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以全国中医药院校为研究对象,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为研究切入点。
观察法、访谈法、描述性研究法、文献资料法。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塑造和谐校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我们建设体育文化的手段是在实施学校体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但是目前中医药院校的现状是缺乏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体育文化的这一重要功能无法全面发挥。中医药院校体育文化更多的强调传统文化,而对于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有所忽略。具体来讲,中医药院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现存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氛围不够浓厚,缺乏体育思想的寄托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能单纯的看作是一种体育行为,其实质还带有一定的体育意识和思想在里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活动,还应该从思想上予以关注。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一种体育思想的寄托,使得校园的体育氛围不够浓厚。而就现状来看,中医药院校的同学存在“喜静不好动”的普遍现象。对于体育运动的追求缺乏一种内动力,而这种内动力就是内心的体育思想寄托。在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下,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体育运动兴趣和动力必然受到诸多无形的阻力,大学体育文化所应发挥的强大的潜在人文素质教育力量也会被悄然消解,大学校园个体的体育理念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2)体育制度文化没有形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体育制度是指由学校组织并实施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总称。中医药院校在学校体育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体育制度,但是还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制度不等同于体育制度文化,制度主要是起约束、管理和规范的作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体育制度文化是为解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被学生认为有效而共享的,被自觉遵循的信念和认识。
中医药院校的扩招行为,使之从专业性院校逐渐向综合性院校发展,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学生兴趣爱好的转移,比如网络、游戏、交友等娱乐项目的出现,使体育运动逐渐淡出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而体育制度和制度文化的缺失,就使得学生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参加体育锻炼。中医药院校在体育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体育政策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学生锻炼缺乏监督和约束;课余体育活动、阳光体育、健身日、健身周、健身月等大众健身途径的实施,缺乏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体育文化节和各级体育竞赛缺乏关联和系统性,不能起到整体带动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医药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完善体育制度,更要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3)缺乏直观的体育传播途径
体育物质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是体育在校园中传播的载体,体育物质文化也是一个学校体育的发展的基础。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能够彰显学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氛围,是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在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和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均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严谨的论证分析,给予强大的支持和关注。比如,美国规模较大的大学一般都有2-3个体育馆,可容纳3-8万观众,1/2以上的大学都有田径馆、游泳馆,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其体育场馆的设计、建设,体育运动服装、设施的颜色等均能够与大学体育文化传统、大学文化精神品格保持高度一致。中医药院校在近几年的扩招和修建新校区发展下,体育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学生体育经费、体育场馆的开放、体育藏书、课外体育活动、高水平体育比赛的参与和观赏,以及体育知识讲座等传播途径方面,还存在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接受体育信息、感受体育竞赛和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缺乏直观的途径。
(4)体育课程建设滞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的主要指标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而中医药院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改革目标不够明确、速度偏慢、效果不是很明显的现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学生的体育课程、课余体育与终身体育体育思想缺乏关联。中医药院校以传统中医药为底蕴,在体育教学上主要围绕传统保健体育来开展,比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和养生体育项目,这些内容基本覆盖了大学阶段的整个体育课程。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需求,学生喜欢的一些新的时尚体育项目不能得到学习和训练,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就降低,造成了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5)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滞后,体育社团的推广缺乏有效途径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以加强全民运动和提高学生体质为目的的学生团体。体育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奠定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以及提高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据调查发现,目前中医药院校体育社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和一些著名高校比较相差就更大。比如北京大学有50多个体育社团,其中“山鹰社”全国有名,有超过20个体育社团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北京大学每年要举行全校体育文化节,活动内容均为体育社团统一组织安排。有的大学体育社团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他们还渗透到周围社区,并举行校级联谊和比赛。目前中医药院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缺乏规范性,缺乏正规的审批、管理、取消体育社团等管理制度。体育社团由于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因此缺乏团委和体育部等管理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没有专门委派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指导和规范社团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社团在中医药院校中,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推广运动健身的平台作用。
打造和谐的中医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要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在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首先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接受关于体育健身、运动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然后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上加大力度,使学生能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其次通过组建体育社团和定期的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使学生能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台;最后,学校要尽可能的在体育场馆、器材、教练服务等体育物质方面,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构建中医药院校和谐体育文化的有效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中庸和平”以及雍容、和平、温良、宽柔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缺乏生机和活力,竞争和蛮拙意识受到抑制的现象。这也是影响中医药院校体育思想不够活跃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院校要以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宣传体育的多元性,倡导体育运动与祖国传统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自古医体不分家”的说法,让学生树立“既然学医,必然学体”的体育观念。同时将奥林匹克参与精神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以及现代健身理念一并融入到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指导思想中,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体育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养成我要锻炼的内化体育思想,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以规范发展为平台,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建设规范的中医药院校体育制度和体育制度文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和制度的保障机制,确保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育制度的实施。第二,加大校园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节、运动会、阳光体育等系列活动,并使之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常态,成为学生每年期盼的联欢节日。第三,开展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将学生体质与学业挂钩,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对学生的体育态度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起到以身示范、严于律己的作用。体育制度是文化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应的体育制度并严格实施,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也是有内涵、有制度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3)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中医药院校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基础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保障。一个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可以直观地从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中表现出来。建设中医药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投入,有序进行。首先在体育场馆等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在场馆布局、管理等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其次,校区内要有一定的体育人文景观,比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五禽戏、八段锦、武术等雕塑群,还可以做一些现代的体育雕塑,以此彰显中医药院校体育的人文精神理念和优美气息。最后,学校图书馆要加大体育类藏书,让学生能够通过书籍,接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4)传承发扬、与时俱进,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中医药院校的体育课程应该符合专业性院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在改革上应该以“传承发扬、与时俱进”为思路,打造中医药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面,应该更多的关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探索与中医药院校“养生保健”体育思想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做到传承发扬、推陈出新。中医药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养生体育,还应该融入一些时尚体育项目,比如台球、网球、射箭、散打、拉丁舞、野营、攀岩、瑜伽、保龄球、跆拳道,甚至是高尔夫、拳击、潜水、漂流、冲浪等。其他一些健美、健身运动(如健美操、形体操、形体、普拉提)、沙滩排球、软式排球、篮球宝贝、体育舞蹈、街舞、跆拳道、电子竞技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时尚体育项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在体育课的评价方面,不要单纯的以结果为评价导向,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和态度,还要综合评价学生接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体育素养,只有以这样的评价目标,才能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5)以学生为主,为体育社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体育社团应该完全以学生自治为主,并要建立相应的社团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学校要对学生体育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体育社团的成立、指导、经费等予以充分的支持,保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体育社团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比如校团委、学生会和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体育社团发展到一定程度,社团成员可以除本校学生以外,还可以延伸到附近社区的居民、教职工、校友,学校给予社团场地和最低经费的支持,实行自负盈亏制。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为体育社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以此作为学生自发参与体育锻炼的载体。
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这一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才能适应现代中医药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传播良好的体育思想和道德,使学生的体育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建立完善的物质和制度文化,使学生们体育参与和行为得到保障;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让学生能够课堂内外的体育内容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能够一辈子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自主参与体育的发展,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实践平台和自主性。高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创建和完善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1] 彭亦兵.高校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路径[J].云梦学刊,2010(9):118-121.
[2] 顾春先.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8):41 -48.
[3] 胡启良.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70-73.
[4] 王艳云.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177-1178.
[5] 田恩庆.论时尚体育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2):125-128.
[6] 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6):67-71.
[7] 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6):32.
[8] 刘勇,等.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