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对比研究

2015-02-20 06:03唐魁玉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联络动机年轻人

□ 唐魁玉 刘 冬



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的对比研究

□ 唐魁玉 刘 冬

即时通信类应用软件的急速增长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显著特征。微信作为即时类通信软件的代表已经深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从ERG需求理论出发,通过对于微信使用者访谈资料的整理,可以将微信使用动机划分为联络型、社交型和娱乐型三种,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使用动机具有差异性。在持续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同年龄组微信使用者的动机均存在着动态性的过程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微信使用者而言,使用趋势及用户评价与其自身的技术接受程度直接相关。作为一种文化反哺行为,微信的使用兼具技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双重意义。

年轻人 老年人 微信 网络行为 行为动机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以“微信”为代表的整体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6.06亿,使用率达90.1%。“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终端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仅1年时间,微信的注册使用者就超过1亿;截至2015年7月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6亿。

微信的使用和普及不断改变和重塑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互动方式,也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梳理2011年至今的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类是传播学领域的理论探讨,学者们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微信的传播模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和预测,明确其对于传统传播模式的突破和创新,认为微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长足发展。[2-6]第二类为经济学、管理学相关领域关于微信营销的探讨,即,使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微信在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方面的途径、功能、意义和实效。[7]第三类为微信应用的功能研究,基于微信应用的实际经验,阐述微信在使用过程中的案例,如大学辅导员教师使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警务工作者、图书馆管理员等通过微信提升服务质量等[8]。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微信自身的功能探讨,缺乏对于使用者行为的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分析,也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对于微信使用的差异。同时,目前绝大多数关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式资料收集方法,这一方法在获得大量便于统计分析的规定数据的同时,客观上忽略了被访者的实际状况,无法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涌现”和反思。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状况进行探索性研究。整个访谈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不同年龄层级的群体在使用微信时是否具有不同的使用动机?他们使用微信时的动机是什么?在不同的使用阶段(即进入时的初始阶段的参与动机与进入后的持续阶段),他们使用微信的动机是否存在变化?

本文将年轻人的年龄范围限定为15-30周岁;老年人的年龄范围限定为55周岁及以上。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微信聊天和面对面访谈,获得田野资料67份,其中年轻人41份,老年人26份。在资料收集基础上,依据定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编码与分析。*首位编码按照访谈者年龄划分:1为年轻人,2为老年人。第二位编码按照受访者来源划分:A为现实访谈,B为电话或微信访谈。第三位编码为受访对象序号:01-67。

二、基于ERG理论的微信使用动机划分

微信的使用活动是基于个人需求的行为选择。ERG需要理论对于生存、人际关系和成长发展需要的强调,契合于微信使用者的动机、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微信使用行为研究的科学划分。

(一)ERG需要理论

1969年克雷顿·奥尔德弗通过实际经验,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ERG”理论,其中E表示Existence(生存)、R表示Relatedness(相互关系)、G表示Growth(成长与发展)。[9](P49)奥尔德弗认为,ERG所代表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是人类需要的基本内容。生存需要综合了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相关的需求内容;关系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人际关系的需要在于其他需要的互动中不断达成,进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成长需要表示个人谋求发展和提升的内在愿望。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否定了马斯洛的刚性阶梯式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不同的需要可以在个体的同一生活状态下存在,如果其中某一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那么人们对其他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二)微信使用动机的类型分析

质性研究中强调“本土概念”(Native Concept),这种被研究者在口头表达中反复“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10](P248),实际上蕴涵了一个人看待世界的基本视角。质性研究需要关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本土概念”,进而尝试解释这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对于访谈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无论是年轻组还是老年组都使用了一些“本土概念”。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统计,以出现频次超过10次作为统计量,在67份访谈资料中有以下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本土概念”:“联络工具”、“娱乐”、“便捷”、“省钱”、“好玩”、“圈子”、“私密”、“联络情感”、“丰富生活”等。结合ERG理论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要,以及和所有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使用的本土概念,本文将微信使用者的使用动机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属概念,即“联络”、“社交”和“娱乐”(这三个概念都是受访者使用的“本土概念”)。以下将对微信使用者的使用动机分类进行更为具体的描述和分析。

动机类型1:“联络”型

“联络”型的微信使用动机主要包括:“必要的联络工具”、“便捷”、“省钱”等本土概念。微信作为一种便捷且使用成本低廉的手机应用,为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交流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联络方式。

“我的动机特别单纯,就是想不花钱和别人联络。因为家里和单位都有无线网络,所以使用微信的话,特别省钱,以前我不算打电话,只是发短信就得50-100,现在一个月电话费才30-50,微信已经成了必要的联络工具。”(1A02)

“主要是因为联络便捷,因为有微信了,现在基本手机的短信功能我觉得都可以取消了。你看我上个月用手机流量上网花了1G的流量,超出了我包月套餐一倍,但是移动公司赠送给我的200条短信,一条也没发出去,现在已经条件反射,基本忘记短信的功能了。你看我的手机页面,我都把微信调到常用里了,短信的图标在哪我都得翻翻。”(1A05)

动机类型2:“社交”型

“社交”型的微信使用动机主要包括:“社交网络”、“联络情感”、“朋友圈”等本土概念。微信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纽带,这使得微信联系人与手机通讯录与QQ好友捆绑,实现了微信好友与现实好友的“强关系链接”;同时,通过百米内定位附近的好友以及摇一摇等功能实现了由“陌生人—朋友”的“弱关系链接”;以朋友圈、群组和即时通讯为平台,形成了多节点、多层次的社交网络。

“我觉得以后微信会取代QQ,因为它比QQ更好操作,也更和生活挂钩,比如我加了你手机号,你如果关联了微信,我的微信就会直接显示,这样我就可以加你,看到你的朋友圈,使我更快更好地知道你的喜好、你的日常生活轨迹。”(1B08)

“我最开始接触微信是因为人人、微博上的好友都转战微信了,人人和微博上基本都不太更新了,于是我也选择使用微信了,就是为了延续原有的社交网络,继续联系感情。”(1B09)

动机类型3:“娱乐”型

“娱乐”型的微信使用动机主要包括:“了解世界”、“品味”、“丰富生活”、“好玩”、“娱乐”等本土概念。微信的出现和流行不仅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联络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作为一种高科技“娱乐”的价值象征符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最开始我挺排斥这东西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是年轻人的东西,不适合我们,但好几个朋友都在用,觉得自己也不能落伍,得了解一下年轻人的世界,就让孙女帮我下了一个使用了。”(2A11)

“我第一次知道微信是看联欢会的时候,说扫描右下角的东西(二维码),我看那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孩子这是什么玩意儿,才知道的微信,然后就下载了和孩子学着玩儿,就是一种娱乐哈。”(2B14)

“就是看家里面孩子、孙子都玩儿,拿过来给我听他姑姑(访谈者女儿)发过来的话,看她家孩子的照片,觉得挺丰富生活的,就当是娱乐了,就整了个。”(2A17)

(三)年轻人与老年人微信使用动机类型划分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微信使用动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年轻人使用微信主要源自“联络”动机和“社交”动机,而老年人更多源自于“娱乐”动机。年轻人组的微信使用动机描述过程中,“必要的联络工具”、“方便”、“省钱”、“联络情感”、“圈子”等本土概念,成为了年轻人之所以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

“虽然我很早就购买了智能手机,但是我还是较晚想要使用微信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还是打电话、发短信比较实用。但是后来班级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都是在微信群里通知的,如果没有班长还得特意给我发一遍短信,感觉很麻烦,于是就安装了微信,反正也不用花钱,还很方便。”(1A19)

“我做网络代购的,在淘宝上开店你不知道得费多大劲,又是注册、又是认证、又是保障金的,太麻烦了。在微信里就比较方便,也很省钱。其实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维护自己的圈子,微信这点儿做的就很好。你可以直接把几个人拉进来然后组成一个群,方便大家交流。”(1B20)

“很多已经失去联系很久的初中、高中同学通过微信又开始有了联系,发现好几个同学都和自己在一个城市,可以相约一起出来聚会啊,玩一玩儿,联络一下感情,追忆一下似水流年哈。”(1B22)

“你没发现吗,朋友圈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微信上基本没有陌生人,都是以前的或现在的朋友,然后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圈子。你中学时的圈子不会看到你和你大学的圈子的对话,你大学的圈子也不会看到你和你研究生圈子的互动。这就和微博啊、人人啊体现出了一个本质的区别,朋友圈能够让你更好的保持你原本在圈子里的角色和态度,可以更少地受到圈子之外的旁观者的影响。”(1B24)

老年人组的微信使用动机中更多表现出了一种“娱乐”型的特点。如在与老年人组的访谈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流行”、“丰富生活”、“好玩”、“娱乐”等本土概念。

“家里的小孩子们都在用,还建了一个“合家欢”的微信群,我在儿子的建议下换了手机,下载了这个软件,也进了群。我的通讯录里没有别人,都是自己家的这些人,平时我也不太说话,就是看看这些孩子们,天南地北的聊天,每个人说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就挺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娱乐平台。”(2A27)

“安装微信得从买大屏的手机说起,当时过年,孩子从外地回来说想给我买个新手机,就去挑了个大屏的,然后在那卖货的说有网络可以给我下载点音乐啊、游戏啥的,然后就问我说有个年轻人特别流行的挺好玩的东西,要不要安,我就让他安了。回家又和孩子学了几天,我就会操作了,感觉挺好玩的。”(2A29)

“很多人都说微信是年轻人的东西,我不赞同,科技没有年龄限定,好玩儿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尝试,这就是时代的潮流。”(2A30)

“有几个学生教师节过来看我的时候和我说,老师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微信这个东西,我和别的老人不一样,愿意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就让他们直接帮我安装了一个。一上来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讯息、资讯和不同人的生活动态。”(2B34)

通过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访谈资料的归纳,可以发现年轻人使用微信的动机主要为依赖于“省钱”、“便捷”和圈子为主的联络型和社交型,而老年人的使用动机多为以“好玩”、“娱乐”和“潮流”为主的娱乐型。年轻人主要将微信看做一种通讯手段,而老年人则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工具,并且通过使用微信提升自身的“潮流感”,表明自己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从而显示自身与其他老人不同。因此,对于年轻人而言,微信具有鲜明的工具性;而对于老年人,微信则主要凸显出的是一种价值属性。当然,无论对于哪一个群体,其使用动机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伴随着使用过程发生变化。

三、微信使用行为动机的动态过程化分析

阿尔德弗尔曾鲜明地批判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刚性结构。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不是只有在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相反,很多层次的需求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不同阶段,需求之间也会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

年轻组和老年组的访谈资料中都显示,在微信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模糊性的阶段划分。在不同的阶段,使用者对于微信的使用具有不同的感觉和心态。

“最开始我没有想到微信会在这么大程度上影响我的生活。就是看在免费APP排行榜上排的挺靠前的,有的同学使用,而且挺重要的是发信息不用花钱,所以就下载使用了。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所谓的不花钱是有条件的,只有你在无线网络的情况下,才不花钱,否则花流量的情况下,是要比普通的打电话、发短信更费钱的。但即便是花钱很多,大家还是愿意使用微信,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发送信息的工具,包括朋友圈、群组等功能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QQ、微博、校内,而且一般遇见新朋友大家也会相互加微信。有什么新的生活动态也会晒在朋友圈里,会期待别人的点赞。微信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刷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诺基亚不是有一句口号吗?科技改变生活。我觉得这一点,诺基亚可能没有做到,但是微信做到了。我也教会了我妈和我爸玩微信,这样和他们联系也更紧密了。”(1A32)

“玩微信主要是因为想接触一下所谓的“高科技”,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看见有同学用,听说传照片很容易,就让儿子给我下载和注册了。开始很多同学在里面讨论原来的事儿,觉得挺好玩的。但是新鲜劲儿就那么一段,同学会之后大家都回归到各自原有的生活,微信也就是个摆设了,偶尔三天五天能有个人说话。我女儿知道我用微信还挺诧异的,她在国外开饭店,偶尔能有机会视频一下,有了微信就方便多了,可以随时说话,小外孙儿有时也用微信和我说话,可以随时传照片,存在手机里,随时看。”(2A36)

从他们的叙述来看,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使用微信的动机都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可以划分为初始参与阶段和进入后的持续参与阶段。而在初始进入和持续参与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动机和感受也不尽相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微信逐渐由一种通讯工具不断地转变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以工具属性为主逐渐转变为包含了更多的价值属性,因此,很多年轻人认同:

“微信已经从一种联系工具发展为一种潮流,他显示的是网络对于生活的改变,你看网络不仅影响到你的衣食住行,也影响到你的信息接送的方式、你的社会网络、你的阅读习惯,所以我相信以后会是全民微信的时代。”(1A48)

对于老年人而言,微信则正在从最初使用阶段的娱乐工具回归为通讯工具和社交工具,对于微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原本觉得就是个娱乐,越来越发现有用处了。平时分享个新闻啊,歌曲啊,图片什么的,挺有意思的。”(2A51)

同时,在微信使用的过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体现出了极其明显的文化反哺[11]现象。

“去年冬天去山东儿子那里,儿媳帮我安装了微信,我对高科技的东西都不太灵,在他们指导下用还行,回来之后用着还不是特别顺手,特别是更新了新版本之后。所以现在只是偶尔想起来会看一下。”(2A64)

老年人下载、注册和使用微信时,都部分地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刘长城关于网络时代双向社会化与亲子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技术文化反哺普遍地存在于当代家庭中。[12]所谓“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微信的使用也正展现着技术文化从年轻人向老年人传播的反向社会化进程,作为一种文化反哺模式,微信的使用是现代中国急速变迁的家庭代际关系的缩影。

四、微信使用行为的评价及前景分析

不同群体在使用微信进行沟通联络、社交娱乐的过程中,对微信的使用前景也作出了差异性的评价。对于老年组而言,微信使用动机虽经历了从娱乐性向联络性与社交性的转变,在肯定微信的实用性基础上,老年组依旧没有将微信视为联络和社交的主要工具,而主要是将其视为电话的辅助工具。

“我现在在家里有无线的情况下,会使用微信,出了门就不用,家里的无线都是孩子给装的,我对网络这些东西还是不太行,拿着ipad玩玩儿游戏、看看电子书还可以。而且主要的是微信这东西不像游戏和电子书、视频啥的,在有网的时候,下载下来一些,没网的时候也能看。如果没网的时候需要花电话费上网就没什么意思了,还不如打电话快。”(2A39)

“我就办了10块钱的流量,在外面没有网的情况下,偶尔打开一下,有网的情况下会玩儿的比较好。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玩儿的辅助的东西,有什么急事儿啊,需要联络的时候还是会选择打电话,不耽误事儿。”(2A40)

“微信自然是非常方便的,但是你发过去之后,对方可以说没看见啊,不回复。还是没有打电话方便,因为微信还是有一个时间差,微信最大的特色还是朋友圈。”(1A44)

相比于老年组对于微信的使用,年轻组则展现出了更为乐观的态度,不仅出现了将微信作为主要通讯工具的趋势,对于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前景也作出了充分的肯定。正如《移动浪潮》一书的作者塞勒所指出的,移动技术的进步将改变人类的社交网络,一个移动的社交世界从此诞生了。[13](P144-150)

“只要发微信不收费就会一直使用啊,因为使用微信最开始的动机就是因为它不花钱。”(1A45)

“我现在两个手机,一个办的是电话业务,一个是流量业务。说实话,有了微信之后,花费反而支出的更多了,你想其实打电话一分钟就能说完的事情,来来回回的发微信得发好久。而且微信其实比短信花费高多了,一条短信一毛钱,但是一条微信的钱数走的是流量,这就是不能计算的,只有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每个月花在流量上多少钱。不论这是电讯公司的营销手段还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总之,微信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生活的必须品。”(1B47)

“我刚教会我妈使用微信,因为这是一种大趋势。我记得前几天还看到一个报道说是哪个国家要在全国家的领域范围内覆盖网络,你能想到这样的场景意味着什么?我在想如果中国也全部覆盖网络,那移动和联通是不是就得黄了。”(1B55)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老年组和年轻组对于微信使用趋势的差异性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群体对于技术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年轻人多半认为微信是简单的、便捷的,而很多老年人则认为自己无法独立熟练地进行与微信相关的网络设置,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心里负担。如访谈中有老年人说到:

“最开始在家用无线网,还没事儿,有一次出门了,不知道怎么搞得花了快500块钱的电话费。现在我出门就不开了,女儿教我怎么开关手机流量,但我不太会用,教一遍忘一遍。”(2A41)

作为一款依托于移动网络技术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是涵盖了即时化、移动化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使用者对于科技的态度会影响其使用技术系统的行为倾向,而行为倾向又会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这也验证了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由Davis提出,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所阐释的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接受行为的论证。该模型将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用户在组织环境中由于使用了某种技术应用系统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绩效的主观概率。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用户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轻松使用技术系统的程度。看成是用户使用该技术系统的愿望,以此建构二组关键的因果路径表示用户对技术系统的态度。[14]

技术接受模型图(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如上图所示,对于老年人而言,在肯定微信有用性的同时,感知微信等类似科技产品的易用性是造成老年人对于微信使用过程及其使用趋势明显弱于年轻组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即时通讯类产品的易用性和便捷性,才能不断弥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微信使用行为差异。

“聊天挺容易学的,不用打字直接说就行,就是朋友圈发图片、文字啥的我学了好几遍,但是还是年纪大了,总忘。刚开始孩子还挺愿意教的,问的次数多了,他就语气挺不好的,我自己也跟着生气,就不学了,只当是个聊天工具了。”(2A56)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年轻人对于老年人的技术指导作用再一次被重申,微信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反哺现象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于微信的使用评价及前景看法。此外,从老年人的角度看,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新媒介技术也可以减轻孤独感,并且提升自身的感受水平和认知能力。这一点,最近也已经为英国学者的实验结果所证明。[15]

五、简短的结论

依据ERG需要理论,通过对于被访谈者反复表达的“本土概念”的梳理,本文将微信的使用动机划分为“联络型”、“社交型”和“娱乐型”,其中年轻人的使用动机更多表现为“联络型”和“社交型”,而老年人的使用动机多为“娱乐型”。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使用微信的动机都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可以划分为初始参与阶段和进入后的持续参与阶段。在不同的使用阶段,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使用态度和体验分别出现了从“联络型”、“社交型”到“娱乐型”,和从“娱乐型”到“联络型”、“社交型”的转变。微信作为一种必要的生活联络工具进入年轻人生活,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展现了其社交的联系价值及其成长价值;而对于老年人而言,微信的使用动机具有明显的成长性,并在其使用过程中逐渐将其发展为一种辅助性的生活工具,而这种联络工具并未替代电话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造成年轻人和老年人微信使用行为及其态度差异的主要根源在于不同群体对于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对于不同年龄的微信使用者而言,微信具有技术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涵义。以微信为代表的新生技术文化为家庭亲子关系、反向社会化和文化反哺都提供了有益的契机。同时,也会给老年人迎接通讯技术带来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切实的帮助。

[1]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R].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7).

[2]申星.微信时代:腾讯争霸之路[J].企业研究,2011(11).

[3]方东兴.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 现代传播. 2013(6).

[4]周蕾. 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

[5]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3(2).

[6]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7]张尔煦.微信推广的病毒性营销分析[J].新闻传播,2012(6).

[8]蒋琦琦.微信服务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7).

[9]吕国荣、魏小奋.影响世界的100位管理学大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12]刘长城. 网络时代青少年双向社会化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实证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D].

[13][美]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4]Davis FD.User accept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

[15]姚晓丹.英国发布研究报告:老年人掌握新技术可减轻孤独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17(8).

(责任编辑:黄鹏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范畴重释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研究》(10AS001)、教育部规划项目《同妻社群生活适应问题的虚拟社会人类学研究》(12YJA0022)的阶段性成果。

C913

A

1243(2015)06-0069-06

作者:唐魁玉,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网络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刘冬,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邮编:150001

猜你喜欢
联络动机年轻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只回应 1/3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