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5-02-20 13:29:50宋伟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

宋伟钗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分析

宋伟钗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00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9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参考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两组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度无显著差异,(P>0.0);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改善血小板聚集,且不良反应少,对凝血机制影响较小。

老年冠心病;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冠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病变造成的冠脉血流与心肌细胞需求不平衡而引发的心肌损害,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其最基本的病理改变[1]。由于急性血栓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治疗的同时针对急性血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治疗的重点。本文选取了6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展开对比性研究,目的在于找到合理高效的治疗措施,现归纳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9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与参考组(34)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5-77岁,平均(68.2±5.0)岁,疾病类型:7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参考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66-75岁,平均(67.9±4.7)岁,疾病类型:9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稳定型心绞痛,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较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法,包括硝酸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开始后前5天采用低分子肝素。参考组给予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5mg/d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4天。

1.3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度、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对比

两组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度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显著优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药物不良反应对比

参考组出现2例皮疹,1例恶心、3例胃粘膜出血,总发生率为17.6%;治疗组出现1例皮疹,1例胃粘膜出血,总发生率为5.7%。给予对症支持处理,停药后所有并发症均消失。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对比(±s)

组别血酶原时间(s)凝血酶原活度治疗组(n=35)参考组(n=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57.8±17.2 30.6±12.1 56.9±16.4 41.3±13.7 11.6±1.5 12.0±1.9 11.2±1.3 11.8±1.6 0.9±0.1 0.8±0.3 0.8±0.2 0.9±0.0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s)34.2±1.4 40.7±1.5 34.4±1.2 49.2±1.3

冠心病为中年人群常见疾病,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呈缓慢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主要目的在于延缓冠脉粥样硬化发展,减轻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防止心肌梗死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因此采取规范化治疗可以极大减少心肌再缺血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3]。如患者血管病变较重,可以给予药物结合血管重建治疗,效果较好。

阿司匹林为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可以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避免血栓形成,进而避免发生血管阻塞。阿司匹林的常规剂量为每日75-100mg[4],对于没有严重禁忌症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长期服用,但是阿司匹林对胃肠道具有较重的刺激,因此对于伴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我们不建议服用,尤其是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可以对血小板受体与ADP的结合进行选择性抑制,然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在临床工作中,氯吡格雷主要被用于因血小板聚集而引发的心、脑及其他动脉的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5],尤其在冠脉介入术后,建议患者每日口服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使用期限为半年到一年左右,可以显著提高患者预后。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者,应将药物使用时间控制为9个月以上。

本实验通过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进行分组对比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14天后,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参考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影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验证了氯吡格雷在临床应用中比阿司匹林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安全系数更高,疗效肯定,是理想的药物。

[1]任树文.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124例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9):1875.

[2]邓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6(9):55-56.

[3]郑剑峰,刘换英,奚文杰,等.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4,12(3):57-58.

[4]夏爱,杨泳超,钱和栋.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对比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7):126-127.

[5]郭建华,杨雅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6):2289-2290.

宋伟钗,1974年生,女,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凝血酶在预防乳腺微创旋切术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