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基宗(无锡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编辑/易可
服药时的饮水量究竟“多少”为宜?
文/陆基宗(无锡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编辑/易可
正确服用药物除了要选择正确的药物、剂量和时间之外,还应该注意服药时的饮水量和服药姿势,两者会影响药效。
药理学认为,大多数的情况下服药应“多饮水”。任何需经口服的药物无论是片剂、胶囊、丸散类等,都要溶解于水中才易于产生药效。水可促进药片在胃内快速崩解和溶解,促进和加速胃的排空速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从而增强疗效。服药时多饮水,不但可起到“动力”推动作用,帮助药物顺利通过咽喉部位而下咽,而且还可起到润滑作用,保护食道黏膜。特别是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更要注意,服药时不但要多饮水、而且要先将药片碾碎,否则坚硬的药片可能将食道静脉划破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大多数人都有不良习惯,即服药时仅用“一口水”送下肚子即止。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且有损健康。
服药多饮水,具有以下多种药理作用。
1.服药时“多饮水”能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较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加快达峰时间,从而提高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疗效。
2.饮水量大可增加胃的排空速度,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部,提高吸收速率(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饮水量大对溶解度低而剂量大的药物也能增加溶出量,使吸收量增加,从而提高血药浓度和药效。
3.一般服药时,应用足量的水(200~300毫升)送服,绝大多数药物(特别是家庭常用的药:阿司匹林、消炎痛、维生素C和碳酸氢钠等)严禁不用水干吞,以免药物(尤其是胶囊剂)黏附于食管壁,对食管造成损伤。如入睡前用这种方法服药就更加危险,因药物在食管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4.服药后也不能立即躺下,因多种刺激性的药物会停留在食管中段,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慢慢溶解,从而腐蚀食道黏膜,导致食道的溃疡。较轻微者只是吞咽时感到疼痛,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而引起糜烂、出血。
5.多饮水还可防治和减轻多种药物不良作用。如磺胺类消炎药和解热镇痛药等,可避免在尿道中析出结晶和尿结石等。
6.注意用药时姿势。即使重症卧床的病人,服药时也应尽可能扶持坐起,由服侍者帮助他将药片服下,同时多饮水,尔后从上到下轻拍其背部,以使药片由食管顺利下滑至胃中,再坐5~10分钟才能躺下。千万不可一服药立即躺下,更不能躺着服药,以免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1.服驱虫药。服药后要多喝水(最好为酸性的稀果汁,因蛔虫有“遇酸即安”的习性),多食水果和含有植物纤维素的食物,如坚果、香蕉、草莓,芹菜、韭菜及其它长叶蔬菜等,能加速肠道的蠕动,以促进排便,减少垂死挣扎时的肠虫吸附肠壁的机会,也可及时将被药物麻痹而未死亡的肠虫排出体外,而且还能排出大部分虫卵。
2.磺胺类消炎药。应同时加服小苏打片(碳酸氢钠片),还要多饮温开水,以避免在尿道中析出结晶,导致疼痛、尿路结石和血尿等。
3.胶囊剂。服胶囊剂至少饮水300毫升。因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即药源性食管炎,故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且咽下时应稍稍低头,以使胶囊顺利入肚。
4.解热镇痛药。感冒病人服用APC(复方阿司匹林)等退热药时,在1~2小时内能引起大量出汗,故饮水量要更大,一有助于机体大量排尿以代谢体内的毒素,二因使用退热药后会大量出汗,多饮水可补充体内水分,人体“脱水”可致虚脱,甚至有心脑血管病者可致缺血性中风 !
5.盐类泻药(如硫酸镁)。服用泻药期间尽量多喝水,这可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还可增加药效。
6.平喘药。老人常因哮喘和气管炎等症服茶碱控释片、氨茶碱片、二羟基茶碱片(喘定)等,因其有利尿作用,容易出现多尿、口干及心悸等不良作用,多饮水不但可增强药效,且可减轻不良反应。
7.喹诺酮类药物(即“沙星类”)。如应用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等的患者的尿pH在7~8时易发生结晶尿,甚至血尿,故服药后要多饮水,忌用酸性的果汁。喹诺酮类药物大都以原型从尿中排泄,其尿液浓度高于血浓度5~6倍,可造成肾脏不同程度的损害。防治方法: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减少析出结晶及沉淀为结石。
8.抗肿瘤药物。如甲氨喋呤(MTX)、环磷酰胺(CTX)等在人体内代谢主要以原型经肾脏排泄,如饮水量不足,药物在尿中过度浓缩可致“结晶”形成,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尿路结石与急性肾损害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当复杂的。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效用和疾病的种类,有病人的体质,还有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如舌下含药的硝酸甘油、抗溃疡的氢氧化铝凝胶等),诸多因素千差万别。有时服药时不仅不能“多饮水”,甚至是不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其治疗作用。
治疗胃溃疡的大部分药物—硫糖铝片、胃舒平片和氢氧化铝凝胶等,就应尽量少饮水。它们主要有两种剂型。
1.抗溃疡药为混悬剂,如氢氧化铝凝胶等,为黏稠状半固体混悬剂。直接喝下去,不要饮水;进入胃中会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形成一层牢固的保护膜,复盖在受损(已有溃疡)的胃黏膜上,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把溃疡面填平,恢复其原有功能。
2.抗溃疡药为片剂,如硫糖铝片(胃溃宁)、胃得乐片和胃舒平片(复方氢氧化铝)等,应嚼碎、干吞。这类片剂应直接嚼碎成粉末、干吞(或仅需极少量的水供吞下胃),以使碎粉末入胃后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覆盖于有病的胃黏膜上,以保护原已受伤的胃壁。这层保护膜只有在胃液pH低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必须在餐前半小时的空腹状态下服用。不可饮水,否则原本黏稠的药液遇水后被稀释了,失去了黏附性,破坏了致密的保护膜,甚至完全脱落—药效大大下降!即使少量喝水,也会把刚刚形成的、并不牢固的保护膜冲掉,使受损胃黏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蚀性的胃酸中,引起新的溃疡。明白了抗溃疡药的作用原理,就知晓为什么要“尽量少饮水、最好不饮水”的道理了。抗溃疡药还有以下几种,达喜(铝碳酸镁)、胃必治(复方铝酸铋)及盖胃平等等,服用方法基本同上。
3.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片。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将硝酸甘油片嚼碎、含于舌下,千万不可饮水—否则失去急救作用。因为舌下毛细血管丰富,能很快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药效,起效特别迅速,只要1~3分钟。若饮水口服,一是药效大大丧失,二是吸收缓慢,根本起不到“急救”作用。
4.与此相同服用方法(即“少饮水”)的还有止咳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为提高药效,这些药物特意制成较黏稠状(有的药物含糖量高达75%以上),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治疗作用。如多饮水,会把黏附在咽喉、气管部位的止咳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而降低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服用有些药物时需要多饮水,有的药物服用时要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否则会稀释药液,或冲掉保护层,药效下降。这类药物说明书上通常有详细注明,吃药前要仔细阅读,认真执行,须知“饮水量”的多少与药效密切相关,不得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