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福建泉州,有着多元的魅力使你一再前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喻为“万国宗教博物馆”……昔日的荣光与厚重的历史积淀,让这座“火红”之称的文化名城亮点比比皆是。
从北京到福建泉州,要坐12个小时的动车,而从北到南变化的不只是气温,还有着渐渐温婉静古的气息。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文人这样描述这座流淌着古汉语活化石——闽南语的历史名城。在宋代,泉州为东方第一大港,同时为宋元时期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在元代,各国商贸在此往来频繁,白天车马川流不息,夜里满城灯火辉煌,也正因此,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把它作为“光明之城”向欧洲重点推荐。
红色,是泉州人精神图腾的颜色。刺桐树、凤凰树、木棉树在泉州四处可见,它们的花皆为红色。泉州的市花刺桐花颜色火红,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在扩建泉州城廓时,曾环城遍植刺桐。而后,泉州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更以“刺桐城”的别称驰名于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
与苍茫大海为邻的泉州人,在各个不同的节日里也把红色的印迹烙在民俗食品碗糕、龟籽、籽、玉饭之上。红色,是泉州人内心热情的颜色。在那一片土地,传唱着一首“爱拼才会赢”的歌曲,同样散发着火红的炽热之情。
走入泉州古城区,红砖建筑构成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红砖红瓦,是泉州民居的特点,它像生生不息的血液,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与泉州无数古老街巷里齐整的石板路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走入其间,一步步似踏在一节节古老的琴键上,而周边的红砖、红瓦、白石建筑则似岁月定格的舞姿。静逸、安详与动态结合,别致韵味漫布,点点滴滴活色生香。
在千年时间里,泉州汇聚了起源于世界各地的宗教,名寺古刹众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等至今在它身上仍然拥有着众多信众和数目可观的寺观教堂。仅泉州市区,就曾出现过500座以上寺、庙、观,泉州市区之外更有着数千上万座。因此泉州又素有“宗教胜地”之称,也被世人广泛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作为闽南文明发源地的泉州,这里民间曲艺发达,它拥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等中国特色剧种,且是戏神雷海清的出生地。在历史名人方面,它诞生过李贽、欧阳詹、郑成功、俞大猷、何朝宗等。在人文风情方面,它有着著名的渔女——服饰奇特勤劳朴实的惠安女与因其特色打扮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埔女。
今天的泉州,是一座火红的城市,有火红的温暖,也有千年遗风的沉厚,悠闲与隽永充溢在大街小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