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融入少数民族健身操舞研究

2015-02-20 09:03:31

屈 曲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云南 昆明 650041)

民族健身操舞是一项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民族健身操价值体系缺乏深层剖析,难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融入少数民族健身操的必要性缺乏论证,因此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不利于吸引健身爱好者与社会支持。本文对民族健身操舞的来源与发展、价值体系和必要性等进行梳理,以期丰富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教学特色,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融入民族健身操舞的背景与价值

中国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民族健身操舞是对健美操、民族体育和民族舞蹈的一种融合与发展,民族健身操引入高校,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类健身操必会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健美操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和广大的人群分布,健美操教师在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创造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了民族健身操舞运动能强健体魄并陶冶情操的特色。

少数民族健身操舞以自身浓郁的民族特色性和集表演性、观赏性、健身性和广泛适应性为一体的特点,越来越得到普通高校大学生们的欢迎。200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少数民族健身操在高校的开展目前也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不少高校将少数民族健身操与健身舞引入课堂,进行了教学与比赛,其中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有较好的开展。

自古以来,民族地区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健身操舞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娱乐性与技艺性的结合,是民族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反映,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世代相传,是教育和鼓舞民众向上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然而,随着民族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各种新鲜事物和文化的侵入,对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民族健身操舞的发展概述

1.相关概念界定

由于民族健身操舞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处于概念界定初始阶段,还没有完整的“民族健身操舞”的概念。由于民族健身操的推广,对“民族健身操”的概念较多,因此,在“民族健身操舞”概念的界定时既要参考“民族健身操”的概念,同时,要区分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在众多民族健身操概念里,关键词是民族舞蹈元素、操乐化动作、健身操锻炼方法等。

本文将民族健身操舞的概念界定为:民族健身操舞是民族舞蹈与民族健身操的结合体,以操化动作为基础,在民族特色音乐伴奏下的身体练习,其速度及节奏都符合健身和健美的规律,具有强健体魄、塑造形体和娱乐身心的一项体育运动,因此民族健身操舞是将现代健身方法与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项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我国民族健身操舞的起源和发展

(1)民族健身操舞的起源

民族健身操舞的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生产,是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舞蹈的融合。民族健身操舞特点突出,能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精华,并且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得到蓬勃发展。

自古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载歌载舞的传统习惯,特别是在节庆集会上,各少数民族歌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技艺性,如锅庄、羌姆、弦子舞,嘎光舞、孔雀舞、阿细跳月等。

(2)民族地区民族健身操舞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近十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许多边远地区可以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络接触各种文化信息和新鲜事物,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表演项目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定律,但不变的是血缘的延续。近年来在民族地区民委、省体育局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挖掘、整理、征集,最终确定了将民族传统歌舞表演项目与体育相结合的新思路,找到了一条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的新路。

近年来,云南省的彝族、白族、佤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藏族、拉祜族等民族,先后推出了一批民族健身操。四川阿坝师专在健美操创编中融入了藏、羌、彝等民族舞蹈元素,特别是在排舞的教学、训练和竞赛中融入了民族舞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阿坝师专的排舞中既有操化的东西,也有民族舞蹈的东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排舞就是一种少数民族健身操舞。

三、民族健身操舞是现代气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1.民族健身操舞的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健身操舞展现了各民族自身特色,是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方式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承特点。民族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融入少数民族健身操舞,使学生更容易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现代气息和深厚文化背景的融合

健美操从原始韵律节奏到现代的hip-hop,健美操运动在不断的融合中发展,是一种具有现代气息和深厚文化背景的健身方式。然而,民族健身操舞是将健身操科学的健身方法、时尚的韵律气息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相融合。

四、民族健身操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1.丰富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少数民族健身操舞集民族性、观赏性、健身性和广适性为一体,深受高校学生喜爱,通过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潜能、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增加了上体育课的兴趣并感到愉快。根据大学生体育课程理念,要关注学生爱好和兴趣,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健康需求和个性发展。少数民族健身操舞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愉悦身心、提高体育课兴趣,受到学生普遍认可和欢迎。民族健身操舞融入高校体育课的开发处于探索和初步阶段,在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有较好的开展,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民族健身操舞引入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可以展现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体育课注入新鲜的资源。

2.传承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

通过体育课融入少数民族健身操舞可以领略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魅力和民族文化,在藏羌彝族等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交汇和特殊地理环境,导致文化生态系统相对封闭,民族舞蹈具有相互融合但又风格各异的艺术特质。民族健身操舞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将将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民族融合。由于民族健身操舞的民族文化属性,推广健身操也传承和创新了民族体育文化,进而增进学生社会交往和民族认同感,陶冶了情操,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感染性和包容性,因此,民族健身操舞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继承、保护和创新模式,是民族性与体育性完美结合,时尚、优美、动感,极具观赏性和吸引力,拥有强大生命力。

3.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民族健身操便于学生参与、表演性性和观赏性高、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等特点,通过练习民族健身操舞,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柔韧、灵敏、乐感。民族健身操舞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呼吸系统机能。大学生是民族健身操舞的推广的很重要对象,在有节律和悠美的音乐下,运用肢体语言展现自我和娱乐身心,折射出青春的活力,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可将一些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如紧张、忧虑、焦躁、抑郁等,从而得到积极休息,促进身心健康。

4.高校体育课程校本化和本土化的需要

近十年来,国家逐步放宽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改变统编教材、统一模式的培养方式,真正放手让各高校形成特色和培养人才培养的个性。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地方性、本土化、文化特色的尝试已体现出明显的趋势。少数民族健身操舞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种持续地探究、创新的过程,其目的是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引导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然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人文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使民族健身操舞课程的开发更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学多样化和特色化愈加明显,专业建设最核心的是课程,它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就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说学生大都喜欢体育,但不一定喜欢体育课,主要原因教学内容以竞技体育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根据喜好选择的余地,而民族健身操舞将健身操与民族舞蹈相结合,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时尚性,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较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特色和优势。

[1] 黄宽柔,等.舞蹈与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谭翰哲,等.民族健身操的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84 -86.

[3] 吕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52-53.

[4] 李全德,等.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02 -104.

[5] 黄咏.民族健身操与健美操之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90-192.

[6] 许爱梅.民族健身操价值及应用前景[J].体育学刊,2007,14(8):65-67.

[7] 李晓通.云南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健身操活动的文化学探索[J].文山学院学报,2010,23(3):26-28 .

[8] 王明兴.浅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98-100.

[9] 刘旭,等.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237 -239.

[10] 方奇,等.对健美操艺术素质教育功能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