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吉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2-17 07:03葛利民
参花(上)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站活动室大院

◎葛利民

关于加强吉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葛利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数月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被提出。如何推动和加强我省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笔者带着这个命题深入到靖宇县、镇赉县等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吉林省情况

吉林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13位;有55个少数民族,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33个民族乡(镇)。人口2760万,在全国排21位;其中农村人口1550万,城市人口1150万,行政村9319个,自然村屯35000余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涵盖村民1660人。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吉林省人口构成仍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不仅数量大,而且所占比重偏高。吉林省现有国家级贫困县8个,包括白城地区的镇赉、大安、通榆和延边州的和龙、龙井、安图、汪清以及白山地区的靖宇8个县,人口数为2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2760万人的7.6%。8个贫困县有文化馆8个,4个达标,图书馆8个,5个达标。乡镇文化站86个,农村文化大院116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 93 个,“二馆一站”从业人员640名,专业人员537名。

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加快我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省连续几年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诸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项目,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效果逐步显现。

1.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

目前,贫困县“二馆一站”免费开放单位有102个,均已实现了免费开放。为不断提高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考核,去年,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各地还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活动,举办了乡镇文化站长培训、农村文化大院带头人培训,开展了《读书与人生》活动,发放科技光盘。汪清县开展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和龙市开展的送戏下乡炕头演出。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阵地的作用,接待港台同胞、社会各界人士等观众50万人次。

2.乡镇文化站建设

按照国家的部署,吉林省从2007年开始试点规划建设文化站。目前,我省626个文化站站舍建设全部完成,其中贫困县86个。2012年,吉林省文化厅出台了《吉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吉林省乡镇文化站从建设向管理、开放转变。今年3月,我们开展了全省乡镇文化站的调研工作,摸清现状,查找问题,为下一步文化站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文化站运营能力,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

3.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

为了有效提升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截止目前,完成了贫困地区15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每个12万元)和9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每个5万元)设备购置定额补助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社区文化阵地设备简陋、落后的局面。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作为文化部“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和省级累计财政投入资金1.47亿元。截至2011年底,我省已完成贫困县级支中心8个,建设农村基层服务点100多个,举办各类活动1000多次,受众达8万人次。

5.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农村文化大院是以农户大院、各类村活动室等文化阵地为依托,集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电影放映、科普培训、文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是我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创新举措。截至2013年底,经过5年建设,全省已经建成文化大院9319个,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每个大院省财政投入5000元,累计投入4660万元。同时,为巩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成果, 2012年在省财政非税收入资金的支持下,连续2年实施了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大院提升工程,每年1200万元,每个村投入7000元,截至去年已经完成985个行政村,占贫困县1168个行政村总数的84.3%,今年将全完成。

6.送戏下乡

送戏下乡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文化惠民项目又一创新举措,现已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主要是把我省专业和民营剧团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剧(节)目送到农村,以丰富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2008年开始,累计完成演出2万场次,8个贫困县是送戏下乡演出的主要地区。

几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经费投入地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有了一定面貌的改善,效果逐步显现,深受城乡群众的喜爱。一是整合了多方资源。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效整合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投放的资源和力量,并进行统筹管理,形成了“一场多用”的集成效应。二是建立了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据统计,目前,依托乡镇文化站成立的秧歌队、舞蹈队、健身队共436个;依托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建立的各类剪纸绘画、书法美术、农民画等民间艺术更是发展迅速,且每个县(市、区)都有几支高水准、高水平的社区演出团体,有的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三是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仅2014年,全年组织文艺活动495次,参与人次25万人;举办展览、培训、研讨等活动508次,参与人次36万人;馆办文艺团体30多个,全年演出场次150多场,观众12.6万人次。四是巩固了基层政权,促进了社会和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传达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和关爱,宣传了党的大政方针,弘扬了真善美正能量,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我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受经济条件制约,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础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1.保障不到位,运营能力不足,造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闲置。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和缺乏日常运营经费,已建成的县、乡两级文化设施难以正常运行,特别是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使得馆(站)设备更新不及时,利用率较低,缺乏吸引力,文化活动难开展,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东北的冬季长达6个月,正是农民冬闲时间,而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却因为交不起冬季取暖费而闲置,作用发挥受限。

2.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重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均等化任务艰巨。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没有财力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造成46%的图书馆、文化馆没达标,有的只能保证“人头费”,新书购置费和配套经费无从谈起,造成供需矛盾突出。通榆县两馆始建于70年代,老化严重,年久失修,处于维持状态。安图县文化馆成立1952年,馆舍面积只有900平方米。还有的存在出租房屋、被经营性用房挤占挪用现象,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3.人才匮乏,队伍老化,使得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后劲不足。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状况堪忧,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偏低等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现有“二馆一站”人员中,专业人员缺六分之一,在岗的人员中40岁以上占一大半,人员“出口难进口更难”现象依然存在,制约了文化活动开展。现在已建成的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活动中心中,一部分带头人是由村书记兼任,一部分由文艺骨干或文化热心人担任,但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全省近15%的社区没有配备文化专干,有近85%属于兼职。

四、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1.在政策上,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一是加快文化权益保障法建设。我国尚未为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亦不完善。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导致政策落实难以保障,希望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进程。

二是将文化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希望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三是制订免费开放优惠政策。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运营成本高,希望国家提高“二馆一站”免费开放补助标准,同时,取消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免费开放的配套资金。

四是制定贫困地区文化人才优惠政策。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贫困地区就业,为文艺人才创造舒心留人的环境,解决人才匮乏和短缺问题。设立文化公益性岗位,加强基层人员配备,由国家、省财政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培训工作,采取培训、交流、实践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拟补贫困地区人才建设的不足。

2.在项目上,研究新项目和加大建设投入

一是实施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我省9319个行政村的“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但受财政资金的限制,还存在建设不规范、规模小、标准低和远远满足不了群众需求的问题,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网络。

二是设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给与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可按划拨方式供地,给予优惠或减免,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保障,各类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部颁标准。同时,对原有的加快维修、改扩建,使其达到部颁标准,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均等化。

3.在机制上,加强考核和工作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考核。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仍然是经济至上,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因此,要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县、乡党委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尽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刚性约束机制。

二是加强帮扶。在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资金支持同时,选择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典型开展“结对帮扶”“一对一”“种文化”等文化扶贫帮扶活动,将示范区和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管理经验根植贫困地区,通过鼓励引导优秀的文化人才支持贫困地区,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以此来增强文化扶贫的实际效果,逐步增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4.在社会化上,出台扶持政策和搭建平台

国家通过制定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文化志愿活动等形式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投融资平台,探索完善招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扶持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捐助减免政策,激励企业投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拓展资金供给渠道,以增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作者系吉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文化站活动室大院
8个教室
“幸福大院”可以有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活动室隔断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关工委主任五四建文化活动室
探讨农村文化站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