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幼娟 黄宝珍
(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自尊需要相关研究与展望①
洪幼娟黄宝珍
(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自尊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国内外学者有关自尊需要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需要的起源、功能和结构等层面;有关自尊需要的相关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自尊需要的激发情境、实现途径以及不同个体追求自尊的方式等层面。今后的自尊需要相关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自尊需要的本质内涵,进一步完善自尊需要测量工具,丰富自尊需要实证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对自尊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自尊需要;研究;展望
Allport与Baumeister等心理学家指出,自尊需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基本需要,其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1]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这一层面,较少关注自尊需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说,自尊与自尊需要并非同一种心理状态,其对个体的认知偏向、人际交往等产生的影响亦各不相同。[2]心理学家Jennifer Crocker认为,自尊需要的满足过程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了更大的支配作用。[3]故此,本文拟整理自尊需要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其日后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理论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关自尊需要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需要的起源、功能和结构等层面。
Bowlby认为,自尊需要源自于人的孩童时期,这个时期的孩童迫切需要得到成人的照顾和保护。[4]哈特指出,儿童的成就以及其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赞许与肯定,为其提供了自尊评价的基础。当儿童遭遇危险恐怖之事时,成人如果没有能够及时保护他们,他们可能会由此陷入因自身价值缺失而被人否定——抛弃或遗忘——的痛苦中。由此,儿童开始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学会寻求自身价值之所在,以避免再次陷入因自身价值缺失而带来的被人抛弃或遗忘的恐惧和焦虑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研究者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将激发个体的自尊需要,并将伴随其一同步入成年阶段。
自尊需要是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会具有的基本需要。在人的各种社会性需要中,自尊需要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自尊需要的满足,与个体的成就、能力、地位、价值等相关,并影响到个体的安全需要、社交与爱等社会性需要。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自尊需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马斯洛指出,自尊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布兰登指出,个体对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其生物性基础之上,自尊需要是人类本质的固有属性。Allport认为,自尊需要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基本需要。张向葵认为,自尊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是个体心理机能具体化,以及生命价值社会化的必然结果。[5]陈丽霞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青年初期时,其自尊需要最为强烈,此时的他们最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赞赏。[6]周劲波认为,与低一级的需要相比,自尊需要对个体具有更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对个体的日常行为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并能驱使个体去不断追求权力、威望、地位、自信和自由等。对于自尊需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自尊需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如李清茵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尊需要的满足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关,自尊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个体,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因此,自尊需要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满意度,提高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但也有学者认为,自尊需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消极作用,如Suinn的研究指出,与低自尊需要水平个体相比,高自尊需要水平个体往往承受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而这种焦虑和压力水平一旦超过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将会影响个体健康。Crocker也认为,在追求自尊的过程中,人们会设定相关目标,并凭借不同的方式以实现其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将不可避免地体验到诸如交往或归属感受阻、胜任感减少、自主感丧失、心理痛苦等负面情绪,这将唤醒个体的防御反应机制,使个体采取种种回避方式,以消除由此而来的紧张压力,因此,自尊需要会影响个体的归属感,并对个体的社会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有关自尊需要的结构层次,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应有关注。较早的研究者大抵以自尊的构成作为自尊需要构成的理论基础,如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为基础,将自尊需要看作由身体自尊需要、个体自尊需要、道德自尊需要、人际自尊需要、家庭自尊需要等层次构成。黄希庭则把尊重需要当作大学生需要结构的重要维度,认为其包含成就需要、自立需要和权力需要。[7]况志华等人指出,尊重需要包括评价需要、地位需要、名誉需要、赏识需要和威望需要。阳泽认为,自尊需要具有一级和二级维度,其一级维度包括整体自尊需要和具体自尊需要,整体自尊需要包含重要性追求、自我认可心向、价值能力理想和自我关注倾向四个维度,具体自尊需要则由追求社会性优势、自我超越动机和自我防御倾向组成。[8]
二、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有关自尊需要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需要的激发情境、实现途径以及不同个体追求自尊的方式等层面。
诸多情境,比如他人条件性评价、死亡威胁、自我价值威胁等,均可激发个体的自尊需要。面对他人条件性评价时,被评价者往往会表现出防御性倾向,即所谓防御性自尊。Mruk和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所谓防御性自尊,指个体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取自尊需要的满足,而是退居于目前的自尊状态,并夸大固守这种自尊状态,从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表现得不屑一顾甚至故意对抗。这种自恋式的貌似高自尊的自尊状况,本质上是一虚弱的或虚假的自尊现象,个体内心深处其实极度渴望他人的尊重与关怀。死亡威胁也会激发个体的自尊感,如Goldenberg等人的研究发现,当面临死亡威胁时,被试会提升对其个体自尊的认同度。Jambekar等人的相关实验证实,当个体在某些场合感到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个体则会努力做出某些行为,以保护或提升其自我价值感。[9]由于个体往往通过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满足其自尊需要,这就意味着,个体自尊需要的实现,与其自尊源密切相关。每个人所重视的自尊源有所不同。这些自尊源包括外貌、身材、能力、学业成绩、财富、事业和道德行为等等。当个体很在乎某一自尊源时,他就会努力使自己在这一领域内达至成功,以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和价值的,以此满足其自尊需要。Wolfe与Crocker的实验研究发现,将自尊感投放于学业成绩上的大四学生,更倾向于将自己为研究生院录取作为自身能力的证明。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进入研究生院,会使其感到自己比他人更有优势和潜力,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研究者还注意到,高自尊需要水平个体和低自尊需要水平个体在追求自尊的方式上有所不同。Blaine等人的相关研究显示,当感到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高自尊需要水平个体对自我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更倾向于寻求竞争反馈,以及在其所看重的领域内追求成功目标,力图通过自身能力以证明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尊感;相反,低自尊需要水平个体则倾向于回避失败,接受消极反馈,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可而获得自尊感。[10]为更好地了解不同个体的自尊需要,研究者还编制了自尊需要量表。Shostrom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编制了个人取向量表。该量表共有150个题目,包括两个主要量表和十个分量表,自尊需要问卷是其中一个分量表。[11]黄希庭编制了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44个题目,涵盖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自尊自立需要三个维度,采取5级记分制,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5。[7]阳泽自编了专门的自尊需要问卷。该问卷共有91个题目,涵盖整体自尊需要和具体自尊需要维度,采用5级记分制,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9。[8]在这些问卷基础上,王凤玲比较了初中生学优组的自尊需要与学困组的自尊需要,发现其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其认为自尊需要是青少年的内在需要。
三、研究展望
自尊需要虽然已得到一些学者应有的关注,但现有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且存在诸多不足。大体而言,其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现有研究有关自尊需要的内涵界定不统一,致使自尊需要研究无法向纵深推进。其二,有关自尊需要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自尊需要的相关理论探讨,较少就自尊需要本身展开实证研究;即便有部分研究者针对自尊需要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但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对自尊需要与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够充分。实证研究的不足,致使自尊需要的相关理论假设缺乏有效的实证支持。其三,现有研究缺乏有效的自尊需要测量工具。在现有研究中,专门用于测量自尊需要的问卷仅有阳泽编制的《自尊需要问卷》,而其他问卷仅仅只是自尊测量问卷的一部分,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而阳泽编制的《自尊需要问卷》,又因其结构较为复杂,题目较多,计分繁杂,难以对自尊需要进行较好的定量分析。自尊需要测量工具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尊需要实证研究的开展。
要深入推进自尊需要相关研究,日后的自尊需要研究需在以下层面有所拓展:其一,深化对自尊需要本质的探讨,准确区分自尊需要与面子的异同,重视对自尊需要具体结构的分析;其二,进一步完善自尊需要测量工具,提高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其三,丰富自尊需要实证研究方法,在现有的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基础上,增加质性研究;其四,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以对自尊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即不仅要关注前因变量对自尊需要的影响,还应关注自尊需要的结果变量;其五,相关研究应突出现实性和针对性,要深入关注青少年群体自尊需要的特点,以及其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个体带来的相关影响,以期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行为指导,并探索解决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蔡华俭,丰怡,岳曦彤.泛文化的自尊需要: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
[2]李艳丽,刘坤.学校教育要满足青少年的自尊需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8).
[3]Crocker,J.,&Park,L.E.The Costly Pursuit of Self-esteem[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7).
[4]洪幼娟.大学生自尊需要的特点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
[5]张向葵,丛晓波.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J].教育研究,2006(6).
[6]陈丽霞.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医学生[J].卫生职业教育,2003(3).
[7]黄希庭.黄希庭心理学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吴思遥,蔡太生,等.自尊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暴食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
[10]黎志华,尹霞云.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希望的影响机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5).
[11]陆欣欣,涂乙冬.基于组织的自尊的情境化与适用性[J].心理科学进展,2014(1).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①本文属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YCKW014)产出论文。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 Need for Self-esteem
Hong YoujuanHuang Baozhen
(SchoolofEducation,NingdeNormalUniversity,Ningde352100)
Abstract:The need for self-esteem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needs to human.The relevant theory of self-esteem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he origin,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need for self-esteem,and the relevant empirical research of self-esteem mainly focus on various levels of the need for self-esteem,such as stimulate the situation,the way to achieve and different individual pursuit.In the future,we need to study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need for self-esteem,to further improve the measure tools of the need for self-esteem,and to enric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in order to star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n the need for self-esteem better.
Key words:need for self-esteem;study;prospect
作者简介:吴春香(1976—),女,江苏大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盐业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LSB001);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B740)
收稿日期:2015-07-10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G446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2-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