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之突围

2015-02-20 13:38陶绍兴
关键词:威胁论中国崛起威胁

陶绍兴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一、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崛起的本能拒斥

“中国威胁论”之说,由来已久。它最早肇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摇摇欲坠之中,根本谈不上对世界的威胁。美国政府却迫于国内的排华风潮压力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第一波“中国威胁论”。20世纪中期,新中国诞生后,又出现第二波“中国威胁论”。西方担心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共产主义黄祸”会在整个亚非拉世界引发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于是竭力渲染中国的“红色威胁”。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中国不可逆转的崛起,“中国威胁论”遂进入第三波。

“中国的崛起是 21世纪初划时代的事件之一”,英国前副首相赫塞尔廷说,中国“变化范围之大、 变化速度之快和变化观念之深”史所未有、世所未有。本来,中国崛起对全世界都是好事,但西方官员、学者和媒体却予以了过度阐释,“现如今,很难不看到有关中国崛起的分析或评论。这些文章多数在强化一种观念,即中国越强大就越好斗,并会颠覆现状。一些地区国家一再给中国贴上对手的标签,使用言辞排斥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并制造猜疑和不信任氛围”[1]。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类比所折射的隐喻意义一窥究竟。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写到,中国崛起之后会向美国发出告诫、摊牌甚至“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 19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我们应该会看到,中国将炮制自己的门罗主义。”卡普兰在《亚洲大熔炉:南中国海问题和太平洋安定局面的终结》一书中拿南中国海说事,“南海对于中国,就是加勒比海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对于美国的意义。”“如果中国取代美国海军,成为南中国海的统治力量——甚至与美国势均力敌——便会在地缘政治方面为中国增加机会,类似美国在加勒比海的统治地位。”2014年初,围绕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日本右翼“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

其实,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包装下的争论都掩盖不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美日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目的不言而喻,说白了,就是想遏制中国的崛起”[2]。不难看出,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是确保美国军事优势地位之外的一种软遏制,政治上丑化中国是服务于国内斗争:政客是为了拉选票,国防人士是为了获得晋升。日本渲染“中国威胁论”,则是长期怀揣的军国主义复辟梦悲观情结,对被中国超越感到不悦、不服甚至不安。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附和“中国威胁论”,反映了他们的骑墙心理——经济上依赖中国,而安全上又仰仗美国。

我们已经考察了第三波“中国威胁论”的国别因素,其实,第三波“中国威胁论”是有许多共性特征的。其一,用历史经验类推法,强化“强国必霸”的逻辑。依西方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中国不会和平崛起。其二,以己度人,认为和平发展仅是中国的权宜之计。中国表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拿来应付国际舆论、忽悠外国人的,一俟中国将来真正强大起来了,将会偏离这条道路。王逸舟表示,我们现在承诺和平发展,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更着眼于未来中国面对的环境和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挑战。全球性问题和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各式各样纠纷,靠霸权的方式,靠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武力解决的方式,事实上只会造成更乱局面。尽管如此,西方不信任感依然根深蒂固,他们始终觉得中国走和平发展战略只是口头说说、做做样子而已,强大后的中国随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甚至背离这一战略。其三,用西方思维方式考量中国,认为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外交辞令:“和平发展”只是模棱两可的说辞,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现在的国际环境制约了中国称霸的可能,但不排除国际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之后中国会变得更为强硬。为此,西方不惜刻意曲解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邓小平当时提出“韬光养晦”战略,其本意是“收敛锋芒,不使外露”(Convergence edge, not so exposed),主要内涵是集中精力发展自己,不扩张、不称霸,但五角大楼却译成“掩藏实力,等待时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即羽翼未丰情势下释放的烟雾弹。把中国可能的发展趋势当作既成事实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姑且不论将来中国何去何从,但无论如何,现在就放大中国潜在的威胁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排除关于“中国威胁论”语言上的误译。一些学者提到“中国威胁论”,强调的是“美国的被威胁”,表达了美国人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一定完全针对中国。雷默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国际秩序的“威胁”是确实存在的,不过他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的。雷默指出:“我认为在翻译‘威胁’这个词时不是意味着中国要摧毁某些东西,我的意思是已经建立的稳固的国际秩序,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不得不因为中国的崛起而发生变化,我认为在经济上中国毫无疑问地对原有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威胁’”[3]。

总之,中国崛起已经引发并将继续引发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就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本能拒斥。因此,到了必须驳斥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并进而表明中国观点的时候了。

二、谁威胁谁:“中国威胁论”之理论辨识

西方只在意中国崛起的后果,而不关注中国崛起的方式。他们忽视了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中国既没有威胁世界的能力,也没有威胁世界的意图。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其实是对中国的威胁,我们不但要戳穿“中国威胁论”这一抽象的谎言,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威胁论”其实是对中国的威胁。

1.抽象的谎言:基于实力和意图考量下的“中国威胁论”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很强大,但从未听说过“俄罗斯威胁论”。二战后的美国更强大,其外交的单边主义色彩也很浓,但“美国威胁论”几乎闻所未闻。因此,第三波“中国威胁论”是抽象的谎言,无论基于实力还是意图来考量。

中国尚不具备威胁世界的能力。世界多极化、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和中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所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中国取代美国,则是抽象的谎言。无论是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中国都面临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遁论威胁他国。况且,中国崛起只是初步的崛起,以刚刚过去的 2014年为例,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7 485美元,在世界排名仍然落后。不仅如此,中国的能源消耗大,环境成本高,科技贡献率低,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别都不容忽视,此外,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工业化的道路,各种社会矛盾像“压缩饼干”聚在一起……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把自己有限的财力主要用在发展军事实力上。

中国也没有威胁世界的意图。意图是产生威胁的重要因素。较之于实力的确定性,意图的不确定性凸显。意图往往指引着实力的运用对象及方向。“实力仅具有威胁性价值,不能天然构成威胁,只有赋予进攻性军事意图的军事实力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现实威胁性”[4]。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到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不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皆错。中国不寻求主导世界,也无意动摇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中国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实实在在受益者。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必须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和依靠和平崛起。中国有什么理由要改变呢?”[5]在这个问题上,雷默也有真知灼见,他说,“中国人的目标不是冲突,而是避免冲突。这种原则有时会让寻找中国‘威胁’迹象的美国分析家感到困惑,但它反映了中国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武装冲突是失败的表现”[6]69-70。这种追求战略上的成功,系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的当代实践。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特质也决定了中国无意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儒家文化的特质是内敛型的,而非激进型或者张扬型的,可以讲长期受这种文化浸染,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爱好和平、不喜杀伐、不好争战,中国对外没有征服的传统与野心”[7]。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是苦大仇深的历史会令民族主义发酵,从而威胁到世界。这不是理智思考与应对,而是情绪化的表达。中国从近代历史中得出的结论是:和平是国家之福,也是世界之福,在近代苦难中,中国人民更加感受到和平的弥足珍贵,而不是相反。现在,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不愿意也不可能主动使用武力手段,从而打断现代化进程。中国崛起使得“文明的冲突论”被无情证伪,其内蕴的中华文明功不可没。宋鲁郑总结说,“中华文明不是扩张文明、传教文明,而是取经文明。具体表现在中国无意挑战西方建立的国际秩序,相反,在不改变自身的前提下竭尽全力融入其间,并成功地成为最大的收益者”[8]。

2.“理论上的灾难”:“中国威胁论”抑或“威胁中国论”?

崛起后的中国是不是世界的威胁,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中国威胁论”最好的驳斥还是中国的实践。30年来的中国崛起的实践超越了西方依靠战争、依靠殖民主义完成工业化进程的老路。“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我们没有做任何一件伤害美国的事”[9]。其实,西方国家骨子里也未必认为中国是一个威胁,“中国人抢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了吗?中国操纵美国经济了吗?中国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了吗?……原美国劳工部主管财政事务的华裔副部长莫天成从专业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所谓‘中国威胁论’被严重夸大……”[10]因此,第三波“中国威胁论”是从想象中建构出来的,不是事实。

通过对“中国威胁论”的考察,不难看出:中国从来不是什么威胁,相反,倒是“中国威胁论”本身所产生的威胁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我们自身感到了压力。散布第三波“中国威胁论”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办法,萦绕在冷战思维人士头上的“中国威胁论”,用“威胁中国论”概括更为恰当。不是中国在威胁世界,而是西方世界借“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来威胁中国。这样,话语就由“中国威胁论”悄悄地置换为“威胁中国论”。

“威胁中国论”既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误读,也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误判,而是西方国家有意制造的“理论上的灾难”。意从三个方面达到“威胁中国”之功效:其一,威胁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抛出第三波“中国威胁论”意在制衡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日渐上升的中国,掩盖其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意图,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套上“紧箍咒”。西方国家通过时不时地念一下这个“紧箍咒”,藉此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迫使中国从其他方面让步进而从中获利。其二,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通过所谓不偏不倚的分析,证明中国是个威胁,为鼓吹“霸权稳定论”制造舆论,把美国形塑为“受欢迎的、仁慈的帝国”。其三,借助“国强必霸”的逻辑竭力抹黑中国,损坏中国国家形象,扇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矛盾,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供口实。

第三波“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放出的一枚烟幕弹,贼喊捉贼,其本真是“威胁中国论”。“威胁中国论”对中国的威胁不容小觑。在国内,人们担心西方大国不会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进而不辩证地看待和平发展战略,倾向于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和平发展是绝对的、无任何条件的,以至于作茧自缚,不敢讲武力自卫。另一个极端是,对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持怀疑态度,主张除了使用武力手段之外别无他法。因而常常在事关我国的核心利益方面显得被动。炒作“中国威胁论”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既不合时宜,也注定是行不通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的观念可能会产生自我实现的后果。”西方一味地用一战时期的德国对照今天的中国,其危险在于,它表面上似乎在提醒人们对战争做好准备,却增加了战争发生的几率。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中国能否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回应中国崛起。如果动辄怀疑中国战略意图,一味挑刺、对中国说三道四,不排除有关战争的预言会自动实现。“攻击性言论”有碍中国和平崛起。国际社会要认识到对中国保持信任和友好的态度的重要性,给予一个大国应有的尊重。让中国的和平崛起更有可能、更容易实现。公开谴责可能造成更强大的反弹。一些人决意视中国为近乎必然的威胁,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对任何“崛起”都怀有敌意的政治环境。鉴于中国几乎肯定会继续发展并随之扩大势力范围,这种思维意味着冲突几乎不可避免[1]。

当前,最使人感到担忧的问题不在于中国崛起本身,而在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套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名言就是“我们唯一的威胁就是‘中国威胁论’本身”。

三、内外兼修:解构第三波“中国威胁论”

思路决定出路,中国可以采用内外兼修的办法,以期从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中突围。对内,既要坚定和平发展战略定力,也要坚持底线思维,引导人们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外,要塑好中国形象,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1.坚定和平发展战略与坚持底线思维

消解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仍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基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要求,坚定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定力。中国需提高自己的软实力,“不为一事所惑,不为一言所扰”,警惕战争预言的自我实现,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当今世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合适的外在条件——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各国相互依存、合作而非对抗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主流。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格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世界大战已成为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 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11]。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将可以休矣。另一方面,要以实力为盾,不能一听到“中国威胁论”的噪音就乱了自己的阵脚。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经济、军事的全面发展,夯实中国和平发展的硬实力基础。第一,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包括强大的国防力量,否则,和平发展将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是大而不强,等到有一天中国真正强大了,“中国威胁论”将会失去市场。第二,外部环境也要稳定,就是没有外部力量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否则和平发展就是单相思。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对等性特征:西方国家不仅要考量中国是否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必须要考虑到国际上是否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发展观”描绘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底色: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以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否则,就会像哈萨克斯坦谚语说的那样,“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第三,牢记忘战必危,坚持底线思维。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则底线,就是“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2]。 如果说坚定和平发展战略体现了我们不惹事绅士风度,那么,坚持底线思维则体现了我们不怕事的壮士勇气。

2.塑好中国形象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塑造“国家形象”是中国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树立更为可亲的“中国形象”无疑可以避免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误解转化为真正的冲突,对“中国形象”的误判——国际社会看待中国的观念往往落后于中国自我认识的更新。雷默认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国家形象”方面的最大问题,不是简单的其“国家形象”的好或坏,而在于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的想象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6]2。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很危险的。我们在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也要明白,中国的形象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说了算。因此,在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时,要更加明确化、更加国际化,从过去的单向广播转为多向网络传播,保证国际社会认知乃至认同中国的战略。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中国梦”进一步发展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展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孜孜追求。“中国梦”这一大型品牌,塑造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积累和强化了中国的声誉资本。它的提出使中国变得更易信任、更易理解,并向世界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对和谐世界的不懈追求,而不是对霸权的迷恋。

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视美国为有意义的“他者”。“我们讲新型大国关系,不是要挑战美超级大国领导地位,也不是要同美平起平坐,更不是搞中美共治,而是实现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最大限度的积极合作,直接目标是解决双方战略不互信,消除外界对中美战略关系的负面预期,让全世界放心中美关系是良性、友好、合作、建设性的,其前景是可预测的”[13]。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确保中美关系始终不偏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按照斯蒂芬·约翰·哈德利的解释,就是:美国要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接受中国崛起成为一支全球的力量;中国接受美国是亚太地区维持稳定的一支力量;两国的成功有赖于共赢的合作,而不是零和博弈;两国必须要根据互利共赢和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双边关系;两国必须通力合作共同管控可能存在的分歧点[14]。我们应看到过去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冲突的原因,现在中美之间不存在。诸如不存在争夺殖民地的问题,也不存在根本的地缘政治冲突。与此相反,促成中美合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好。诸如环境问题、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公共卫生领域合作、能源领域合作、空间探索活动,都需要中美携手合作。让人感到乐观的是,目前,中美之间都意识到斗则两害、和则两利。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主导的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中美决心打破修昔底德陷阱——“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15]的政治担当。中美双方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中美两国不是权力转移,而是和平共存的问题。中国没有意愿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权,中国更不会像苏联那样,要把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扩展到美国后院。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中美两国纠纷的焦点,在于美国如何处理其在亚洲过度扩张的地缘政治利益,即那些使得中国感到严重不安全的地缘政治利益”[16]。

四、中国和平发展展望

中国的和平崛起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铁律,开创了大国崛起的新境界——和平不再是“战争的中场休息”。中国不搞“门罗主义”,不谋求霸权,新型大国关系必然取代“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因此,西方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而应对中国崛起予以理性、平和的解读,积极回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世界仍在鼓噪“中国威胁论”,我们有理由生气,但我们不能生气,诚如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所说的,要“斗智斗勇不斗气”。

阐释“中国梦”,击碎“威胁论”,是每一个中国学者应有的担当。解读中国梦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中国学者可以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向世界说明中国。假以时日,“中国威胁论”必将渐行渐远,直至阙如。

[1](日)埃林·齐默尔曼. 亚洲反华自食其果:尊重中国让其和平崛起[J/OL]. 乔恒,译. 外交学者,2014-07-05.

[2] 吴正龙.美日渲染的“中国威胁论”能否遏制住中国崛起?[N].解放日报,2011-08-08(3).

[3](美)乔舒亚 · 库珀 ·雷默.为什么要提出“北京共识”[M]//俞可平,黄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4] 汪仲启. 中国崛起:要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情怀[N].学习时报,2013-04-15(1).

[5] 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利益共同体: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主旨讲演[N]. 解放日报, 2013-03-24(7).

[6] (美)乔舒亚 · 库珀 ·雷默.北京共识[M] //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 ROBERT L,SUETTINGER.The rise and descent of peaceful rise[J].China Leadership Monitor,2004,12(2):1-10.

[8] 宋鲁郑. 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57.

[9]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0.

[10] 吴庆才. 美劳工部前副部长:“中国威胁论”被严重夸大[EB/OL]. 中国新闻网,(2009-10-18)http:// www.chinanews.com/hr/news/2009/10-18/1916292.shtml.

[11] 习近平.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 人民日报,2013-03-24(1).

[12] 习近平. 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用核心利益做交易[EB/OL]. 中国新闻网,(2013-01-29)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1-29/4529308.shtml.

[13] 周文重.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世界格局的演变[N]. 社会科学报,2015-05-14(1).

[14] (美)斯蒂芬·约翰·哈德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绊脚石”[N]. 新京报,2014-07-04(A04).

[15] (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

[16](新加坡)郑永年. 亚洲地缘政治的未来:G2还是冷战?[N]. 参考消息,2014-06-04(14).

猜你喜欢
威胁论中国崛起威胁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GAME OF DRONES
人类的威胁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受到威胁的生命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搞笑图片
周边是中国崛起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