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李永秋,郭时海.动允性对英语中动结构的诠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7):123-127.
Citationformat:LIYong-qiu,GUOShi-hai.AffordanceandEnglishMiddleConstructions[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7):123-127.
动允性对英语中动结构的诠释
李永秋,郭时海
(重庆理工大学 语言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运用生态心理学的动允性理论,分析指出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是对事物动允性的描述或评价,这一本质特征衍生了其情态性、泛指性等语义特征,并制约了其中各构成部分的合法生成,导致了其较低的能产性。
关键词:动允性;英语中动结构;能产性
收稿日期:2014-11-04
作者简介:李永秋(1971—),女,重庆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郭时海(1970—),男,重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7.020
中图分类号:H314.3
AffordanceandEnglishMiddleConstructions
LIYong-qiu,GUOShi-hai
(CollegeofLanguage,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 from ecological psychology. 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at the essence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is to make evaluation on the affordance of NP. And this essence results in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such as modality and generality, and also constrains its productivity.
Keywords:affordance;Englishmiddleconstruction;productivity
一、引言
近20年来,中动结构(middleconstruction)已成为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理论定义、描述和解释了此结构。在相关研究中,尤以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最多。例1~4是典型的英语中动结构:
例1Thebureaucratsbribeeasily.
例2Thefloorpaintseasily.
例3Thebooktranslateseasily.
例4Thechickenkillseasily.
典型中动结构的句法形态相对简单,主要由NP主语,VP谓语和ADV修饰语3部分组成。已有研究表明:英语中动结构的能产性并不高,只有少量NP,VP和ADV能进入英语中动结构中。研究者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提出了多种构句限制条件,比较典型的有影响效应(affectedness)[1]、责任条件(responsibilitycondition)[2]、增量条件 (incrementaltheme)[3]、联合条件[4]、基本层次范畴条件[5]等。以上各限制条件或描写、或解释,对加深我们认识英语中动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中动结构本质的准确把握,以上研究基本都是从单个或少数几个限制条件出发,没有考虑到各限制条件的关联性,把合格的中动句排除在外或把一些不合格句子归入中动结构,所以解释缺乏普遍性、解释力不强。因此,本文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动允性理论,尝试对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以及半能产性进行分析,以期能深化对中动结构特殊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动允性和语言表征
动允性(affordance)概念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amesGibson在探索自然界中有机体的知觉与行为(perceptionandaction) 之间的关联时提出来的[6]。这一概念及理论受到了来自心理学、计算机、建筑、设计、教育、语言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理论家们普遍认为动允性是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是环境的属性使得动物的某种行为得以实施的可能性。动允性是可以被直接知觉到的,动物会自动、自发地知觉到自身—环境系统之中的动允性,并通过知觉到的各种动允性来判断自己下一步的行为。对动允性的提取是动物知觉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知觉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动允性理论揭示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强调这种关系对于动允性生成的意义,认为正是由于环境中的事物与某种动作建立起来的长期相互关系,才使得这两者之间的直接连接成为可能,而对于人类而言,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还构成了对外部事物和事件分类的基础。动允性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动作的可能性。比如有着水平、平坦并向外延伸、组成物质是坚硬等特质的地面,对于人来说具有可站立、可通过等动允性;饭菜能填饱人的肚子,对于人来说饭菜就具有“可吃”的动允性。
2.它是一种关系特征。动允性是动物与环境通过感知形成的一种交互关系特质。MichaelL.Anderson和AnthonyChemero[7]将这种关系用以下等式表示:
Affordance=〈Ability,SituationalFeatures〉
从以上等式可以看到动允性既与环境的属性密切相关,也与动物的能力密切相关,它连接了环境与动物个体的知觉与行为。同一的情境特征,对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动物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动允性不同。同样,不同的情景特征对于同一动物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动允性也不同。同一情景特征对于具有相同能力的动物具有相同的动允性。环境动允性的参照框架是动物个体的行动能力。
3.动允性选择具有目的性。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实际知觉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并适应环境中的有用属性的过程。一个动物—环境有无数的动允性,动物只会提取有用的、符合其意图的动允性。吴炳章指出动物选择的动允性是“认知主体关于自然对象的‘功利性’知觉内容”,是“认知主体对环境的有用属性(utilitarianproperties)的实用主义认识”的结果[8]。
4.动允性具有可见性。动物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是因为环境中存在着让它能直接知觉到的动允性信息,因此动允性具有可见性,环境和动物之于动允性具有先在性。动允性的可见性包括环境的使用方式,怎样的行为方式可与之相适应,以及可以达到怎样的使用目的等内容。
在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野中,对语言运用如下的假设:语言运用是基于心智的,而心智是基于身体的,语言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是话语主体的感觉和感受,而这些感觉和感受出自于具有特殊的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语言表征的是心理表征。这表明语言表达式其实是联系着人的知觉和行动的,“人们正是根据心智里所反映的人类经验基本情景的概念结构才‘编造’出某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式”[9]。换句话说,“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式是异质同构的:内容一样,载体的物质不同,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征、相互印证,可以从语言表达式印证心理感受;反过来,一些心理感受可以凝固为一定的语言表达式。语言表达式是模拟、象似(iconize)、表征心理感受的。”[9]语言表达式的本质是“一种对语言所表达的经验内容的犀利模拟或重演”[10]。 动允性作为人类与环境互动中直接知觉到的环境的重要属性,是人类知觉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决定着人类的行为,是人类基本生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语言与涉身认知的密切关系,我们有理由推断动允性必然凝固成一定的语言表达式,从而得以被模拟、象拟和表征,同时动允性的特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到该语言表达式的生成和运用中。
三、动允性与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关于中动构式的意义本质问题讨论较多。比如Halliday指出中动句主要说明说话人的主观评判主语所指对象是否有助于隐含论元实施某个动作行为或过程,从而体现某种属性、功能和价值[11]; 何文忠认为中动结构的核心语义是主语所表述事物的内在特征 (能) 使动词所表述的事情以修饰语所表述的方式发生[4];李炎燕强调状态意义是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其旨在描述某种具体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状态[12];付岩指出中动构式的语义特征之一是非施事主语的责任性(responsibility),即主语有某些属性(properties),使之可以对动词所表达的事件负责任[13]。以上研究都已经注意到中动构式是对其中NP某种属性的描写,但对于是何种属性语焉不详。根据动允性理论,我们认为此属性即NP的动允性。而中动构式的本质是对NP所表征的事物动允性的主观评价。
中动构式的这一本质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释中动结构的非事件性、情态性、隐含论元、泛指性等语义特性。首先由于动允性的实质是环境提供给系统内动物的多种动作可能性,是一种动作潜势,而非实际发生在某一时间或地点的某一动作,所以在句子表层它只能表征为非事件,VP选择一般现在时让事件发生隐性类型转移,转变为表示状态,表达一种恒时性特征[14],句子呈现出“以动写静”的特征,因为“一般现在时构式表示状态,并具有把表示事件的语干转变为表示状态的功能”[15]; 同时动允性的可能性实质使得中动结构具有类似can的情态意义,因此在中动句中加上表情态的can,语义上重复,句子可接受性差。比如:
例5Thisbookcanbewellsold.
例6 *Thisbookcansellwell.
可以看到例5中被动句保持合法,而例6中动句则很别扭。
其次,根据动允性的关系特征,动允性同时指向环境属性和动物能力。任何事物的动允性都必须与动物个体关联才可以被衡量,它们不是抽象的物理属性,它们是为所指动物特定的,与动物的姿势和行为相关。因此一个与膝同高的水平、平整、有一定延伸以及一定硬度的表面是“可供坐下的”,但如果没有动物的存在,“可供坐下的”就会因为没有对象而失去存在的逻辑。所以中动句结构的语义层中必然有动允性的参照对象“人”。同时中动结构所描述的动允性并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共性,因为其动允性的对象是任指的人,是“anybody,one,peopleingeneral”,因此中动结构自然就具有泛指性的语义。而这又对中动结构的句法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任指或泛指动允性对象在认知上不具备凸显性,所以句法上没有得到投射;另一方面,中动句的修饰语不可或缺,因为动允性共性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普遍性、规约性特征,在人的知识层面上表现为常识,在信息结构中表现为已知信息。在言语交流中新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新信息的信息单位是不完整的、不能成立的,所以修饰语必须出现,提供新信息,句子才完整。比如:
例7Thiscardrivesquickly.
例8*Thiscardrives.
车具有让任何一个人开的动允性,这是人类交际中的默认常识,是已知信息。所以例8不成立。
综上所述,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是对NP所表征的事物规约动允性的评价,这一语义本质衍生了其非事件性、情态性、泛指性等语义特征,并对中动结构的句法构成造成了影响。
四、动允性与中动结构的构句限制
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表明根据语义中动结构可分为两部分:NP+VP(动允性)部分和ADV(动允性评价)部分,这两部分的构成都受到中动结构语义本质的限制。
中动句是否合法首先取决于NP+VP能否表达NP的规约动允性,即NP和VP是否存在语义常规共构关系,是否具有“名动互含”关系。根据徐盛桓的名动互含假说[16],NP+VP要表达NP的规约动允性,一方面,VP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应常规地包含表事物NP的语义成分;另一方面NP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也常规地包含了表示动作VP的语义成分。比如动词“drive”的语义内容常规地包含了“car”等名词语义内容,名词“car”的语义内容常规地包含了“drive” 等动词语义内容,因此语干cardrive.表达了机动车给人提供的常规动允性。同样,名词“衣服”和动词“洗”,名词“门”和动词“关”组成的语干也表达了衣服和门给人提供的常规动允性,所以例9~11中动句合法。而由于“自行车”和“驾驶”,“衣服”和“扔”,“门”和“压”在语义上不存在常规共构关系,所以其相应语干NP+VP不能表达NP给人提供的规约动允性,因此在没有额外语境充实的情况下,例12~14显得怪异,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例9Thiscardriveswell.
例10Theclotheswasheseasily.
例11Thedoorcloseseasily.
例12*Thisbikedriveswell.
例13*Theclothesthrowquickly.
例14*Thedoorpresseseasily.
然而,有时NP和VP虽具有常规共构关系,其构成的中动结构也不一定合法。比如:
例15*Articlesaboutsyntaxwriteeasily.
例16*PicturesofParisdrawseasily.
“文章”和“写”,“画”和“画画”,虽然有常规“名动互含”的特征,但由于动允性的可见性特征要求事物是先于观察者存在的。而以上两句中是画画和写作的动作使得文章和画得以出现,而非文章和画的特征使得人写作和画画的动作成为可能。所以以上句子与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不符,句子不合法。
据此,英语中含有常规“生产、制造”动允性的VP和NP不能构成合格的中动句,即NP物性角色中(qualiastructure)的常规施成角色(agentiverole)[17]不能出现在中动结构中。
NP和VP的常规共构关系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直接感知,所以NP和VP所表征的事物和动作都应具有具象性(imagery)的特征,可见、可摸,也即具有可触知性 (palpability),必须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动觉功能等,在心理认识上应该是易辨、可及性强、与人的基本行为活动有关的事物和动作。根据认知语言学对词汇范畴的划分,NP和VP应为来自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这也限制了中动结构的能产性,比如:
例17*Suchmistakesforgiveeasily.
句中“mistake”是一个抽象词语,“forgive”表征的是心理动作,两者都不是基本范畴层次的词汇,所以例17不合法。
这一限制条件也可从英语常用中动动词如cut,sell,read,write,fill,cook,lock,close,wash,drive,keep等词形短小、意义具体的日常口语词汇而非像abolish,internalize之类的书面语的事实得到印证。
1.对ADV位置的限制
由于中动结构是对NP的规约动允性的描述和评价,NP+VP表征句子的已知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句子的话题部分,ADV表征句子的新信息,使句子得以完整,作为句子的述谓部分而存在。这决定了中动结构中的ADV的位置固定,只能位于NP+VP之后,而不能插入到NP和VP之间,或位于NP+VP之前,否则将导致句子语义和结构类型的变化,或影响句子的可接受程度。试比较下列句子 :
例18Thesesuitcasesopenupeasily.(中动句)
例19Thesesuitcaseseasilyopenup.(作格结构)
例20*Easily,thesesuitcasesopenup
例18和例19两个结构在句法上都合格,但表达的语义不同,例18句表达的是这些箱子“容易被人打开”的动允性,是典型的中动结构,而例19句是指这些箱子“容易自动打开”,并不是对箱子的动允性的评价,其结构已经变为了作格结构。而例20语法上不合法。
2.对ADV语义指向的限制
中动结构的语义本质还限制了中动结构中ADV的语义指向。 动允性是人与事物互动中出现的事物的一种行为的可能性,结构中ADV的语义指向既不应该是NP,也不是隐含的人(anyone),而是反映动允性的VP。因此,英语中动结构中的ADV应为动作性状副词性修饰语(manneradverbs),而具体每个中动句中的ADV选择受到其中特定动词语义的影响。这在有关中动结构修饰语的语料库考查中得到了印证,比如“sell”用于中动结构时,表达销售效果的“well”,销售速度的“quickly”或“slowly”和销售范围“internationally” 受到相应中动结构的优先选择,而“drive”用于中动结构时,表达驾驶速度( 如“slowly”和“quickly”) 和驾驶效果( 如smoothly或beautifully)的修饰语受到优先选择;“cook”用于中动结构时,表达烹饪状态如“evenly”,食物烹饪的速度如“quickly”和烹饪食物的方式“gently”的修饰语在中动结构中出现的频率较高[18-19]。
此外,由于动允性是人类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属性,它并不受人控制,人在其中起参照点的作用,所以ADV只能是具有非自主性语义特征[-volitional]的修饰语。所以例21~23不合法,因为其中的副词的语义直接指向了人,且强调了人的自主性特征。
例21*Thecardrivesskillfully.
例22*Bureaucratsbribeintentionally.
例23*Thiscupbreakspurposefully
五、结论
英语中动结构是存在于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一类特殊结构。根据动允性理论,中动结构的本质意义是对一事物某一常规动允性的描述和评价,其非事件性、情态性、泛指性等语义特征都由其本质意义派生而来。同时中动结构的本质意义也决定了其较低的能产性,即只有来自基本层次范畴并具有非施成常规名动互含关系的名词和动词才能进入中动结构,副词修饰语的位置固定,应具有非自主性语义特征,并受制于动词的具体语义。
参考文献:
[1]ROBERTSI.TheRepresentationofImplicitandDethematizedsubject[M].Dordrecht:ForisPublication,1987.
[2]VANOOSTENJ.SubjectsandagenthoodinEnglish[J].ChicagoLinguisticSociety,1977(13):451-471.
[3]CONDORAVDIC.Themiddle:wheresemanticsandmorphologymeet[J].MIT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1989 (11):18-30.
[4]何文忠.中动构句条件[J].外语教学,2007(2):24-29.
[5]彭琼,梁丽.基本层次范畴对英语中动结构的诠释[J].外语教育,2004(4):27-33.
[6]GIBSONJ.Thetheoryofaffordance[C]//ShawR,BransfordJ.PerceivingActingandKnowing:TowardandEcologicalPsychology.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77:67-82.
[7]MICHAELL.ANDERSON,ANTHONYCHEMERO.AffordancesandIntentionality:ReplytoRoberts[J].JournalofMindandBehavior,2009 (4):301.
[8]吴炳章.示能性与意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3 (6):17-20.
[9]徐盛桓.心智如何形成句子表达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1-8.
[10]姜孟,赵思思.话语理解过程的可供性提取研究[J].外语教学与究,2014(4):584-595.
[1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Publishers)Limited,1985.
[12]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的认知视角[J].外语研究,2011(1):30-34.
[13]付岩.英语中动构式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4]曾广煜.“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的时间表达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94-98.
[15]谢应光.英语中的三个状态构成构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07-113.
[16]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J].外国语,2003(2):8-16.
[17]PUSTEJOVSKYJ.TheGenerativeLexicon[M].Cambridge/London:TheMITpress,1995.
[18]张晨.英语中动结构中副词的语义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5-126.
[19]杨晓军.英语中动结构式中副词使用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287-291.
(责任编辑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