽文学,2009,(1).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the Translation of ZHANG Peiji’s Essay

Gradualn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WANG Ya’n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Fusion of Horizons is one of Gadamer’s thre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principles.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ZHANG Peiji manages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one, reflecting the theory of Fusion of Horizons, which provides a good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fusion of horizon; fusion of meaning; fusion of culture;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王亚男(1990— ),女,山西吕梁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04-23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07-03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翻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的古诗教学变革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