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敏杰 魏盟 编辑/一帆
如何选择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
文/袁敏杰 魏盟 编辑/一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我们一直所提及的冠心病,是目前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冠心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的第一原因。据估计,到2030年,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将占到全球年死亡总数的14.2%。随着医疗知识的广泛普及,一些非医疗工作者也对冠心病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在就诊时,仍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就医者,那就是在怀疑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的同时,在心血管内科或是心血管外科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对于自己是更为有益的?
冠心病的治疗简单来说包括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其他两种治疗方案的基础。随着冠脉介入技术迅猛发展和外科新手术技术的出现,不断优化着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治疗策略,有效地缓解了人类对这一公共健康问题的忧虑。然而由于患者的不同特点、干预手段的不同以及治疗结果的差异,关于选择介入治疗或是外科手术的争论一直存在。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Robert H.Goetz医生实施了第一例成功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首开了冠心病外科治疗的先河。目前,冠状动脉搭桥术已成为最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之一,占心脏手术的80%~90%,已经成为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对于血管的复杂病变,搭桥手术在疗效及治疗费用方面都优势明显。
再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1977年德国的Andreas Griintzig医生实施了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开创了内科介入治疗的先河。1986年,法国医生实施了第一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此后介入治疗迅猛发展、渗透,演变成了与外科干预的激烈竞争。支架植入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挽救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广泛心肌缺血患者的生命。介入治疗具备外科手术无法企及的优势:如痛苦小,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巨大创伤;术后恢复快、紧急情况下可以实施迅速的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心肌。正是如此,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实施的数量每年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冠脉支架植入术数量几乎是外科手术的3倍。在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术年手术量更是位居全球第二位。毫无疑问,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之间的激烈竞争将持续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因胸部及心前区的不适、疼痛,或反复的气促、活动量减低为主诉至医院就诊。无论上述症状是否存在明显的诱因,你都应当警惕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就医时患者通常可优先选择拥有完整心内心外医疗团队的综合性心脏中心作为首选条件。目前上海类似的成熟的心脏中心并不多见。那么患者可第一时间选择心血管内科,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内科团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病情需要,予以必要的检查措施,包括无创的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平板运动试验、冠脉CT显像、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以及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完善上述必要检查后,可以对患者的病变有最为准确的评估,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微创、术后恢复快的介入治疗亦或是推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解决病变问题。对于需要进行搭桥手术的患者,可第一时间联系心血管外科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请求会诊,并与内科医师共同协商讨论对于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在确定将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可尽快对病人予以直接转科以进行进一步治疗。心血管疾病建立联合诊疗的目的及优势显而易见,由于心脏内外科的紧密联系与通力合作,希望对每一位患者能尽早明确诊断,尽早地总结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及最快地进入合适的科室接受治疗。相较于以往普通的心脏病就诊模式,患者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选择心脏内科完善检查后发现最适合的治疗是搭桥手术,需要办理出院然后继续于门诊就诊心脏外科,继续登记住院,继续完善检查,然后才能获得适当的治疗,严重情况下可能还会耽误病情。基于以上各点,我认为目前建立心内科与心外科作为医疗团队联合诊疗的模式合理而有效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患者获得利益,不会再发生无从就医的困惑。
外科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孰优孰劣的争论意义不大,关键问题是要充分评估病患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之有效并能让患者良好接受的治疗方法,以最大程度解决患者的病痛,并尽可能减少治疗本身所带来的实际痛苦。因此,建立一个包含心脏内科以及心脏外科医师在内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小组,慎重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保证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势在必行的心脏科发展模式。