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小沔镇小溅完全小学 徐英明杨明朗
掌握生活化教学“秘诀”,构建幸福的小学语文课堂
重庆市合川区小沔镇小溅完全小学徐英明杨明朗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出“全面”和“综合”的教学意识,这也是新世纪赋予给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理念。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如何培养呢?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的是能够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整合的,而且还具备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素养,需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203-01
知识最终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减少走弯路的概率,在知识的充实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古人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不能“死读书”,“读死书”,结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在大量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语文,学“鲜活”的语文。这样的教学也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真实价值。本文围绕着“生活化”的教学展开如下几点分析:
语文教中有些内容和现实相差甚远,单纯讲解起来,比较的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材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学生都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缺乏观察,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们留心观察生活,借助观察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还能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观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观察、理解能力。基于此,也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都听过、见过蒲公英,但是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观察它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精心指导学生抓住蒲公英的特点去观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会和小作者有同样的发现了,也利于激发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好奇和向往之心。
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进而再获得主观上的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出来的生活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方说,组织学生去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就可以播放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将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氛围,便于学生入境动情,这样也能很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更好的去理解、领悟中朝人民的深厚友情。
体现教育的最终效果则是个体素质的社会化。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场所,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实际生活当作重要的学科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去验证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既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又能感受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粽子》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有一句“粽子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很多学生对其不怎么理解,为了消除学生们的疑惑,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事先请他们每人带一个粽子,在实际教学中组织他们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通过观察、触摸充分来理解这句话,还有助于他们理解什么叫“箬叶”,最后再让同学们准备一些关于屈原的小故事,深切地去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我们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意义。
生活与语文好比是孪生兄弟,两者同生存,共发展。语文一旦离开了生活,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场景,有助于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由社会走向生活。例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与《鸟岛》等篇课文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做小导游,多向家长、朋友、同伴介绍那儿的美景。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积累学生的生活阅历。再者,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集体活动,比如说参观访问,和其他学校开展手拉手的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既丰富多彩,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多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究当中。生活是最有灵性的课堂,生活也是一切情绪、感觉的源泉。
此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是“大语文教学观”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的新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时刻渗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秘诀”,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活也是学习知识的“源头”,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再用知识去装扮生活,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孙殿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7)。
[2]卢忠红.小学数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方案探究[J].数理化学习. 2014 (07)。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4]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张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 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